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新闻 >> 浏览文章

中州梁氏宗亲会会长梁先卿一行向我会捐赠家谱

时间:2020/7/9 15:38:01 发布:新闻编辑部

2020年7月9日上午,中州梁氏宗亲会会长梁先卿、秘书长梁宗耀(二房)、秘书长梁怀勋(长房)一行四人专程来我会考察,并向我会捐赠了一部《中州梁氏大宗谱》。魏怀习会长、金涛书记代表我会接受了馈赠,并向客人颁发了收藏证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氛围里就姓氏家谱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州梁氏大宗谱》编修工作背后的故事

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州梁氏大宗谱》完稿付梓,终于可以告慰先祖了。这部《大宗谱》的修成,是我中州梁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州梁氏历史的一件大事。中州梁氏自三位始祖明初洪武四年迁豫以来,分居各地,开枝散叶,蔚为望族。由于历史久远、社会动荡、家谱多次毁失。三位始祖自山东来邑时,分别带有家谱。长始祖一宗的家谱于明中期遗失于逃难途中,失而复修,修而复失,现存最早的家谱是清同治年间所修,所幸在《鹿邑梁氏家乘》中保存有永兴祖一支,世代完整,系长始祖后人。二始祖一宗最早的家谱是康熙年间由学宪公主持修纂,距离始祖迁豫已有两百余载,始祖以下诸公亦多有失载者,诸多散落外地者也都没有家谱。三始祖讳府,康熙年间《鹿邑梁氏家乘))有所记载,未见家谱世系,同治年间梁燿枢叙说府公是其始祖,至今未发现三始祖后裔的家谱。广东顺德光华村梁耀国宗亲说他们梁燿枢的近亲,有家谱,但不愿示人,不知是否是三始祖后裔。

六百多年以来,三位始祖的后人播迁各地者众多,且很多久已失联,都要找到收入族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二房城祖二十二世裔孙梁宗耀族兄曾主持第八和第九两次修谱,其中的甘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梁宗耀宗亲回忆说,第八次修谱特别曲折艰难。八零年以后,国家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开始修复传统文化,逐步出现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家谱热。在这个环境下,我们中州梁氏也很想修一修家谱。八五年初,时任村支书的宗耀与几位族亲商议决定修谱。在启动过程中,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还有顾虑,而一些老年人坚持认为修家谱的事不能再等了,因为距离上次修谱已过去了六十多年,再不修谱,很多迁居外地的宗支就会失联而不知祖先渊源。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农历八五年十一月初,「第八次修谱委员会」在郸城县虎岗乡梁老家村小学一间空置的教室里成立,并召开了数十人参加的启动会议,大家在惴惴不安中统一了思想,同意修谱。

既然要修谱,首先要找到老家谱。第七次修谱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列强肆虐,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寇趁机侵略中国。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到八十年代,其间又经历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各村保存的家谱几乎都找不到了,即便找到几本,也是残缺不全。十几夭的时间里,梁凤钦、梁祖修、梁宗耀等宗亲骑自行车跑遍附近二十几个村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梁苏庄梁宗民家找到了 一部比较完整保存完好的石刻本家谱。

找全了老家谱,大家舒了 一 口气,心里总算有底了。就在修谱工作展开不久,八六年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乡里派专人通知梁宗耀支书到乡政府参加「紧急会议」,原来是乡主要领导找宗耀支书「个别谈话」,命令宗耀支书立即退出并停止修谱活动,否则就要「开除党籍」并撤销「郸城县人大代表资格」。无奈之下,梁宗耀只好明里「退出」修谱,暗里与宗亲们商议把修谱办公室迁到邻近的梁新庄,修谱工作得以继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乡政府专门召集全乡姓梁的村干部开会,说是上级有关部门接到举报,说姓梁的修家谱是拉帮结派四旧抬头,如不立即停止,要追究梁姓村干部的政治责任!这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难道续谱就这样半途而废么?大家冷静之后,经过谨慎考虑,主持修谱的梁凤钦、梁祖修、梁宗耀找到了鹿邑县观堂乡前梁庄的支书梁济堂,说明情况后,济堂宗亲爽快答应将修谱办公室迁到他家里。

