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柴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柴姓源流

时间:2023/1/31 15:17:2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柴姓,起源河南周口,和一位老人息息相关。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人的高柴,在母亲去世后,为给母亲守孝,三年都没有笑过;孙子高举为不忘祖父贤孝好儒之风,以高柴的名为姓,称柴举;自此,柴姓繁衍生息。自周朝柴举得姓后,柴姓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秦朝以前,柴姓人的迁移主要局限于河南省。秦朝至唐宋时期,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并先后形成了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安阳郡(河南沁阳)等柴姓人郡望。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今天,柴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人口总数达130多万。

柴姓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柴,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柴姓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在融合于汉族的原吐谷浑部族人中,有取汉史故称为汉化姓氏者,称阿柴氏、阿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柴氏、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华北柴氏。

柴姓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开国功臣阿剌忽失所属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阿剌忽失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柴尔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冠汉姓为柴氏

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左帐卫队的称呼,蒙古语“海鸠特”的汉义即为“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侧护卫”。其在元朝末期即有冠汉姓为柴氏者。

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汉义为“遵从圣者”,后多冠汉姓为柴氏。

柴姓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人口众多,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等。

得姓地望

1.出自会人的柴姓,得姓地望在今河南新郑,或曰山西平阳。

明代陈士元《姓汇》说:“黄帝之系求言,■(云+阝)姓封于郐,是为会人,其后灭于重国,有侩氏、郐氏、会氏。”后汉郑玄《诗谱》说:“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居溱洧之间。”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所都也,亦为高辛氏火正之墟,其后世为桧国,亦作桧。”《史记·楚世家·正义》:“《括地志》:‘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里。’”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古郐城是也。”一说郐城在今新密市东北古城寨。由此可知,柴姓始祖会人所居地望在今河南新郑市,一说会人居于晋(即平阳)。

2.出自高柴的柴姓,得姓地望在今河南太康县。

周祖祥《柴姓》说:“高石之子高举为其(高柴)长孙,于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3月6日)生于太康县良乡(今高贤村)。举成人后,为纪念其祖,便以祖名柴为姓,始有柴姓。故柴姓源于高柴,根在太康。”祝治平、柴存才《柴氏探源》(《寻根》2006年第2期第114页)说:“高柴,字子羔,齐国人,曾任卫国大夫。卫国内乱,弃官不仕,移居河南太康施教,寿享128岁,葬于太康西北(今高贤乡),世称寿圣儒贤。‘子羔墓’和明代‘寿圣塔’尚存,为历代柴氏后人寻根拜祖之地。”

上一篇:全国柴姓文化研究机构成员名单

下一篇:没有了

柴氏字辈
柴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