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吴氏家谱 >> 浏览文章

吴姓徙居固始及其分布

时间:2015/3/16 10:33:05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徙居固始及分布情况

现有谱牒资料显示,固始吴姓均为泰伯后裔。从一九七零年固始县城东南约二里地侯古堆砖瓦场用地掘土,发现一吴王夫差夫人墓~出土文物可知,固始吴氏乃吴王夫差后裔。  (另有吴振羽先生撰文称2 1吴夫概王之后为光州固始......,又按汉吴公治行第一,乃上蔡汝南人,则夫概之后必有子孙散在汝南之土者矣,故光州固始之有吴氏白夫概始之说。~除散居故地的吴姓子孙外,迁固始始祖主要有晋中大夫吴威、唐新丰侯吴佐、元末太子少师吴文盛和元睢陈路总管、御史吴君弼以及吴季益、吴寿一、吴寿二、吴梅支系等,他们分别是季札、夫差(吴君弼、吴梅以上世次待考)的裔孙。

一、吴威支系。吴威是季札裔孙,泰伯50世孙,是晋晋陵太守、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胞弟。吴威生三子2吴逸之、吴元之、吴愉之,均居固始。其三子吴愉之任晋吏部尚书,居固始北隅吴墩(据考为今固始县原城郊乡大寨村吴堂村民组)。吴愉之生二子2长吴偃,次吴条,他们的裔孙除少数因官外徙,大都居今固始或光州域境,至隋唐时发展为固始望族。其在《吴氏联气堂族谱》及有关史料中显现居住固始的有s7世吴焘、60世吴顺、62世吴老子、68世吴嗣、吴骅等。

二、吴佐支系。吴佐是季札裔孙7泰伯65世孙,其祖父吴若远,唐太宗时任户部侍郎,父吴世伟,封新丰侯。吴佐袭父职,武则天当政时,因直谏被除爵,隐居不仕,子可博、可久(66世)。可博在唐肃宗时参与撰修国史,配韦氏,生子舜咨、舜翊( 67世)。吴舜翊,名荣,号华盛,河南固始人,夫人魏氏,生子2吴稀、吴穗、吴穗、吴获、吴程( 68世)。吴穗,又名十一公,与兄稀、穗、弟获均迁入福建开基,弟程留居固始。

三、吴文盛支系。吴文盛是吴王夫差的裔孙,泰伯88世孙,元末时从江西徙居固始。让礼堂《吴氏五修宗谱》载唐显庆丙辰( 6561+1-)三月吴宗臣撰《吴氏统会宗谱旧序》称3 1吴氏之在江西省起于饶余之五采峰,其鼻祖讳芮,秦时令番(阳一,号番君,辅汉高祖有功,分王长沙......至东汉,则广平侯复绍其芳......~该谱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吴锦云撰写的《创修宗谱源流序》一我吴氏原籍江西,始祖文盛公由饶州官湖北之武昌镇总兵,於灭贼功捷之后遂乘白马携宗谱渡江而北,徙居河南商城(时为固始域境)之南溪而家焉。~后裔吴崇、吴江居南溪吴家湾5吴巍迁固始张庄集5吴洪(一名吴淦) IIII固始迁湖北麻城、罗田,历三世即吴洪孙吴仲明旋从麻城望花山迁固始东陈集乡南龙凤台赴定居(称安阳山吴氏)5吴海迁山东历城开基。吴文盛的裔孙在河南固始、商城、潢川、淮滨及安徽的金寨等地繁衍发展,成为望族。

四、吴君弼支系。吴君弼原系江西南昌人(先世待考)。其裔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进士、陕西、广东按察使、广东粮储道吴延瑞在《固始思源堂吴氏谱序》称3 1吾族原籍江西,元御史君弼公管睢陈路,卒于官,子揆一公扶柩归里,至蓼(固始)之鄢店,兵阻不能前,遂家焉。~由于世远年湮,谱牒散失,该支吴氏称吴君弼为远祖,君弼、揆一之后尚有吴义民、吴豹、吴景桂,因年久派系失考,故定吴星为迁固始的一世祖。星至今已传18世。

