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邵氏家谱 >> 浏览文章

邢台市邵氏家族祖坟祠堂碑文传说

时间:2015/4/1 10:09:2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祖迹拾遗 

祖  坟

邵氏祖坟位于邵屯村南偏西半里处,占地约二亩,称南老坟,约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一六0一年),在村西另建祖茔称西老坟。两片坟地通称邵氏祖坟。

特别是西老坟,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墓门有大型石碑坊一座,神路两侧有石羊四对,石马两对、石人(文臣武将)一对,相对站立。坟墓高大,按照世系,分四门排列有序,其间石碑林立、苍松翠柏,肃穆而有生机。西北角祖坟砖石切就,高逾八尺,方近五丈。墓碑前有石供桌、石香炉。整片坟场气势恢弘,乡间少有,为人称羡。时代交替,历史变迁,邵坟也和其它姓氏祖茔一样,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踪迹未存。

安祖十九世保成述编

夏历甲午年四月

关于西老坟营建的传说

我村邵氏既无将相记载,又无皇封传说,但西老坟却有石人、石马、石碑坊等官宦茔墓应有之物,排列整齐、雕工精细、个个栩栩如生,决非等闲。今五十岁以上的族人均有记忆。这些所遗古物从什么时候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我族传至五世,出一贤能,名曰应昌(约公元一五三0年到一六一0年)。因当时地广人稀,拥有土地较多,时人送号[百顷](不是确数,仅说明地多而已),精明干练,长于理事,且乐善好施,经常助人、广有贤名,倍受众人尊崇。被乡里举为义官,成一方头人。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进士李起元,官至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谥太子太傅,为一代名臣,南和县冀屯人士。年轻时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困。因与应昌有通家之好,经常受其接济。有一年岁荒,李家难以度日,又逢岁末,李到我村找应昌,欲得帮衬。应昌热情接待,餐餐好食,每日相聚谈笑风声,说古论今,勉其奋发读书,争进仕途。一连数日,李所求之事只字未提。李心中疑惑,又不好进一步言明。七日后凄然告辞。谁知回到家中,其父高兴地说“你应昌哥可真是咱的大恩人,看这些东西,都是你走后第三天他派人赶车送来的。”起元看到有粗粉细粮,大米、白面、布匹、蔬菜,还有一口猪和过年一应物品,样样齐全。从此两家来往更密,在应昌资助下,起元发奋努力,后果登金榜,成为朝中重臣。

我族自山西迁来后,开始人丁不旺。应昌早欲重新安坟,并选定村西据说是人财两旺之地,为我族新的坟场。约至万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因一人命官司,地方官员不能剖断。应昌以义官身份上京找到起元(起元已为尚书)。起元以其之道待之,只管款待,不言其他,每天派人领着应昌游花看景。回来吃饭山珍海味、睡觉锦帐软榻,官司之事从不言及。应昌认为李对此事作难,不便再提。几次欲意告辞,李总是以来京不易为由挽留。在此期间,二人闲谈中,应昌几次说起欲迁坟之事,李誉为善事,表示鼎力相助。一直过了一个半月,强辞回到家中。族人告知,李尚书早已派员把官司审清,凶手伏法,苦主已得政府抚恤。村西拟建坟地,李尚书派人按二品祖茔样式规划完毕,并已运来大批石料以建造牌坊,雕塑石人、石马、石羊、刻造墓碑。至此,应昌才明白,李尚书是用自己对待他的办法来对待自己。族人也把此事当做美谈,流传至今。

在李尚书协助下,西老坟从万历二十五年开始营建,历时二年余,一片庄严肃穆的墓场告竣。应昌逝世后,其子孙和族人将其葬于墓地祖位。墓为砖石结构,并有巨型石碑,高八尺余,墓前石桌、石椅、石香炉一应俱全。继而后世先人均葬于此,渐成规模。

此传说可能为后人杜撰,不足为信。但西老坟墓场确系应昌手中所建,而且得到李尚书帮助大概是实。邵坟气势虽宏,乡间少有,为世人称羡,但并非仕禄功名象征,所留古物中均没发现“聖旨、敕建、皇封”等字样。

安祖十七世培基、十八世春发述 十九世保成撰

夏历甲午年春月

关于邵家“四门”之说

邵氏“四门”之说,由来已久,分“大四门”和“小四门”之别。直到清光绪十一年,置地碑文记载,“四门”还共同置地数十余亩,所收粮晌,以供祭祀之用。但真正“四门”之确切详情没有记录,今无人知晓。经族人根据以前上坟情形之回忆:五世应昌(百顷)坟位于西老坟祖坟西北角,墓前设石供桌、石香炉、墓碑等,气派非凡,为西老坟之祖。以此向东南方向有四墓并列,这四墓为应昌四个孙子:芳、茂、蓷、芮的墓莹。至此以后邵氏祖坟逐渐形成四大支系,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大四门”。按兄弟排序:芳为一门祖、茂为二门祖、蓷为三门祖、芮为四门祖。