尽管像打游击一样,宗亲们修谱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动摇,叙谱录谱地进行。

困扰修谱的第二个因素是资金?虽然参加修谱的宗亲都是做义务,但总得让修谱人员能吃饱饭能有钱坐车。当时农村由集体经济转向个体承包以后,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也仅仅是吃饱穿暖而已,部分宗亲们为了支持修谱,一些人捐助了十块八块,加起来不过千把几百元,杯水车薪。为解燃眉之急,梁宗耀支书把村里卖老学校的两千元钱「借给」修谱办公室使用,事后,这件事差一点被乡里追查「挪用公款」,宗耀祖兄今日想来还是有些后怕。很多资金都是参加修谱的宗亲以个人名义贷的款,这些钱也都由各自偿还了。在观堂乡梁济堂宗亲家修谱三个多月时间里,都是梁济堂和梁铁山宗亲两人贷款维持修谱的日常费用。很多情况下,修谱人员外出采访考察都是自带干粮。由于资金紧張,在合谱阶段,梁祖修?梁祖恩二位宗亲住进鹿邑北寿一个小车马店里,有时候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今天回看,宗亲们的无私奉献怎么不令人由衷地钦佩呢!

家谱修好了,印制成了一个大问题。在当时的形势下,绝大部分印刷厂还不敢接这种私活,特别是这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家谱。另外,由于家憎特有的格式,小印刷厂印不了,大印刷厂不敢接,几经周折,最后找到了淮阳县黄路口乡文化站的印刷厂,因为有我们的族亲在厂里干活,印刷家谱的事情总算谈下来了。家谱是印出来了,不给钱人家不让拉走家谱。这时在汲水乡食品站工作的梁祖武宗亲知道后,他向单位借了几千块钱,另外又给印刷厂打了几千元的欠条,家谱才得以发放到各村。由于体制改革,该印刷厂解体,至今我们还欠着印刷厂钱没有还呢!今天,我们再次代表全体梁氏族人向原「淮阳县黄路口乡文化站的印刷厂」的厂长和工人们表达我们的诚挚的歉意和由衷的感谢!

中州梁氏宗亲会会长梁先卿一行向我会捐赠家谱 (4).jpg

修谱需要资金,而资金收取和管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二房荣昌堂八十年代的第八次修谱的资金可谓是「东拼西凑」,而一七年的第九次修谱则是『万众一心」,按入谱人数平均收取二十元钱。尽管一人二十元修谱费对绝大部分家庭说都不成问题,但对于每月任何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一下拿出百八十块也是有困难的,所以很多村子因为收费反映出不少问题。一是人难找费难收,个别宗亲由于认识不足不配合修谱工作,有的宗亲甚至说「我不缴费不入谱就不叫我姓梁了么!」,这使得一线续谱员颇感为难,一些村子因为怕收费麻烦怕得罪人而整个村子都没有续谱,这也是收费问题带来的不足和遗憾。

二房崇德堂第九次修谱委员会成立之后,时任梁老家支部书记的梁宗奇,把自己伞厂的办公室腾出来作为修谱办公室,除水电费外无偿使用。为了管理和使用好修谱资金,修谱委员会制定了详细和严格的财务制度,其中规定了修谱办公室人员的餐费标准,平时就是家常便饭,有外地来访的宗亲最多也只是做几个简单的家常菜。一次,周鱼池村梁立功宗亲来到修谱办公室叙谱,到午饭时,看到大家只是下了一锅面条很是感动,说道:「为了修谱,你们这样勤俭和艰苦,这碗面我吃不下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到了老家连一碗面都没有吃,怎不令人动容呢!

