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源流
在中华大家庭中,何姓族人是不容忽视的成员。历史久远,得姓独特,且祖源多头,形成了何姓支脉多、分布广、人口多的局面。
何姓得姓距今大约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何姓主流是自韩姓分出来的。韩氏祖先因受封于韩而从封姓为韩氏。战国末期,秦灭韩,这一历史事件使韩国遗民四散出逃,历经坎坷,同时,为何姓诞生提供了机缘。《元和姓纂》上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即是说,何氏的得姓是十分偶然的。韩国王室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代,到韩王安时,韩国被秦国所灭,于是子孙纷纷离开河南的老家而分散于各地,其中有人逃到江淮流域一带,由于当地“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大家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了。
因此,何姓自韩姓出,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
这个“将错就错”而得的姓氏,在早期历史上,虽然由于“我生也晚”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是,自汉代以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如《汉书》中有 “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的记载,《五代史》中有“吐谷浑亦有何氏” 的记载,《兰州府志》中有“元永吐蕃宣慰史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的记载。
根据这些记录,何姓的组织情形变得十分复杂:一是汉族的何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却是韩姓的讹音;二是以种族而言,何姓并非仅为汉族的后裔,还掺有其他外族的血统;三是以姓氏而言,何姓也不单纯,汉代有朱姓混入,明代则有锁姓混入。
何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1位,在中国当代100大姓中排第17位。占中国人口1%以上的大姓有19个,何姓为其中之一,大约占中国当今人口的1.17%,即平均在1000个中国人中有近12人属何氏家族,全国何姓总人口大约有1500万。
由于何姓的主流是由韩姓衍化而来的,所以有“何、韩原本是一家”之说。
韩国自韩武子食采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到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韩、何氏的先贤们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审时度势,顺应时变,曾多次迁都。如果自韩、何祖先韩厥的7世孙韩虔建立韩国起算,韩国从最初的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迁出,就在今河南境内辗转,先后建都于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郑(今河南新郑),直至被秦所灭,其中有明确纪年可查的,韩国以阳翟为都达28年,以新郑为都达145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有6个村名带有“韩”字,在新郑至今还存有郑韩故城遗址。韩国被秦灭后,韩国遗民逃至陈(今河南淮阳)、楚(建都于今湖北江陵,公元前278年迁都于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40年又迁都今安徽寿县)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何氏也得姓于此间。因此,何氏的起源与河南密不可分。
何姓源流
“何”字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是一人肩扛戈的形状,至今“何”字的写法已有20种以上。但是在汉代以前的各种典籍里,“何”字虽出现数十次,却都与姓氏无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影响至今的权威字书。对“何”字的解释是:“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简化为“担”,所以“何”字本义应为“负荷”、“负担”,与姓氏没有关系。这至少说明在此前对“何”字作为姓氏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正史记载最早的“何”氏家族见于东汉班固的《后汉书》,在该书《何敞传》注引《何氏家传》中记载了何比干家族的家史。
“韩”、“何”同源
据宋代姓氏书记载,何姓在帝尧时就有了,宋代民间流传的《姓氏大全》、明代廖用贤所著《尚友录》记载,尧时,苍梧山中隐居着一位向往长生不老的何侯。舜继位时,何侯家族已经繁衍了300多口人,他们全都在苍梧山中耕田度日。有一次,舜到南方狩猎,在何侯家借住。何侯说舜不久就要升天了。果然,过了几天,舜就死了。夏禹继位时,玉皇大帝赐给何侯一葫芦药,告诉他喝过放了这种药的酒就能长生不老。何侯把药撒入酒中,全家300多口人饮之不尽,于是命家人把剩下的药酒洒到庭院房屋上。忽然,何家的房屋拔地而起,徐徐升入云端。何家一门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入了仙境,上天成仙了,何侯也成了太极仙侯。宋代人根据这则传说在舜庙旁建起了何侯庙,供奉何氏先人。南宋罗泌的《路史·国名纪》认为,黄帝时已经有了何姓,只是无世系资料可考,已无法对这一起源说清楚,只留下了存于湖南省宁远县的何亭废墟作为何氏家族的历史见证物。
现今多数何姓家族保存的族谱、宗谱及唐代人写的《元和姓纂》、宋朝人写的《通志·氏族略》、《广韵》、《氏族大全》等多数姓氏书都持“何”、“韩”同源说。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音讹,以韩为何氏。”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何,出自姬姓。唐叔虞十一世孙万,食采韩原,遂为韩氏,后为秦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间,以韩与何近,遂声变为何氏。”这些古书说的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把他的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地(今山西翼城西),称“唐叔虞”或“唐叔”,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十一世孙“万”,在晋国做官时,受封食采(俸禄)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称韩武子。韩武子的第三代孙名韩厥。韩厥是位很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他与另一位晋国大臣郤克统帅晋军八百乘战车攻打齐国,在今山东鞍山大败齐顷公,立了大功。韩受封时原本是晋国的附庸,没有地位。凭这次战役韩厥成了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按周王朝的册封制度,自韩厥起,“韩”姓就正式受封,因此韩厥就成了韩姓的始祖。
