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普安县刘氏族谱
日前,中华家谱博物馆收藏到一册《贵州盘县刘氏宗亲族谱》,下面摘录部分照片如下:
刘姓是中华民族大姓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张王李赵遍地刘”,形象地反映了包括刘姓人丁兴旺,分布广泛的特征。
刘姓又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渊源久远,支脉繁茂,人才辈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过特殊的影响和贡献。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刘姓是称帝最多,立国时间最长的姓氏从西汉开始有十多个朝代或政权为刘氏建立,其中称帝者60多人,历时600多年。而西汉和东汉又最为强盛,由江苏沛县刘邦创建的汉王朝,共历29帝,400多年。西汉自刘邦以后经数代治理开拓,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特别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汉光武帝刘秀,对西域用兵、历经百战,击败了匈奴人,使中国的疆域得到很大规模扩展,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当时汉朝声威远扬,周边国家对汉国十分敬服,他们把汉朝统治的子民称为汉人。汉朝子民也从此引以为自豪。
在汉朝,由于刘姓是显赫帝王之姓。故而以刘姓为荣,各种现象的刘姓也不断产生。东汉自献帝被魏灭后,虽然西蜀刘备创下三国鼎立,仍未重振刘汉雄风。
近两千年来,由于刘姓众多,支系繁荣,谱书林立,各自为阵,难寻统一之家谱,为当今刘姓子孙溯本清源带来了困难。我世臣祖即是典型之一例。
近四百年来,我祖世臣公往上几代或往下几代可能无显赫之地位和巨额钱财,再加上文化、交通等因素,以至无人修谱,让后人莫衷一是,很难寻其根,溯其源,各种传说难分真伪。
根据历史资料点滴信息及祖人墓碑散落的文字和祖人代代相传的一些口遗。本人对我祖支系作一简单评述。
明末清初,祖人因战争,从南京应天府(江南以罗城)被征往云南曲靖。据外姓族人及刘姓族人的部分家谱介绍,刘姓者达数百人。战争平息后,结婚的回原籍居住,未婚的就地屯田结婚生子。
据文登公1827年的碑文记载:我祖世臣公从曲靖关塘圩迁往普安州迤那嘎,今盘县洒基迤民大寨。始祖昆玉四人,长房迁威宁城,今贵州威宁县,二房落于宣威州(今宣威市),三房居曲靖府关塘圩。仅此信息而已,至于迁徒原因,家族历史及其他族人名讳一概不清。而且在1827年,文登公的后代在为三代祖人立碑时,可以说当时世臣公已逝近百年。在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后辈及碑文作者也只能筒单模糊记录而已。
再者,文登公之后代,士明、士睿、朝纲、朝龙、朝纪、朝科及国字辈祖人等,也让后代留下了谜团,如:士明公为什么从迤那嘎移居泥水于都大凹子,墓葬于发麦子,而士明之子朝纲又为何返回迤那嘎,墓葬迤民敖家村。朝纪之子定国为何从迤那嘎迁居盘关关口马山等等,一个又一个问题后人已无法解开。
为此,为了不让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及时挽救现有资料和记录。在2010年农历9月8日,清述公、礼香、礼梦、洪应相邀驱车前往曲靖关塘圩寻根问祖。遗憾的是,虽然找到地点祖人原籍关塘圩,也找到几位刘姓人家,但刘姓人家太少,提供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在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途中,公孙三代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商议,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收集整理普安州迤那嘎《刘氏宗亲族谱》及修缮祖人墓碑。
通过积极紧张筹备,2010年农历10月1日,在祖茔地召开了各支系代表会议,向族人发出了修缮祖茔、立碑及编修家谱的倡议书,各地宗亲族人积极响应支持,仅43天时间,祖茔墓碑顺利落成,举行了近500族人的祭祖仪式,盛况空前。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超过了预期目的。
之后在家谱编修过程中,各地支系代表纷纷配合,不辞劳苦,走村窜寨,查访前辈祖人资料及时提供信息,为较快地完成家谱编修奠定了基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交通、通讯的原因,个别迁居外地或长期工作、生活在外她的宗亲族人,无法联系登记入谱,甚为遗憾,此后各支系如果联络到我族人后裔,可将情况收集整理清楚,提供给族长,待后人修谱时补正。
在编撰过程中,时间紧、工作量大,再加上本人才学疏浅,没有经验,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和缺失,各支系代表在提供资料时,也出现字迹辩认不清,资料不全,表述不清楚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失误,希望族人给予谅解。如发现不正确的地方,请自行用碳素笔纠正,以便后人再次修订家谱时更加准确。
在2011年清明节家谱发行之际,衷心地祝愿我族各地宗亲身体健康,家家富贵,代代荣华,承享祖德宗功,在天有灵,荫庇后代年年兴旺,长发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