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源流
雷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位列百家姓之中,分布很广,尤其在四川、湖北、陕西最有影响。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3%,即10 000个中国人中姓雷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万。
按照传统的说法,雷姓一支出自方雷氏,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古时候有一个部落叫方雷氏,是黄帝时候的部落之一。传说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禹州方山、嵩山一带),方雷氏的后代有的以封地为姓,单姓雷。黄帝的妃子嫘祖是方雷氏公族的女子,是黄帝的正妃,有人说是她发明养蚕织布,后来她的子孙,有的姓方,有的姓雷。由此可见,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根在河南的方山、嵩山一带。雷姓的另一支出自黄帝之臣雷公,以名人为姓。黄帝时候有个臣子雷公,是个名医,不仅精通医术,还发明了中草药的制作,他的后代称雷氏。黄帝的基地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应出自河南。因此,这一支的雷氏也起源于河南。雷姓的第三支出自他族改姓。雷姓中由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始于秦汉。西汉南安郡(治今甘肃武山县)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为姓,自称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据《姓氏考略》记载,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雷的,由此可见,早在1800年以前,居住在我国南方的蛮族和西北(今青海、甘肃一带)的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后来经过长久的汉化,已经无法分出彼此了。
雷姓源流
雷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按照传统的说法,雷姓的源头有三:
出自方雷氏,是炎帝神农的后裔
据宋人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是神农氏8代孙帝榆罔之子。他跟随黄帝与蚩尤打仗,英勇善战,大败了蚩尤,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黄帝就封他于方山(今河南中北禹州方山、登封嵩山交界一带),其族称方雷氏。其子孙以封地为氏,也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因此,可以说雷姓源于神农氏,也可以说炎帝神农是雷姓的始祖。方雷氏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炎帝神农氏部族在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因与黄帝在阪泉(今河北琢鹿东南)发生冲突,被黄帝所败,南下陈(今淮阳),后徙鲁(今山东曲阜),在这辗转迁徙的过程中,神农氏学会了种植谷物,发明创造了耒耜,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开启了中国最早的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陶盆、陶罐等器皿;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之始祖。后来,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方雷氏被封于方山之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演化成方、雷二姓。由此可见,雷氏是炎帝神农氏9世孙之后,根就在河南登封、禹州一带。还相传方雷氏的女子为黄帝妻,她发明了养蚕织布,从此使人们穿上了蔽体的衣服;她还受了鱼骨头的启发而发明梳子,从此广大妇女,甚至男人方告别蓬头垢面的历史。那时没有锯子,梳子还只能用竹枝做,比较粗拙。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陆续出现了木梳、骨梳、角梳乃至金属梳,形状大小不相同,梳齿排列不一样,功能用途不一致。后来她的子孙,有的姓方,有的姓雷,雷姓就这样形成了。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也出自河南。
出自黄帝之臣雷公
雷公,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的大臣,擅长医术,其中最擅长的是针灸术。相传雷公和黄帝、岐伯、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典籍《内经》,就是以黄帝问、雷公和岐伯答的形式写成的。因此,他深受我国古代医学家的尊崇。陕西耀县药王山“十大名医殿”的神坛上有我国古代十位杰出医学家的彩色塑像,排在神坛中部的,就是雷公。另外,相传雷公还是碗的发明者,因而被定为窑神。在耀县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雷公还发明了中草药的制作方法。同时,雷公对《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这就是雷公和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的记载。后世托雷公之名的医药书籍很多,如《雷公炮制论》、《雷公本草集注》、《雷公药对》等。此外,还有一些药名以雷公命名,如雷公藤、雷公头(香附)和雷公墨等。其后,雷公的子孙以雷为氏。而黄帝的基地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中的雷姓
据《姓氏考略》所载,他姓改雷姓始自西汉的南安郡(治今甘肃武山县)雷姐羌。雷姐羌自称出自炎帝之后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取族名首字雷为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历经汉、晋、南北朝,逐渐汉化,现在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分不出彼此了。除了早些时候民族融合时改为雷姓的其他民族外,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潳山蛮改姓雷的,潳山蛮当时归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管辖,相当于现在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他属南蛮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辩(今甘肃成县西)的雷姓出自氐族,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完全汉化。以上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家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带雷字的村名和地名。南方地区的南蛮盘古氏之后裔有改姓雷的,是南方汉族雷氏的一个重要源头。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浙闽赣地区畲族中为大姓氏之一。此外,改为雷姓的其他民族还有: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满洲阿克占氏,景颇族春雷氏,基诺族布柯氏等族都有改雷姓的,以致今天的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中均有雷姓。
祖地
登封
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告成镇)建都,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天授七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登封自古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文人学士著书立说、高僧名道隐居讲学之地。女皇武则天曾先后8次幸临嵩山。古老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登封佛、道、儒三教荟萃,名胜古迹琳琅满目,有“三步一寺、五步一庙”之称,全市现有各类文物古迹112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3处,县(市)级123处,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之乡”。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名扬天下,有著名的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有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嵩岳寺塔,有世界著名我国现存最古老、保护最完整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都阳城遗址,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更是闻名于世。中岳嵩山山势雄奇,景观壮丽。嵩山地质以其岩龄古老、类型齐全、构造复杂、形迹各异而闻名中外。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和岩石发育完整,被地质学家称为“五世同堂”、“天然地质博物馆”。中岳嵩山历经多次运动,形成了瑰丽多姿、怪石林立、景色峻美的自然景观。嵩山有72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奇峰、怪石、清泉、幽谷、日出、月照、形成了嵩山36种自然景观,有“太室如龙眼、少室似凤舞”之说。三皇寨景区更以其峰奇、石怪、路险景秀而成为嵩山自然风光的代表。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发源于登封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名扬天下,蜚声武林,不仅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林武术集南北派别之大成,融内外拳家之精华,历经干锤百炼,功法繁多,博大精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武术爱好者慕名来访拜师学艺,是名符其实的“武术之乡”。
禹州
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禹州市古称阳翟,原名栎邑,春秋时郑之别都,战国时改为阳翟,属韩。秦时置颍川郡,汉朝时800里颍川富甲一方。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所辖区域越来越小,明朝时改称禹州,民国时改称禹县,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禹州早在5000年前就有黄帝部族在此活动,播撒华夏文化。我国第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依托黄帝之名撰写而成。禹州方山是方雷氏发源地,炎帝的孙子、黄帝的大臣雷公生前在禹州潜心研究医学,我国的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就是雷氏后裔依托雷公之名撰写而成。唐代名医孙思邈长期在禹州采药、行医,著有《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专著,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死后又葬在禹州,故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明代周定王朱橚长期在禹州考察采集中药材标本,死后葬于禹州明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救荒本草专著《救荒本草》和历代医方之最的《普济方》。在这块土地上,曾走出晁错、韩非、吕不韦、张良、司马徽、郭嘉、吴道子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留下了浓笔重彩,并衍生出了许多名胜古迹。境内的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逍遥观、张良洞、聂政台、宋钧窑遗址、刘志远陵、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神后灵泉寺、鸠山大洪寨风景区等50多个景点,铸成了禹州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上一篇:重庆市荣昌区雷氏宗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