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姓源流
柳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尤以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分布较多,这四省柳姓约占全国汉族柳姓人口的62%。
柳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一、出自姬姓,形成于春秋时期,发源于今河南濮阳,是从展姓衍生出来的,而展姓又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孝公之裔展禽食采于柳(位于今河南濮阳东20公里),号柳下惠,其子孙以邑为氏;二、楚怀王之孙名心,都于柳,号称义帝,其子孙因以为氏;三、一些少数民族中的柳姓。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人们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关于柳姓的姓源,《元和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安,下惠裔孙也。”这段记载,对柳姓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目了然——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其子孙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迁到河东,子孙瓜瓞绵延,终于成为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柳氏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发展繁衍。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所灭,柳姓人有一部分南迁至楚国境内。秦统一六国,又有一批柳姓人迁往山西境内。秦末,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成为了柳姓的又一个聚居地。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东解县成为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河东郡则为柳姓的郡望地。战国末期南迁至楚国境内的柳氏,在晋代以前有一部分迁入四川。还有的迁入广西并融入了少数民族。早期居住在河南境内的柳氏,有一部分往北迁到河北,还有的南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平乱,有河南的柳姓军校随同前往。唐代以后,柳氏在南方逐渐繁盛起来,分布比较广泛。宋、元、明、清时期,在南方的江浙一带,柳姓人的分布还是相当广泛的。柳氏入台的时间,据台湾文献的记载,应该在清嘉庆二年(1797)。
最早在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从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学识渊博,后来被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又名三变),以及对古文有卓越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除此之外,其他历史名人还有春秋时期卫国太史柳庄,被卫献公称为社稷之臣;春秋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柳下跖;秦末解县(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柳安,汉齐相柳隗,东汉光禄勋柳丰,后魏尚书右丞、书法家柳僧习,南朝宋有尚书令柳元景,南朝梁有诗人柳恽;周黄门侍郎柳带韦,隋黄门侍郎柳旦、中书令柳御,唐代有高宗时宰相柳奭、昭宗时宰相柳璨、德宗时宰相柳浑、文学家柳冕,侍御史柳镇、右金吾大将军柳晟、颍州刺史柳宝积,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柳彦章;北宋有散文家柳开。清代有画家柳堉,经学家柳兴恩,医学家柳宝诒等。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柳姓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河南省濮阳市是天下柳姓人公认的祭祖圣地。在如今的濮阳市,还有一些柳姓得姓的传说和遗迹,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向人们昭示着柳姓的绵绵前行之路。
柳姓源流
柳姓约形成于春秋初期,发源于今河南濮阳,是从展姓衍生出来的,而展姓又出自姬姓。唐林宝《元和姓篡》说:“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安,下惠裔孙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柳氏出自姬姓。鲁孝公子夷伯展孙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楚灭鲁,仕楚。秦并天下,柳氏迁于河东。秦末,柳下惠裔孙安,始居解县。安孙隗,汉齐相。六世孙丰,后汉光禄勋。六世孙轨,晋吏部尚书。生景猷,晋侍中。二子:耆、纯。耆,太守,号‘西眷’。耆二子:恭、璩。恭,后魏河东郡守,南徙汝、颍,遂仕江表。曾孙缉,宋州别驾、宋安郡守。生僧习,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归后魏,为扬州大中正、尚书右丞、方舆公。五子:鷟、庆、虬、桧、鸑。晋太常卿、平阳太守纯六世孙懿,后魏车骑大将军、汾州刺史。生敏,字白泽,隋上大将军、武德郡公。从祖弟道茂。平阳太守纯生卓,晋永嘉中自本郡迁于襄阳,官至汝南太守。四子:辅、恬、杰、奋,号为‘东眷’。柳氏宰相三人。奭、璨、浑。”《广韵》中说:“本自鲁孝公子展之孙,以王父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因为氏。鲁为楚灭,柳氏入楚。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柳氏得姓与早期发展并形成河东柳氏的脉络:在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于鲁。传至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鲁孝公,名为称,即姬称。鲁孝公有一个儿子名叫夷伯展,夷伯展的孙子叫无骇,无骇以其祖父夷伯展的名字为氏,称展氏。无骇有子名叫展禽,字季,是鲁僖公时(前659~前627)人。展禽正直无私,他担任鲁国的士师,因为得罪权贵,曾三次被罢黜。展禽还是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国发兵攻鲁,展禽派人前往齐国说服他们退兵,得到了鲁国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展禽的封邑位于柳下,所以人称柳下季。又因其死后谥号为“惠”,史称“柳下惠”。作为柳氏始祖的柳下惠,孟子对其评价极高,称他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其子孙以先祖的封邑——柳为氏,这就是中国的柳姓之由来。