名扬(十八世)家祖坟位于一门祖坟之后,故其可确定为芳之后代。因名扬是八世抱白的后裔,故此门应是抱白之祖。小德(十七世)、保成(十九世)在当年清明节、十月一上坟时,都是在蓷(三门祖)墓前烧纸祭祀,因他们在哪个墓前祭祀都是前辈对他们说的,故此墓茔(三门祖)应是十四世鸣鸾和十六世不来的共同祖先。上溯无考、断代无据,只有今人此番记忆。二门祖坟为一字坟,支系无考。四门祖坟支系无考,需待日后进一步发掘新的佐证。

这次修谱因无准确的资料记载,故不能妄加定论,只在谱页中显示了四门祖宗,但哪些支系归哪门,并无记述(一门祖除外)。此说法虽不太详细,但确是目前唯一之说,恐日后遗忘,在此略述。

   邵家“小四门”之说

安祖十一世有才生育四子:长子振甲、次子魁甲、三子连甲、四子荣甲。我族史称“小四门”。

长门振甲之后至十七世,中间四世断代无续,据十八世荫汝(又叫名杰),一九九四年回忆记录,十七世老贾(又名不待见)、清俊兄弟二人是振甲的后裔子孙(以后就续上了)。次子魁甲为十三世秉礼之祖(见谱系记录);三子连甲乏嗣断代,无记载;四子荣甲为十三世全智之祖(见谱系记录),此说为吾祖“小四门”之说,与“大四门”之说,共同形成了邵氏家族历史上的“四门”传说,流传于世。

 十七世志华、十八世彥修、十九世保成编撰

二O一四年六月十日

邵家祠堂

邵氏宗族原有祠堂两座,始建年代不祥。一座位于老前街和西边老南北街交叉东北角处,称“大祠堂”。座东朝西,有正房五间,两侧厢房各三间,院墙青砖砌就,门楼青瓦起脊。为族人活动,殡葬故人,操办冥事之所。一座位于南北街与老后街丁字口交汇处,称“小祠堂”。座北朝南,门口有老槐树一棵,正对南北街。有正房三间,砖木结构,瓦脊出檐,木柱雕窗。西房四间,临街为捲拱形大门。为供奉先人,年节团拜之地。两座祠堂气势恢弘,庄严肃穆。土改时分给无房贫民,后逐渐拆除。

邵 会

“邵会”全名“邵氏老祖会”,是邵家氏族组织,为他姓所无有,成立时间无考。会员由邵姓成年男人组成,设会首一人,领事若干人。主要职责是组织本族年节祭祀、团拜、集会,代表或带领族人参加本村和邻村举办的社火、社戏及其他乡间活动,处理本族较大事宜,岁末或过节分发年粮、供品管理、族内公有钱粮收支管理等。“邵会”在族内、族外均享有较高声誉。其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邵 地

我族原有公地数亩(具体亩数不祥),至清光绪十一年,由族人邵三思经手,又在本村和邻村增购数十亩,通称[邵地]。为此立碑一方,以永记此举,此碑现仍完好无损,在十八世俊海家中存放。所收租银,除供祠堂、邵会族人活动等费用外,每逢年节,向族内分发年粮,并请全体族人吃饭一顿,蒸馒头分给各家,土改时邵地按公地分给无地农民,但其名称一直留传至今。岗上村南、武庄村西,现仍有邵地、邵路(通往邵地之路)称谓,武庄邵地含砖窑一座。

安祖十八世彦修、俊海述撰

夏历甲午年春月

清代治地碑文录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合族赏思,有宗庙而后祖先有凭依,有粢盛而后子孙能祭祀,今老祖会与四门中治田数十余亩,粒食所出,备千秋俎豆之资,而种地分粮,尤享万世无疆之福,此诚族间之盛举也。因以庙立碑记,谨将地亩文约开列于后。

注:以下均为小字刻出,内容为治地面积、方位、价银多少及经办人等项。需说明的是每块地的经办人都是邵三思,因以前无谱,该人世系无法考证。但可推断,应为我族精英,当时头领人物,否则难以办成此等大事。

上一篇:邵屯村邵姓起源与发展变迁历程

下一篇:邵氏家族契约

邵氏字辈
邵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