五、吴季益支系。吴季益是泰伯79世孙。

宏隆77世猷松78世安然79世季益。吴季益原籍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1235年)进士。出任湖北罗田县知县,擢迁安庆府知府,封中宪大夫,致仕后居蕲阳。其长子吴大中、三子吴大材留居安庆,次子吴大贵迁居麻城。吴季益后裔布及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地区,目前其裔孙在固始段集、武庙、祖师等地已传22世,称一孝子坟~吴氏。

六、吴寿一、吴寿二支系。吴寿一、吴寿二是夫差裔孙,泰伯58世孙吴少微的后裔,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西坝。元季,吴寿一与弟吴寿二、吴寿三徙于怀宁大丰乡。吴寿二居桐城,寿三居太湖。寿一、寿二裔孙又从安徽迁固始东南部的陈淋、黎集、张老埠、赵岗、祖师等乡镇,目前已繁衍至109世(泰伯)。

七、吴梅支系。吴梅(先世待考),原籍江西临川,后迁入固始。吴梅之子吴同春系明万历甲戌( 1574年)进士,孙吴守默(同春子),例贡,任河东运副。明清时,亦有吴姓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徙居固始,他们大都是泰伯的裔孙。吴姓是固始的旺族之一。清代一曾、吴、祝、王~称为固始的四大家族。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固始共有吴姓30679人,占全县500多个姓氏中的第九位。

固始吴姓播迁

自晋始,固始吴姓或因官升调,或因灾避难徙居各地。唐初府兵校尉吴贵、队正吴弼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此后固始吴姓人源源不断向外迁徙,尤其是唐中后期,灾荒连年,朝政腐败,中原板荡,义军四起,大批吴姓人携眷结伴由固始南徙。较有影响的有泰伯60世吴洽、61世吴嘉、65世吴讷、66世吴通玄、67世吴贤秀、吴祭、吴荫、68世吴穗(含穗子、侄吴卓、吴殉)、吴仁录以及吴可中、吴大成等。

一、吴洽南徙。吴洽是晋中大夫吴威后裔,泰伯60世孙,世居固始县。吴洽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进士,任福建枢密使而落籍福建。传至第18世吴唯贯,移居福清县六十一都闻兴里缑山下村。吴唯贯有四子,长吴春、次吴月、三吴霜、四吴寅。吴春移居广东海康县平步村,吴月、吴霜、吴寅为入琼的始祖。其世次为3 58世吴公传(l l表示相生) --59世吴执- - 60世吴洽- - 61世吴
琰- - 62世吴玉- - 63世吴奎- - 64世吴侑- - 65世吴强- - 66世吴辂- - 67世吴立- - 68世吴素- - 69世吴世- - 70世吴概- - 71a吴隐- - 72世吴忠- - 73世吴文- - 74世吴论- - 75世吴炳--76世吴熙Il77世吴唯贯- - 78世吴春、昊月、吴霜、吴寅。吴月、吴霜、吴寅,南宋时迁入海南后,后裔繁盛,目前已传30余世,10多万人。

二、吴通玄入闽。吴通玄是吴威后裔,泰伯66世孙。吴通玄之父吴道璀善教童儒,唐大历中诏入宫中为太子诸王授经。德宗在东宫师道璀,而通玄兄弟出入宫,侍太子游,故遇之厚。通玄白幼聪明过人,博学善属文,文采绮丽,称为神童,授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等职,因卷入宗派斗争,被贬为泉州司马,举家迁居福建。后裔播迁福建万溪、京、吴方、吴充皆进士及第,为北宋朝中显要。浦城等地。枝繁叶茂,子孙兴旺。其八世孙吴育、吴

