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段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段姓源流

时间:2023/2/10 17:45:1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金文段,像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是会意字,一般认为其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段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之一,以现在的人口多寡统计,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总人口大约在280万,在大陆排名第87位。

段姓源流

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姓”和“氏”原本是相互区别的,“姓”的起源较早,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较早的姓因此多带有“女”字偏旁,如姜、姒、妫等。“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大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代表着大部族之下的氏族支系,所谓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段姓正是如此,它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姬姓。

据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记载:段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除《元和姓纂》外,许多论述姓氏的典籍中都有段姓源于共叔段的的明确记载。如《广韵》谓:“段,姓。出武威。本自郑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通志》在“以名为氏”的章节中记载:“段氏,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姓觽》在记载段氏时也称,段氏“郑叔段之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同样云:“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正》更认为,“段氏,出自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认为其他诸如出自复姓段干改姓的说法是错误的,所谓“段以字,段干以地,本为二族不可合为一事也”。叔段,郑武公少子,因避战乱逃亡于共,时人称共叔段,叔段死后其子孙支庶以王父字为氏,是为段氏。这支段氏,被视为中华段氏正宗。

共叔段,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少子。《史记·郑世家》记载,共叔段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周宣王继位后分封弟弟姬友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即为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曾任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战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武公因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将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初都荥阳,曾迁都密县,又都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为出生时脚先出来并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因此一直不喜欢寤生。 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时人称“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甚得姜氏的偏爱。武公二十七年(前744),武公患重病,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黜。武公死,年幼的寤生继承君位,是为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以制地势险要没有答应,《左传》记载谓“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庄公元年(前743),庄公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的京襄城村)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因为对庄公不满并耿耿于怀,也因为母亲的溺爱和纵容使得叔段有了异心,在被分封到京地后大肆招兵买马,修建军事要塞,修缮城池,增置甲兵,训练士卒,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苦心经营二十年,势力大增。甚至将郑国的鄢(今河南鄢陵)和癝延(今延津县东北)两座小城占为己有,并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庄公二十二年(前 722),叔段以其母亲武姜作为内应,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庄公早有准备,命子封率兵车200乘立即出兵讨伐叔段,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纷纷倒戈,叔段又再逃到鄢 (今河南鄢陵县北),庄公又出兵鄢,在鄢地,叔段兵马溃毁,又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当时在郑国境外),最后在共落脚,因叔段出奔共地,所以又称“共叔段”,叔段在共自杀。《左传》在记述这次战事时谓“郑伯克段于鄢”。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被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其支庶子孙也分散到各地。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开始以王父的字为氏称段氏,是谓河南段氏,叔段也因此成为段姓的得姓始祖。

源于李姓,复姓所改

《元和姓纂》云:段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三辅决錄》云,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为段氏”。另据《风俗通》记载:段姓“段干木之后”,此即段姓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所谓复姓段干的改姓。春秋时期著名的道教鼻祖老子(本名李耳)的13世孙名李宗(李姓原为理氏,是夏朝时以官为氏的。商末大臣理征被害,其妻携幼子理利贞出逃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得以存活,于是改理氏为李氏),仕魏为大臣,并且因功被封于段,后又封于干,以邑为氏,人称干木大夫。其子孙遂以两地所封地名称为段干氏,到魏文侯时,段干木之子段隐如改复姓段干为单姓段。

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本老子李耳13世孙,原名李宗,师从子夏,为孔子再传弟子。段干木的青年时代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士多朝秦暮楚且奔走于王侯之门。这样的社会环境为矢志仕宦之途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展抱负的良机,但段干木却迷上了从事马匹交易的商贾之业,《淮南子》云:“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大约在30多岁时,段干木游西河(今陕西东黄河西一带),在此遇到子夏。此后便和田子方一道投身于子夏门下,深受其师友的影响,学识德行大有长进。因其与友田子方、子夏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皇甫谧说段干木“有文有行”、“怀君子之道”,遂“声驰千里”而名重—时。段干木一生“守道不仕”,“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因敬重段干木的学识和品行,魏文侯曾登门拜访,段干木竟“逾垣避之”。此后,魏文侯便以客礼相待,“每出过其闾而轼”,甚至在屈驾请见段干木时,“立倦而不敢息”,拳幸之忱,溢于言表,而段干木却丝毫不为所动,始终不肯出山为相。依然为市井中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轻富贵,傲王侯,洒脱飘逸而毫无愧意,正所谓“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段干木终身不仕,然而又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一流,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并以自己的儒师风范影响文侯,以自己的经世之才匡主裕民,使魏文侯成为战国初年名闻遐迩的贤明国君。后人用诗赞誉段干木为:“干木布衣者,守道杜衡门。德光义且富,肯易王侯尊。魏主钦其贤,轼庐情亦敦。秦兵遂不举,高卧为国藩”。段干木子隐如后将“干”子去掉,改复姓段干为单姓段,段姓繁衍生息自此开始,而段干木也成为这一支段姓的得姓始祖。

据此,今天的荥阳和辉县都应该是段姓的祖地,又因为发源于段干氏改姓的段姓由于其得姓始祖段干木所居段、干两地位置今已不得确知,而据魏国的统辖范围是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因此段姓的祖地以河南省为最被认同。

外族改姓

东汉以后在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两支段氏,即辽西段氏和云南段氏。清人张澎在《姓氏寻源》中说:“段氏有出辽西者,本鲜卑檀石槐之后,晋将段匹磾是也”,又据《辞海》: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受晋封“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于今辽宁西部。辽西公的领地后被后赵石虎所占领,原部落中的人大都与汉人杂居,并以部为氏,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氏。关于这种说法,唐《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凉州西平郡三姓中就有段氏,段氏有一支约在汉以前北迁入鲜卑,居辽西徒河,与鲜卑人融合而成段郡。其始祖段日陆眷,因乱被卖为渔阳大人库辱官家奴。说明段氏乃是被乌桓族掠做奴隶而出卖者,后被东部鲜卑人推为部落酋长,而以其姓为部落名。段部长期居于辽西阳乐及令支(今河北迁安县),公元307年,晋怀帝封段务目尘为辽西公,十六国初年,段部建立段国,都阳乐,辖有“西尽幽州,东界辽水”的境界,立国后攀比为鲜卑大人檀石槐之后以抬高身价,据此说明,所谓鲜卑的段氏仍然是中原迁入的而并非鲜卑改姓。

所谓云南段氏本是甘肃武威段氏中的一支南迁而成的,元明清时,大理国段氏之后还建立了一些土司,历史长远,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王崧《大理世家》云:“段氏,其先本武威郡姑臧人,汉太尉段熲之后……段氏世居西塞,子孙散处,或在中国,或入蛮陬,……六传西至思平”,到段思平时建立大理国,这段话也表明云南段氏对中原段氏祖地的认同,因为追根溯源,武威段氏也源于河南共叔段之后。

祖地

辉县市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三川郡。西汉,县境东部属共县,西部属山阳县。隋开皇六年(596),改山阳县为共城县。唐武德元年(618),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1192)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明洪武元年(1368)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

荥阳市

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开发地之一,早在新时期时代中后期,这里就成为中原文化发展与融合的中心区域,春秋时期郑国在荥建都,战国时期韩国在荥水北岸筑城,“荥阳”由此得名。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如,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诗、书、画”三绝的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等,宋代的王博文父子三朝为官,史称“三朝枢密史,九子十进士”。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欧阳修、阮籍等文人墨客也都在此写下了千古绝唱。

上一篇:《济源段氏通谱》主编段允生在统谱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没有了

段氏字辈
段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