说到这里,有一件事需要记一记。荣昌堂第九次家谱印制是由族亲承印的。在录入校对排版的两个多月中,为节省修谱资金,梁勇除承担了修谱人员的部分食宿外,仅录入设计排版和校对这些印前费用就节省了十来万元。这些无形的付出更加值得赞佩。

借鉴二房荣昌堂第九次修谱资金收取的经验和教训,长房共生堂第六次修谱则采取了「不均摊、不摊派、个人自觉自愿捐助修谱」的方法,事先并不收费,待家谱基本修成后才开始捐款,所有捐助者芳名载入家谱,以志纪念,捐助金额达到五百元以上的颁赠家谱一套。这次修谱所有参与修谱的人员都是尽义务,很多路费?议事费用都是宗亲自掏腰包,梁先卿宗亲个人就承担几次修谱议事的餐饮费用一万多元,梁敬涛宗亲为修谱捐助了数万元的高档白酒。「自愿捐助」的方法得到广大宗亲的理解、赞成和支持,有的一个村子就捐印家谱四五十部,夏邑罗庄镇梁庄是一个百十来人的小村子就捐印了十部家谱,有的家庭兄弟四五个每人捐印一部家谱,桐柏县梁燕姐弟三人每人捐印一部外又多捐不少钱。不少宗亲都是自愿多捐,以填补修谱之用度。

修谱是一件族內「公益事业」,应该由族内有能力的人来资助,而不是均摊。我族今已达到数万人,尽管河南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我们族内有一定职位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发动的好,修谱这点资金绝对不成问题。自愿捐助,也是给有能力的宗亲贡献族务的一个机会。

修谱是公益,靠的就是热心。在各地修谱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感人至深。八十年代,交通和通讯还都很落后,采访、核对、考证家谱信息都只能是靠两条腿,自行车在那时也算比较高档的交通工具了,近的靠走路,远了骑车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靠着双腿和自行车跑遍了两百多个村子,累计一万多公里。二零一七九次修谱时,虽然有了车辆,多数较近的村子也还是靠骑自行车去联络和采访。由于历史变迁,很多村名有所变化,有些村子名存实亡,为了寻找鹿邑北一个叫「断桥」的村子,尽管有导航,在前后一二百米范围内,导航来来回回提示,折腾了大半天,结果是一个路边做铝合金门窗的在地图上标注了自家的店铺,导航误认为是村庄了。对于主持修谱的人来说,热忱和耐心都不可少,有些村子对修谱认识不足,主持人员不厌其烦地多次去动员和解释,甚至帮助他们现场录谱。沈丘县梁古洞是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联络几次都没有人愿意挑头修谱,退休在家的梁宝莹与梁老家的梁宗勤在郸城县相遇,得知家乡放弃修谱时,很是着急,立即赶回家乡,又动员了几位宗亲,亲自逐户录谱,终于赶在年底交到了正在郑州排版的修谱主持人的手里。安徽省太和县梁大庄的梁崇信,自八十年代初就四处奔波寻根问祖修续家谱,自费请当地书法家眷写家谱长卷,八八年找到郸城梁老家溯源时,第八次修谱已经结束,待到二零一七年春启动第九次修谱时,他很快就把家谱信息收集整理好交到了修谱办公室,完成了多年来寻根问祖的心愿。

修谱的第三个大问题是主持修谱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二房荣昌堂第九次修谱的主持人员大多是初中小学学历,有的还不识字,这给修谱增加了很多难度。尽管如此,他们凭借一腔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修成了很多「有文化」的人都不敢想的家谱巨著!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其中的不足也应记取。由于文化低,一是录谱时错字白字较多,音同字不同,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也没能逐户核对;第二是缺乏必要的考证,考证方法和记述,这使得一些宗支的接续并不是十分准确,甚至有错接的现象;三是录入信息不完整,很多宗支的个人和妻女的信息有明显缺漏;第四、就是不要强行用辈字更改新联谱宗亲的名字,更不能伪造失考的先祖名讳,这既是尊重历史和现实,也是对个人的尊重。这在很多宗支以往的家谱修续中都有所反应。