战国初期,韩厥的第七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了晋国,分别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王姬午承认他们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立国不久,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最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韩国的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的领地被纳入秦国的版图。正是秦灭韩这一事变,为“何”姓的诞生提供了机缘。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流散外逃。由于当时交通等条件落后,韩国人大多流落到了与韩国邻近的江淮各地(当时的陈、楚境内)。由于这一带“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又从读音把“韩”误写成了“何”,于是,这些原本姓韩的人就变成了“何”姓人。
关于“何”、“韩”同源的来历,《始兴何氏四修族谱》、何氏《双坑系谱概略》、《客家何氏源流》、《大埔何氏源流》等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秦国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后,韩氏子孙散居到江淮间,因秦国官吏痛恨韩人,韩姓人为免遭毒手,改韩为何,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何氏。第二种说法是:韩姓后人因惧怕秦国官吏仇杀,而把“韩”氏改成“何”氏。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泛,也最有系统性:秦统一天下后,韩氏子孙散居江淮之间,当时有一个名叫韩瑊的韩氏后人,因为躲避秦王朝的暴政,携带妻子姜氏逃遁到庐江郡(今安徽庐江),隐居在东乡一个重要渡口,依靠造船运渡行人为生。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守过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南),韩国旧贵族张良为报秦灭韩之仇,雇佣力士谋杀秦始皇,结果误中始皇副车而失败。始皇认为是六国旧贵族所为,就密令在全国搜捕,以绝后患。秦国官吏搜寻到东乡这个渡口时,盘问客居者的姓氏,当盘查到韩瑊时,韩瑊指着冰冷的河水说“姓此”。他的本意是想用河水的寒(冷)代韩,而秦吏则以为他姓“河”,于是登记作“河”氏。后来,跟随秦吏的当地人告知韩瑊事情的原委,韩瑊听后大惊,叹道:我家免于杀头之祸,完全是托了“河”字的神力,但“河”水泛滥无归,作姓不妥,就按照读音转为同音字“何”,以“何”为姓。从此“何”姓就诞生了,何瑊也就成了何姓人的始祖。
上述几种说法都认同“何”、“韩”同源说。唐代大诗人韩愈也认同这种说法,他曾为当时的进士何坚的诗文集作序,明确写道“何与韩同姓为近”,收何坚为自己的入室弟子。目前国内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这一支的后裔,始祖可追潮到周文王,源于姬姓。
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何
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在融合过程中有不少被汉族同化,改为汉姓。何姓也是一个多次被少数民族袭用的姓氏。最为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为实行汉化政策,全面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118个复姓全部改为单姓,其中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带)复姓“贺拔”氏改为“何”姓。
隋唐时有源出两汉时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昭武九姓”,何姓是其中之一。西汉时,西域地区的月氏人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建立康居政权,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原西域36国中的米、史、曹、何、安等各氏族先后归附康国,统称“昭武九姓”,以示不忘本。
唐代北方少数民族吐谷浑中也有改为“何”姓的。吐谷浑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曾游牧于辽东(今辽宁锦县西北),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末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承袭为首领,并开始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本部族的名称、姓氏、国号。标志着吐谷浑政权初步建立。五代时其余部中的“何”姓,散处蔚州(今河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毗邻区域)一带,今祖籍河北、山西地区的“何”姓人,很可能是少数民族演化而来的。
此外,金国女真人阿里侃氏改为何姓,明清时期云贵川的土著中有何姓,清朝满洲八族姓赫舍里氏、栋鄂氏、辉和氏、阿礼哈氏、赫舒哩氏、必喇氏、洪克罗氏等氏族大多都改姓何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当地的汉族。
冒姓与赐姓何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时有个名叫何苗的人,原本姓“朱”,不知什么原因冒姓“何”,而何苗子孙繁衍又相当繁盛,成为望族,形成何姓中的一支。
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朝时有个吐蕃族的宣慰使名叫锁南,锁南有一个儿子名叫锁铭。明朝时,锁铭任河州卫指挥同知(河州卫在今天甘肃临夏东北一带),因功被明朝廷赐姓何氏,其子孙后代也成了今日何姓家族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何姓、冒姓何、赐姓何的形成,都为何氏大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也是何氏发展很快的一个原因。但是何姓有清晰线索可寻的,还是在秦统一全国后逐渐由韩姓的部分后裔所改的何姓,以及“朱”姓冒姓“何”的何苗后裔。
祖地
新郑
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记》记载,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生于轩辕丘(今河南新郑),称轩辕氏,在新郑建都,国号“有熊”。禹划九州,新郑属豫州。西周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弃镐京附近的郑国,先后灭掉了虢国和郐国,于平王六年(前765)在新郑创建了新都城,仍为郑国,为别于京畿之郑,始称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将韩国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北)迁都新郑。从郑武公东迁到韩亡于秦,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540多年,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新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郑国名相子产、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等历史名人都出生在新郑,他们流芳千古,光耀史册。至今新郑仍留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裴李岗文化遗址、子产墓与瓜皮碑、华阳城与苑陵城遗址、后周皇陵、乐天故里、洧水塔、欧阳修墓等。
上一篇:老家河南何姓家谱展区布展方案公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