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名人资料库 >> 蒲氏名人

浦惠和(湖北省保康县首任知县)

时间:2024/1/13 17:30:58 发布:新闻编辑部

保康首任知县蒲惠和

湖北保康县史志研究员马宗佑

今年(2020)“五一”小长假期间,笔者在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办公室的帮助下,与该县政协常委、遂宁市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蒲文常取得联系。蒲先生介绍说,根据家谱记载,明代时本支先祖蒲惠和,是湖北省保康县的创县知县。

蓬溪蒲氏是川北望族。明、清两朝,蒲氏家族共考取进士4人、举人11人、贡生30人,蒲惠和是其中之一。他的故地在蓬溪县城南10余公里的大石镇,古名利国铺,共有4个儿子,至今已传承23代,约4000人,蒲文常是蒲惠和的第18代裔孙。

清道光《蓬溪县志》载:“蒲惠和,丙午举人,宏(弘)治中,知保康县。时县治初创,惠和建城池,创公署,兴学育才,分疆定籍。在任九年,户口蕃息。载《大清一统志》。乾隆年间《蒲氏宗谱·碑记》录载蒲惠和祖父蒲元亨墓志铭:“次男蒲本吴氏,生四子,长子蒲惠和,举人,任保康县知县,娶妻罗氏….”

明弘治十一年(1498)保康开阜建县,第一任知县“开创县治、勤政善政、施政于民”的品行被后人所称赞。据史书记载,该知县“四川蓬溪举人,其人练达治体,人物老诚”,由此获孝宗皇帝钦定。任职期间,与保康人民同心同德,政绩十分突出。

保康县因安抚流民析房县宜阳、修文二里建县,群山簇拥,地处偏僻,居民五方杂厝。蒲惠和上任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县署的驻地和新城建设等工作,他带领幕僚实地勘查境内多处靠山近水的平畈,经过综合考察论证,最后将城址先在了县境东北部的潭头坪。潭头坪地处清溪河东岸坡冈,当时遍生荆棘,一片荒凉。为尽快完成兴建城池的使命,他走访乡里,动员绅商里民踊跃投工捐资,开展市政设施建设。首先,建造县署内外公房300余间;然后,建起文庙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号房45间;再后,建成南北西三坛、城隍庙、分司公馆、阴阳、医学、养济院、申明亭、社学馆舍等公共建筑。同时,修筑长240丈、高1.3丈、宽1.2丈的夯土城墙,后扩建到高1.8丈、长510丈的规模,并沿城墙开挖防御濠沟,筑起迎晖(东门)、迎秀(西门)、迎明(南门)、迎恩(北门)和迎翠(小南门)五道城门。

潭头坪“变荒山为泮宫,变陋俗为衣冠”,一座崭新的山区小镇初具规模。县署初建竣工,蒲惠和为此百感交集,以《县志喜成》为题即兴赋诗一首:“东瀛此日变桑田,相望楼檐万井烟。基地已芟青草尽,公庭挹秀翠微连。四郊镇日开田里,中夜清宵沸管弦。邑创房陵成要路,民安物阜乐尧年。”

随着城区的形成,城内户口蕃息,人口激增,居民的出行、就学、饮水等市政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为解决涉水过河困难,蒲公多方筹资筹劳,分别在城南、城北各建一座石桥,南桥宽2.5丈、长17丈,北桥宽2.5丈,长20丈,两桥后在城市的扩建中被撤除。为了解决子弟就学困难,他择址陨山(今保康县宾馆院内)创建学宫,兴办县学,该学宫几经战乱焚毁,到民国中期终成"败瓦颓垣"。为解决居民下河挑水路远不便的问题,他亲往城东山麓寻找泉脉,在东山脚下发现泉眼,带领署员和居民凿山开渠,引清澈甘甜的地下泉水至城内东门水井,该井口径1.5米、深2米,井台由6块扇形青石拼接而成,至今润泽着老城百姓。

蒲惠和以民为本的为官品质,受到政商各界和广大士民的普遍好评,明嘉靖《湖广国经志》评价他“开创县治,凡百庶务,亲身规划,九年满去,士民流涕载道,至今思之”。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创县知县的故事仍然在保康民间传颂。成为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蒲姓“七品名宦”,在保康县城,曾有许多以“蒲公”而名的堤、桥、泉井等文化遗迹,大多因城市的改造和扩张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蒲公泉”“蒲公井”保留到了今天。

上一篇:蒲文常(遂宁市总商会副会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