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郑市刘氏家谱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负责设计排版的《河南省新郑市西张砦陵后诸村联合刘氏家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河南省新郑市刘氏家谱序言
家谱,又称谱牒,它是记载着同族的历史典籍,它记录了一世族文化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物传记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
家谱,它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小则培养子孙后代,彰显祖德尊孝父时,友爱兄弟姊妹,和顺妻挈,训诚儿女,建设优秀之“最小社会”,大则有益于和谐团结。“国与家”及全局与局部之辨证关系,家乃社会的小细胞。族谱的编修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建设与发展。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当今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国富民康华夏的子孙们修谱、续谱已朝气成风,族必有谱,谱能记载一家族之世代之源流进而明世。
据明太祖实录五十三章记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济南知府陈修和司马农官报告:“北京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吴晗著作的朱元璋传中说,洪武甘一-年(公元1388年)八月与山东、山西人口繁迁山西泽潞州之无田者往璋德,真定监清太康诸如闲旷之地置屯耕地。洪武先后采纳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总监宗纳等人建议,实行移民垦荒政策。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移民 考证,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就有十八次之多,而我们这十几个村的刘氏从何而来呢?
根据新郑市郭店镇陵后村老祖坟有大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 树立的祖碑上的载文记录:世祖迁郑居州城内之孙家园(刘氏胡同) 迁兴仁镇令十八里河)后迁北张寨、自此派分三门,二门、三门仍居旧室,长门始祖源迹仍英马源租四子:长秉志、次秉仁、三秉义、四秉智。秉志祖迁陵后,葬此芝地。妣氏蒋生讳合聘李氏,生四子:长彦臣、次彦祥、三彦姓、四彦秀(现居住在陵后村始祖传下来“老四门”。根据历史记载距今已三百余年,现有陵后村保存下来的老家谱为证,有据可查)五世有“敬公”字“严若”增修谱牒,自始祖派至六世失绩及八世又有效孟字景玉:歎遗谱文,无存虑考,据之莫白,因约族人续立甘字辈詰,即“螽麟生意盛,瓜瓞世泽昌,敦伦本源固,睦族风远扬”这就是说从廿个字“辈”变为四十个“辈”字。根据陵后村老家谱内记推算,陵后村老祖坟碑文上记载的廿个“辈”詰即“家声不振起,燕翼贻谋长,继述彰元善,聚顺绍前光”大概是在大清朝乾隆甘五年间由严若众族人所策订的(即1760年间)螽麟生意盛,瓜瓞世泽昌,敦伦本源固,睦族风远扬这廿个“辈”諾是大清朝同治六年后由效孟众族人所策订的,这就相续组成了四十个“辈”詰,即陵后村前期家谱封面上的“家声丕振起,燕翼贻谋长,继述彰元善,聚顺绍前光,螽麟生意盛,瓜瓞世泽昌,敦伦本源固,睦族风远扬”。
但在第二期续谱封面上看到的四十个“辈”詰与第一期封面 上的四十个“辈”諾,已有八字改动,即“贻谋”改为“庭训”,“螽麟”改为“宽洪”,“瓜瓞”改为“仁厚”,“彰元善”改“彰前善”,“绍前光”改“绍先光”,这次改动根据老版刘氏家谱推算,大概也是在大清朝同治年间更改的。但后来又不知什么时候(无可考查)又进行了一次小改动, 即“彰前善”恢复到“彰元善”,“绍先光”恢复到“绍前光”,宽洪的“洪”字改为“和”字,这次改动我们从多方面了解现已无法考证。
通过以上的多次改动,现已规范了以十八里河为首的刘氏家谱中的四十个“辈”字,即:家声丕振起,燕翼庭训长,继述彰元善,聚顺绍前光,仁厚生意盛,宽和德泽昌,敦伦本源固,睦族风远扬。
现根据各村各支派,各门系的亲疏关系及查证的历史资料,家庭成员多少,编写成为易看、易懂的家谱,留给后人。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我们十几个村的刘氏家族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来的,望刘氏后辈子孙无论贫贱富贵,迁居何处,都要父教子传,不乱宗别派。愿我们嫡亲再续家谱时有所依据,让刘氏家族延芳后代。
上一篇:安阳市滑县东岳村马氏家谱
下一篇: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刘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