三、吴贤秀入琼。吴贤秀是吴威裔孙,泰伯6 7世孙。吴贤秀( 742-807),字敬之,号壶邱,唐乾元己亥( 759年)进士,历任建宁令、侍御史、司农卿、大理卿、户部侍郎、尚书等职,奉事四朝,历时47年。因吴元济、吴少诚反叛,唐德宗以吴贤秀为累朝老臣,功在社稷,恐受株连,便密诏吴贤秀避琼,居海南琼山县之张吴图都化村,是唐代入籍海南最早的高级官员。吴贤秀生三子,长子吴理,官任工部郎中,移居广东雷州海康县西乡5三子吴现,赐进士,任翰林院修撰,移居广东高州府5次子吴玟,任户部郎中,为入琼二世祖。吴玟后裔在海南发展至明清时,部分后裔移居港澳台地区以及泰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柬埔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90万,至今已传至52代。

四、吴祭南徙。吴祭是吴威后裔,泰伯67世孙。其父吴铎任建安(今福建建欧市)刺史,生四子,吴祭居长,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吴祭( 824-907),字孝先,赐进士出身,官授屯口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北方战乱,京师板荡,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与弟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一、吴斌(常州刺史)及堂兄弟吴荫、吴发、吴兴等一行30余人结伴入闽,住福州侯官县,祭与王审知有隙,隐居不仕,兄弟避居福泉间,吴祭迁兴化府莆田县北隅灵山,后迁居黄石之水南。吴祭生六子3吴侃、吴攒、吴凤、吴嗣、吴烈、吴育。子孙发展迁徙至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后裔400余万人。吴祭四子吴嗣居原籍固始县善政乡。南宋时,吴嗣十二世孙吴鹏霄为避乱迁至福建漳州,目前已传至32世,子孙近io万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吴荫家族南徙。吴荫是吴祭的堂兄,泰伯67世孙,居固始善政乡,884年举族由河南渡江经洪州取道漳州抵达泉州。地方平静之后,吴荫遂聚族于晋江县的钱铿巷,家族逐步兴旺起来。吴荫次子吴驹,号升乔,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 841),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湖阳令,吴驹已传35世、40余万人,子孙后代繁衍昌炽,名人荟萃,贤才辈出,播迁闽南、粤东及世界各地。吴荫长子吴驿留居固始,北宋末,吴骅裔孙徙闽,居福建晋江、仙游、莆田等地。

六、吴仁录入闽。吴仁录是吴威裔孙、泰伯68世孙。吴仁录( 813-894)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钦命正三品大臣,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对唐王朝竭尽忠心。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贪官盘剥、民不聊生,黄巢义军攻陷长安,天下大乱,吴仁录一耻再受乱朝爵命~,遂告老还乡,中和元年( 881),王绪攻陷固始,与秦宗权部互相残杀,殃及百姓,尸横巷陌。吴仁录虽已近古稀衰老之年,仍决然从固始避乱去光州,后从光州千里跋涉南迁到福建省惠安县大吴村栖居。吴仁录后裔今已传数百万人,播迁福建各县、江西、浙江、广东、辽宁和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

七、吴穗、吴卓、吴殉入闽。吴穗是唐新丰侯吴佐的后裔,泰伯68世孙。吴穗,字懋质,号子文,原籍固始县,官居唐刑部侍郎,兵部尚书左太丞,称十一公。吴穗生三子,长吴旷,字克远,举人,官襄阳令5仲子吴卓,字克立,唐咸通年间进士,任山东兖州金乡县令,授银青光禄大夫,公元875年前后从山东调任汀州长汀县令5三子吴浚,字克修,进士,官洛阳主簿。唐僖宗中和元年( 881)后,黄巢、王绪义军先后攻陷洛阻、光州,唐王朝一派混乱,吴穗与长兄吴稀、二兄吴穗、四弟吴获携子吴旷、孙吴玲、吴佩(旷子)、融(卓子)南下长汀投奔吴卓避难,固始家中由五弟吴程、孙吴殉(旷子)留守。时汀州土著人葛某作乱,围困汀州,吴殉与王潮、王审知友善,闻讯后,遂率固始丁仆、故旧千余人随王湖入闽,解除了父兄之难。吴穗家族遂在福建落籍,繁衍生息,迄今子孙已历43世,后裔播迁至八闽大地和广东、浙江、山西、河南、江西、江苏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人口100余万人。吴橙五弟吴程留居固始。

