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家谱印刷基地 >> 宣纸家谱 >> 浏览文章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郑窑村董氏族谱

时间:2023/9/11 17:28:45 发布:新闻编辑部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河南省家谱研究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负责设计排版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郑窑村董氏族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郑窑董氏家谱》编纂发起人寄语

一八九〇年前后董氏第十二世孙太来父亲那一辈人,弟兄几个携家眷三十几口人,从河南省偃师县大口乡董村先后迁徙来到鍭氏乡美丽的水磨河谋生。他们看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随即在此停歇安居,结束了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当年董氏先辈们就地取材,居住的是土窑洞,喝的是小河水,吃的是苦野菜。为了生活他们以农耕、水磨、纺织、经商、行医为生。董氏族人世代勤劳善良、坚韧执着、民风淳朴。董氏宗族在这里开启了水力磨面的先河,故村名曰:水磨河村。也是郑容村的前身。一九五八年根据国家政策猴氏乡政府统一安排在水磨河居住的族人乔迁至附近的新居郑窑村,郑窑董氏族人住上了新瓦房,改善了居住环境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出生于一九三七年秋,今年八十五岁。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如今的和平年代,目睹了新中国的强盛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深深地热爱和眷恋着生我养我的故土,和族亲一样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渴慕家乡群众及董氏族人富足安康。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从何处来、家族是从何而来,是我们董氏族人一直探索的问题。无论在行政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这些问题都时刻萦绕在我心头,编纂《郑窑董氏族谱》,成了我人生夙愿。稍有闲暇我便查阅典籍、搜寻董氏家谱寻根溯源。由于时代久远,原有董氏宗谱已存世不多,现存的《董氏家谱》也是少页缺角、面目全非、面临失传。目前看到的是三十二年前河南省偃师县大口乡董村族人一九九〇年修编的《董氏族谱》,上面记载到郑窑村第十七代宗亲约有二百余人。编写《郑窑董氏家谱》是历代郑窑族人的共同心愿,因受文化和年代条件制约一直未能如愿。如今我也从花甲之年变成耄耋老人,本着『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我和同辈宗亲商定在有生之年筹备《郑窑董氏家谱》编纂工作。

《郑窑董氏族谱》编纂启动于二〇一五年初秋。那年我在郑州长女彩霞家里小住,特意让彩霞约见堂侄建华、世亮,语重心长寄托厚望,他们毫不迟疑答应筹划并很快付诸实施。随着历史变迁、年代发展,我们郑窑董氏宗亲流动性大,有些宗亲可能遍布千里、万里之外和海外,编纂家谱意义重大。后生们学识溯博、行动力强,二〇二〇年仲春正式成立编委会,族谱无论正文还是序言、后记都几易其稿,每一位参与的族人都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历时两年,宗亲统筹安排族谱资料收集、成员入谱登记、资料整理编纂、审核排版,协调各宗支之间的支系衔接、迁徙轨迹、繁衍发展事项的论证和核实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编纂出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时代潮流、满足广大董氏族人愿望的《郑窑董氏家谱》,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深表敬意。

《郑窑董氏族谱》的撰写,顺应了「盛世修志、族兴修谱」之古训,奈何我年事已高,为能有机会出资做力所能及之事倍感欣慰。《郑窑董氏族谱》凝聚了郑窑吾族世代之魂,是族人宗亲用汗水、慈爱和心血凝铸而成。我们是信奉光宗耀祖之人,应留存祖传文化、文明与董氏族人共勉。今天,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了这本珍贵的《郑窑董氏族谱》。这是依据董村《董氏家谱》对董氏十二世部分族人迁移到郑窑村居住的后裔续写,记载到十八世达四百多口人。观宗族,可谓是家业兴旺、人才辈出,品读之余备受鼓舞。希望郑窑董氏家族的年轻一代,要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要牢记我们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存留电子版给后人以便族人每隔十至二十年再续《郑窑董氏族谱》参考,不断完善董家历史,传承族风、激励后人。

国富民强万物盛,人和家兴百业昌。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董氏家族兴旺发达,祝愿郑窑董氏宗亲幸福安康!

第十五世孙 银木 谨识

二〇二二年三月

上一篇:云南省邵通玉碗堂邓氏族谱

下一篇:河南省开封市兰考景氏家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