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源流
郭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南宋钱塘儒生所编的《百家姓》,郭姓排名在第144位,而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新百家姓》中,郭姓排名第18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5%。
郭姓得到姓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首领大禹的时代,郭姓就已经开姓得基,而主流郭姓的血缘先祖则在夏代之时从黄帝部落中分出,在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一带生产和生活,后来发展成为周部族。周初实行大分封,虢叔、虢仲分明被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西虢(今陕西宝鸡东),今天,虢叔、虢仲被大多数郭姓族人公认为郭姓的受姓始祖。至春秋时期,东虢和西虢及后来分出的北虢(今山西平陆)、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小虢(今陕西宝鸡东)分别为郑、晋、秦等国所灭,子民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此后,郭姓便以河南、陕西为中心慢慢发展开来。
郭姓源流
从史料记载来看,郭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夏有郭支,商有郭崇,其后裔以郭为氏。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抱朴子》云:禹乘二龙,郭支为御。《括地志》云:夏禹御郭哀。《三一经》云:商有郭崇。《白虎通》云:武王师郭叔。一说箕子号郭叔。此郭姓之始。”这就是说,夏商时期已有郭姓。禹都阳城,其地在今河南登封告城镇,郭支、郭哀既为大禹驾车,应该算是登封人。商代主要在今河南境内来回迁都,其活动区间也主要是在河南境内,因此,商崇也是河南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为郭国后裔
《说文》中提到“郭氏虚”,《姓氏急就篇·注》也说:“齐地有郭氏之虚,盖古国。齐灭之,后以郭为氏。齐有郭荣,其族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亦盖郭公也。”范宁注引徐乾曰:“郭公,郭国之君也,名赤。”所以郭姓应该有一支是古郭国的后裔。据有的姓氏学者考证,古郭国在今山东北部一带,也有人考证说在山东西部的聊城一带。郭国在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姓郭。后人所称的中山郭氏、馆陶郭氏或是古郭国后人支脉。
居于外城者,以居地为氏,姓郭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
“郭”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说:“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此篆乃齐郭氏虚之字也,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郭国既亡,谓之郭氏虚。……郭氏虚在齐境内。”按“郭”,篆文左边作两“亭”(省文)上下相对,右旁为“邑(阝)”。甲骨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对,中间为一方框,象内城。故“郭”字本义似为“自内城向外扩展,即外城”之意。《说文》之说误。
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夏代的郭支、商代的郭崇或以地为氏。另外,复姓东郭、西郭、南郭、北郭都是以所居为氏的姓氏,后来在姓氏简化的过程中改为单姓,上述四个姓氏都有人改为郭姓,成为郭姓的源头之一。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
古今绝大多数郭姓人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在中国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群大约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内地区。后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东夷部落,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的夫人姜原外出游玩,踩到巨人的脚印而受孕,十月怀胎生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周人的始祖――弃。相传,其母姜原生下他后,以为不祥,丢弃于陋巷之中,牛羊用奶哺育他;丢弃于树林之中,适逢人们砍伐这片树林;丢弃于渠水结成的冰上,有大鸟飞过来温暖他的身体。姜原感到很惊奇,遂抱回家中认真抚养,并以曾丢弃过的缘故,起名为“弃”。
弃在孩提时代,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游戏时,喜欢种麻种豆。长大成人后,喜好农耕,根据土质的不同,种植适宜的作物,人们都向他学习。帝尧听说弃的事迹后,任命弃为农师。帝舜在位时,以弃功绩巨大,封之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邰接近雍、杜诸水会流入渭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周弃在这里,总结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后稷后来被尊称为中国的农业神。
周弃之时,正当虞夏之际。有夏一代,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首领不窋率众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经过数代之后,约在夏末商初,公刘在豳(今陕西彬县东北)才又发展起来,为周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八代之后,正当商朝鼎盛的武丁时期,周族也发展成为殷西的大邦,商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起来。
古公亶父时,因戎、狄威逼,周族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经济基础日益强盛,有了与商王朝对抗的基础,开始了削灭商朝的前期工作,被周族后人尊称为“太王”。太王之后,幼子季历继位,周人称为“王季”。王季首先对付西北诸戎部落,尽灭诸戎,扫除了灭商的障碍,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商周矛盾加剧,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的儿子姬昌继立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监狱名,在今河南汤阴北)。文王在羑里推演八卦,后因商王朝要全力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文王才得以返回周邦。
文王“享国五十年”,大大地发展了周人的势力,并建都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作为国都,灭商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继位后,扩建都邑,在沣水东岸另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积极作灭商的准备。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与会者八百诸侯。武王十一年正月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境)之战,周一举灭商。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年当在公元前1046年。同年四月,周武王在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周灭商后两年,武王病死,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随之大规模分封诸侯,作为周王室的屏障。
虢国就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北虢、南虢和小虢,其中,东虢、西虢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其都曰“制邑”,在今荥阳境内。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杀周幽王于骊山,周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在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所以平王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的虢(即东虢)、郐之间。为扩张势力,郑武公于平王二年(前769年)攻灭郐国,平王四年(前767年),郑武公又吞并了东虢,虢君死于制邑。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当时,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率陆浑(其地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之师一直打到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平王大为恐慌,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夏阳,号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夏阳也称下阳,其地在今山西平陆县濒临黄河北岸的太阳渡附近。因滨河之北,故史称北虢。其后北虢因势力弱小,每况愈下。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晋献公假道于虞,出兵伐虢。虞君昏庸无能,贪图晋国的金玉良马,不顾大臣宫之奇的苦苦劝阻,答应了晋国假道的要求。于是晋献公派大将里克、荀息出兵伐虢,他们在灭掉北虢后,回师途中顺便把虞国也灭掉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
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其都曰“虢镇”,即今宝鸡市虢镇,也称为“成虢”。西周灭亡之后,西虢向东迁徙,其支族留于原地者称为“小虢”,于公无前867年为秦所灭。西虢东迁河南后建都上阳,其地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史称“南虢”。公元前655年,南虢为晋国所灭。
虢叔、虢仲及其后代先后建立了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等五个虢国,这五个虢国灭亡后,子民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他姓改为郭氏
在郭姓数千年的发展史上,不断有他姓改为郭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郭姓的人口。
成姓改郭姓:后梁人成汭,少时乘醉杀人,为仇家追捕,因而落发为僧,冒姓郭氏。
常姓改郭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姓常,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少数民族郭姓:晋天福时有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后改为汉姓郭;宋代初年有郭从义,其先为沙陀部人,后家于太原,以郭为姓。
祖地
陕县
西周灭亡之后,西虢东迁河南,建都上阳,其地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史称“南虢”。公元前655年,南虢为晋国所灭。因此,陕县是郭姓的重要祖源地。
陕县,古称陕州。人文资源丰富,庙宇遍布,神秘莫测的望乡台,高耸入云的铁瓦庙,万仞如剑的含身崖,五彩缤纷的蝴碟谷,景色秀丽的锦鸡岭等,真是洞、碑、庙殿华宝地,峰、崖、寨、岭神仙境。
荥阳市
荥阳是虢叔所封的东虢所在地。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东虢,虢君死于国都制邑。因此,荥阳也是郭姓重要的祖源地。
荥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郑国京城遗址、刘禹锡墓、飞龙顶、“天中三林”(少林寺、竹林、洞林寺)之一的洞林寺等。
登封市
历史上最早的郭姓人物是夏代的郭支、郭哀,他们生活在大禹时代。禹都阳城,其地在今河南登封告城镇,郭支、郭哀既为大禹驾车,应该算是登封人。
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