有鉴于此,呼吁更多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等文化水平较高的族人参与到家谱修纂中来。正所谓是「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

寻找散失的宗亲是修谱的重点和难点。二零一六年,长房共生堂启动第六次修谱,说是修续,实是新建,因为大部分村庄的家谱久已失传,只有梁堰和梁李庄有家谱。根据家谱记载,始祖是五兄弟,其中三兄弟于明洪武四年自山东诸城同迁豫东。梁怀勋宗亲回忆说,他小的时候就听大人常说,远祖在山东诸城,近宗在鹿邑和柘城,五六十年代还曾派人到诸城和鹿邑寻过亲,好像没有找得到。八十年代议修家谱时,又说到此事,还是没能落实,就连本宗家谱也未能建全。这次修谱,梁怀勋宗亲主动担纲修谱,除了本宗近支修建家谱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寻亲」上。二零一六下半年,怀勋宗亲在网络上、微信群、短信群中广发寻亲帖,同时深度检索与我族相关的信息。二零一七年春,有鹿邑梁福军宗亲回帖,说他们的家谱与我要寻找的祖源信息基本一致,后来又有郸城梁老家的梁宗奇回帖也说祖源相同,经过核对家谱和多次电话联络,梁福军与梁宗奇他们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鹿邑的宗亲。二零一七年五月初,梁延龄、梁怀勋、梁亚光三位宗亲驱车前往郸城梁老家,长始祖和二世祖的后人于数百年后终于相识相认。

关于三始祖的信息,没有找到家谱世系,仅能查知梁燿枢本人的相关信息。梁燿枢,同治十年状元,与鹿邑城祖十五世孙梁星桥同榜进士。网络上有大量的有关「状元」梁燿枢的信息,而关于梁燿枢的祖源则有很多截然不同的版本。为了考证梁燿枢的族源关系和迁徙流变,梁怀勋宗亲自费只身南下福建和广东,进行实地考察,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确认还有梁燿枢的近亲,即梁燿枢四哥梁燿藜的后人,而梁燿枢本人的后人则传说散落在香港、台湾和美国。根据详细严谨地考察和考证,理清了梁燿枢宗支的大致脉络,为他们建立了基本的家世图谱。详见《中州梁氏三房崇德堂宗派源流考》和《崇德堂图谱》。

关于三始祖在柘城和鄢陵等地是否还留有后人,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寻访吧。关于山东诸城的远祖问题,到二零一九年底仍未寻访到与我们明确有关的祖源信息,以及四始祖和五始祖的信息。只能待后贤接续了。关于联宗接派的考证问题,梁怀勋宗亲始终坚持「不少一户、不漏一人、信息真实、疑谱不录、录谱不疑、重在考证。」的治谱宗旨,为此次修谱做了大量的工作,撰写了上万字的考证文章,使很多祖源分派问题得以厘清。其治谱的态度和方法,可资后世修谱时借鉴。

沈丘白庙镇有一支梁氏,考系荣昌堂六世支派,因世代接续产生分歧,至今未续。永城市梁油坊一支,考系共生堂支派,错接他处,今因无人操心未能援续。另有十数小支派,原已在谱,因无人操心而断续。还有一些小支派因时间问题未及接续。由于种种原因,修谱仍存在诸多疏漏,是为遗憾。诚望后人续谱时予以补充、修正和完善。

中州梁氏二十二世孙 怀勋 宗耀 记述

时共和国七十年腊月中浣

上一篇:牛振合副会长应邀参加《姓氏中国》首映式,并与王洪祥交流姓氏文化

下一篇:牛振合参加首届太极拳全民健身展演活动并获得“太极拳达人”称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