八、吴潜裔孙入闽。吴潜(先世侍考一,字起龙,是唐垂拱年间进士,累官至大司马兼兵部尚书。其裔孙吴福友号诚庵,字邦直,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 1298年) 0元时从光州固始移居福建泉州,后迁漳州,屯田云霄,子孙己传25世,近8万人,播迁海内外。

九、吴汶裔孙入闽。吴汶(先世待考一,系泰伯38世孙吴汉(季札裔孙)后裔,唐时为河南固始尹,其玄孙吴铉,随王绪入闽为先锋,占籍南平。吴铉后裔吴序宾,通判泉州军事,支子留泉,一子分派于南安龙溪,后裔吴先举(称三七公)于宋末元初时白龙溪分居于晋江梅溪宝山。历世繁衍,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福建、广东、港澳台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十、吴文卿入闽。吴文卿(先世待考),固始县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井栏门外西园村(今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迄今己传27世。

十一、吴可中入闽。吴可中(先世待考),系泰伯82世孙,  一族甚盛,世代簪缨不替~,生于固始县一个声名显赫的望族家中。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吴可中出任庐州(今合肥)通判,4年后死于任上。幼子吴官保随母翟氏居城东南寓所,因遭火灾,迁居合肥西乡三十一堡。7世孙吴斗观于明洪武三年举家南投叶元帅麾下,在漳州后卫任职,后敕封武略将军0 18世孙吴启东,拔贡出身,于清雍正八年( 1730年)举家迁到广东恩平县牛江渡寨窝村,后迁入广西苍梧县胜州圩落户,子孙繁衍昌盛,现又传11代。

十二、吴大成入闽。吴大成(先世待考一,固始八角井(今方集镇)人,字子集,又号梅月,约生于1126年,曾师从湖州知事、南宋名儒陈景肃。因抨击秦桧而被罢黜回闽。潜研经籍,随陈景肃讲学于一石屏书院。~秦桧死后,吴大成授秀州司理参军,坚持抗金,再受秦奸余党所陷,遂隐居梅州耕耘教坛,著作甚多,以诗闻名,被后人尊为一崭山七贤~之一。后卜居诏安梅州,裔孙7万余人。

十三、吴大全、吴大良兄弟入闽。吴大全、吴大良(先世待考),光州固始县人,宋末入闽。吴大全卒,吴大良偕子吴德源、侄吴德泽、吴德广(大全子一居长乐港西。后吴德广(字日新)迁闽具永庆里,复娶赵氏,入赘螺州,定居于吴厝,该支吴氏在吴厝已繁衍至31世,分支布于福建、广东、上海、浙江、河南及海外各地。

十四、吴成总入闽。吴成总(先世待考一,固始县人,元顺帝时由固始迁入福建永春县达埔上畲地方,裔孙后又迁到闽清县池园镇九斗村,称一九斗延陵吴氏~。

十五、吴荣生迁江西。吴荣生(先世待考),其先世固始人,田,迨明成化年间,吴荣生与伯兄吴德生移至永春八都苦竹剧坑,一江西玉山紫湖怀玉吴氏。~五代时入闽,肇居安溪县感化里潘子孙繁衍至福建、江西等地。

十六、吴乐遂入闽。吴乐遂(先世待考),固始人,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入闽,后代多择居福建南平。

十七、吴嘉迁湖北黄梅。吴嘉系晋中大夫吴威裔孙,泰伯61世孙。吴嘉,又名吴立秀,唐进士,任江州(今九江市)司马,殁于官,葬九江琵琶亭左边,后裔聚族匡庐,居湖北省黄梅县吴河,后又播迁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十八、吴讷徙江西乐安。吴讷系吴威裔孙,泰伯65世孙。吴讷,讳寒鹏,任刑部侍御史,尚书仆。

上一篇:固始吴氏历史世系

下一篇:无锡《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士德:艰辛的修谱事业一直在路上

吴氏字辈
吴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