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家谱印刷基地 >> 宣纸家谱 >> 浏览文章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王氏家谱

时间:2023/5/4 16:02:01 发布:新闻编辑部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负责设计排版的《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王氏家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王氏家谱序言

参天大树必有根,万里江河必有源。况木发千枝皆同一木,水分万派实出一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国有史、邑有、族有谱,同为一理,国有史而载时代之盛宴,家有谱可记世系之源流。谱之纂修,追根求源,敦宗睦族有所依凭,先人德泽有所追寻,后辈行为有所范式,此为王氏家族修谱之初衷也。

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记录了先人的来历,明白了子孙后裔的分枝及辈分的延续和继承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为修谱之人,教育后世做靠谱之事。

据先人传说和有关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我曾在 1966年从本村东北地看一墓志铭有这样记载:“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以来我村隶属直隶省 (即现在的河北省),大名县后凡村 (后改为王韩村)。”由于石碑受风雨阳光侵蚀日久,字迹已模糊不清,况且石碑已下沉入土半载,故只能知其梗概。又有民间传说:“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这些详实的资料也验证了我们的始祖确属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六年 (即公元1373 年) 至明永乐十四年 (即公元1416年),在近四十年间官府分十几批次迁民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据《山西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 即开始大批移民。原因是由于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乱,致使河南山东等中原一带地广人稀。而当时山西远离战火,加之风调雨顺人口众多,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朝廷曾多次下诏,勒令山西地方官府向中原移民。为了落实朝廷旨令政府先在其府县放风说,各县都是应迁之地,唯洪洞县人免迁。于是附近府县之民皆想方设法搬迁到洪洞县境内。随后又放风说:凡愿迁者可在家等候,不愿迁者可到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准留手续。人们不知是计皆纷纷来到大槐树下,几天之内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官府瞅准时机,让大队官兵蜂拥而至,将大槐树周围之民团团包围。此时一官员宣读大明皇帝圣旨。凡大槐树下之民一律迁往中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河南繁衍至今。

相传我们的祖先从洪洞县迁到此地最早迁来是弟兄三人!人定居浚县境内,一人定居小滩龙王庙村,另外一人就定居现在的王韩村(原名后凡村)。原来从迁民到此定居有一完整的族谱记载,本村王氏皆一脉相承,同时还有家族轴祠记载所亡故的先人。每逢春节将家谱轴挂起来由全村老少祭拜。可惜这些资料在 1966年被造反派焚烧成灰,故无从考证。

一九九零年春节期间,家中长者王铭志、王铭心、王铭银、王运伦、王运和等人相聚计议,决定根据记忆的辈分重新以王永玉,王永昌,王永诚这三支开始立祖续修族谱,这也是最早萌生修谱的起因。

我们的祖先从明朝迁移来到这黄河故道,中原腹地,卫河水畔。这里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着这片沃土,他们同自然灾害抗争,与兵匪人患作斗争,顽强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据碑文和内黄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七年 (即公元1847年) 闹大饥荒,王永诚私设粥棚,日食饥民一次,老弱残废者倍之,又建学舍,聘名师,设学馆。”

王兴让,字仲仁,于清朝“国子监”任职 (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管理机关的最高学府)。

王存礼,字文轩,是清末光绪秀才,办私塾,设教助学精医道,义务为方圆几十里百姓看病,蜚声乡里。弟子为其立德教碑,乡亲为其立纪念碑。

王铭绅,字佩玉,解放前毕业于楚旺中学1957年又就读子北医专,随祖父 (王存礼) 习医,解放后在本地行医。早年设私塾执教乡里,中晚年先后在田氏卫生院,汤王庙诊所行医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方圆几十个村庄名声大振,逝世后乡里为其立碑以示纪念。

祖德流芳,亘古绵长。我们应沿着他们的足迹,承载着他们的血脉不忘初衷,砥砺前行,发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毛泽东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今逢盛世,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幸福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先贤,续修族谱,因本寻支,由脉溯源,能知其源,明其辈,时代不紊。而且族谱让后世之人怀念先祖,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使家族团结互助,友好相处,故此修谱以彰后世。谨以此篇为序。

撰稿人:王运和

2020年11月

上一篇:江苏省盐城市游氏家乘【立雪堂】

下一篇:河南滑县赵氏谱牒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