柳下惠是河东柳氏之祖,他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范。他生不逢时,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士师(管刑狱)这样的小官。他坚持原则,办案认真,严惩酷吏,爱国利民,但因损害了当权者的根本利益,曾三次被罢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离开鲁国,于是就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还要留在鲁国而不去别国做事?”他说:“用正直的态度做事,到哪里能不被三次罢免呢?若用不正直的态度做事,又何必要背井离乡?”柳下惠是一个正直之人,轻名利,重为人,在他看来,丢官事小,失节事大。后世的孔子、孟子将他列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赞扬他:“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斯已矣。”又说:“藏文仲共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孟子》称他“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心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还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称和圣。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僖公派展喜向柳下惠请教,如何措辞。他派展喜见到齐侯后说:“昔者成王命我先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来计弊邑之罪,共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领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国语·鲁语上》)齐兵于是退了。因此,柳下惠受到鲁僖公的称赞。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对于这件事,史书多有提及,《荀子·大略》篇载:柳下惠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全身淋湿,无处投宿。柳下惠怕她受冷,便敞开衣襟裹女在怀,二人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任何非礼行为。《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妾》云:“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后来,“坐怀不乱”一词也成为意志力坚定的代名词。还有一次,爰居鸟落在了鲁东门上,臧文仲让国人祭祀它。柳下惠说:“越矣,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后来果如其言,海上大风暴,冬暖异常,臧文仲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门人为他写悼词,弟子们要为他议谥号,他的妻子说:“夫子的品德,你们不如我了解。”于是,就娓娓道来,最后说:“夫子的一生宜用‘惠’来总结。”于是,门人听从其妻之言,谥号为“惠”。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王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考柳下之所在,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应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这就是河南柳氏,也是柳氏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不过,关于柳氏来源于柳下惠的说法,还有一些别的有趣的解释,例如许慎《淮南子》注云:“展禽之家树柳,行惠德,因号柳下惠。”说展禽人称柳下惠是因为他家广种柳树,又品德高尚,故而人称柳下惠,进而其子孙又以柳树之“柳”为氏,清人张澍的《姓氏寻源》则认为柳“一曰邑名,当从以邑为氏之说”。我们认为,以邑为氏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从柳下惠往上推的世系大概是这样的:
黄帝,黄帝有子25人,他在中原做了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少昊;蟜極;帝喾,帝喾乃蟜極之子,部落首领,列为五帝之一,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娶姜源生弃;后稷;不窟,不窟还任夏后氏的农官,废农官,不窟出逃奔戎狄;姬鞠陶;笃公刘,公刘致农耕,积材木,蓄粮积产福泽百姓,兴起周室政教;庆节,建都邑于幽;皇仆;差拂;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古公亶父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深受百姓赞扬;季历,古公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季历又称公季,公季有子名昌,古公意欲传位给昌,便要立季历,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逃离到南蛮地,学当地土著人纹身、断发,以示不回中原之志,给弟让位;周文王,公季传位给昌。昌就是西伯后人尊号的文王,即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文王尊循祖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成规,笃行仁政,尊老爱幼,礼遇贤人,天下人归之;周公旦,文王第四子。相辅武王子成王,制礼作乐,有吐哺握发之功,以治天下;伯禽,性情敦厚,公德兼全,为鲁大夫。周公公子武王崩,成王幼。周公留相西京,因封伯禽于鲁,为鲁国公。食采于柳下,居焉;考,字于贤;加升,字汝炀;必显,讳昂,居山东章力县,官河东郡候武王以河东郡封之。一云受郡之祖也;永定,字弘立;熙公; 幽公; 魏公;历公;元献;茂真;武公;懿公;伯衔,字伯御;是孝,字安然;崇发,字展良,有子孙徙居四川成都府,府前寺心阶立业居焉;允富;先存;鲁子展,谥公子夷伯,字伯展;完公,谥鲁公子;无骇;柳下惠,无骇之子,柳氏受姓始祖;荘公,仕卫,赠贤大夫,称为社稷之臣;元伯,兄弟五人,时称五马;彤公;雎公,子安、汝琏。秦并天下,封安为贤大夫,居河东解县。姓柳氏。(秦时,解县治在古解梁城,在今永济市有解梁古城遗址,志记柳氏茔在东南虞乡一带)。
除了柳姓的主流起源之外,小的柳姓分支还有以下几支:楚怀王之孙名叫心,号为义帝,都于柳地,其子孙因以为氏。关于这个“柳”地所在何处,目前尚不得而知。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诸如苗族、水族、彝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东乡族、朝鲜族等民族中均有此姓。
祖地
濮阳市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历史的烟云,如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14次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改革家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