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穆氏家谱 >> 浏览文章

穆姓源流

时间:2023/3/4 10:17:3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穆”字的含义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有严肃、壮美、淳和、贤良等意思,常见于古代书籍中,如《诗·周颂·清庙》中的“于穆清庙”,《诗·大雅·烝民》中的“穆如清风”等。由“穆”字组成的词同样具有严肃、壮美、淳和的意思,如穆穆意为端庄盛美的样子,穆若意为和美的样子,穆静意为安静,穆远意为淳和深远,穆耀意为祥和光明,穆清意为和睦清明……正是因为“穆”字在在汉语中能引起这么多美好的联想,所以古代许多帝王死后的谥号中都有穆字。如春秋时期的宋穆公、战国时期的鲁穆公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先辈的谥号“穆”为姓氏的,称为穆氏,穆姓的起源也由此而来。据《元和姓纂》记载,穆姓出自子姓,起源地是河南的商丘。春秋时,宋宣王死后传位于他的弟弟和,和死后传位于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去了郑国。和为国君的九年间,为政清明,待人和气,死后的谥号为“穆”,史称宋穆公。宋穆公后裔中的一支就以其谥号为姓。宋国的王族是子姓后裔,所以说穆姓出自子姓。

源自河南的第二支穆姓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位列勋门八姓之首的穆姓由丘穆陵氏简化而来。由于接受汉文化后的鲜卑贵族皆以洛阳为家,所以这一支穆姓的起源地是洛阳。

第三支起源于河南的穆姓源自北宋时皇帝对来华犹太人的赐姓,由于宋皇有“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之语,所以这一支穆姓的起源地应是宋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此外,穆姓还有其它一些来源:回族中的穆姓多来自“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这样的经名;据有关学者考证,传入中国的波斯祆教的教众中也有以穆为姓的;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洲旗人将自己的姓简化为穆;一些外国人来华也以穆为姓,如波兰天文学家Nicolas Smogolenski来华后取名穆尼阁。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族人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各地迁徙繁衍。秦末汉初,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北魏时期是穆姓的又一个迁徙高峰。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时改为穆姓,身为勋门八姓之首的穆姓家族中许多人身居高位,在各地为官,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穆姓后来在河南(今洛阳)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南望。唐朝代宗时,“杨、穆、许、李”被视为4个大的世家,这是穆姓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穆姓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并走向海外。

穆姓源流

最早的一支穆姓源自子姓。

殷人的祖先契因辅佐大禹治水而被帝舜封于商,并赐姓子氏。契死后十三传而至天乙,也就是成汤。汤重视人才,得到伊尹和仲虺这两个贤臣的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当时夏朝最后一帝桀在位,荒淫无道,不理国政,百姓不堪忍受。汤顺应民意,率领诸侯,兴师伐桀,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打败夏桀。

商汤立国后,吸取夏灭亡的教训,采用了缓和商王国内部矛盾的政策,使政局稳定下来,国力也日益强盛。在此基础上,他对四周的方国进行征伐,据相关史书记载,商汤接连打了十一次胜仗,使周围方国“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同时,商汤继续重用伊尹和仲虺,任命他们为右相和左相,伊尹和仲虺辅佐商汤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商王朝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成汤在位十二年后去世,此后至太戊期间,由于朝廷内部的纷争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开始出现有的诸侯不来朝的局面。太戊即位后,重用贤臣伊陟、巫咸,励精图治,使商王朝再度兴盛,诸侯重新归附,太戊因此被称为“中宗”。

商朝自汤至盘庚,多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隞,河亶甲自隞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仲丁开始,由于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王室内部纷争不休,致使商王朝再度衰落,再次出现了诸侯不朝的局面。盘庚迁都到殷后,恢复了汤时期的治国方略,商王朝开始扭转颓势,国力上升,百姓安宁,诸侯来朝。盘庚死后,商王朝又开始衰落,直至武丁继位。武丁继位后,潜心考虑,力图重振商王朝往日雄风,但一直没有得到得力的人来辅佐,武丁为此三年不言。后来,武丁做梦梦到一位名叫说的圣人,醒来后,遍视群臣,见没有一个长得像梦中的圣人,便让百官四处寻找,终于在罪徒中找到了一个与梦中圣人面貌一致的人。武丁与他交谈后认为他就是梦中的圣人,便任命他为相,这就是傅说。武丁在傅说等人的辅佐下,缓和了国内矛盾,对外征服了周围的许多方国,扩大了商王朝的疆域,增加了商王朝人口,使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使武丁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鼎盛期。

武丁死后,八传而至帝辛,就是纣王,纣王聪辩机敏,勇力过人,曾徒手与猛兽格斗。但纣王自视甚高,为人残暴,独断专行,沉湎于淫乐之中,朝政逐渐为费仲、恶来等弄臣把持,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被逐一废除贬斥。

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也是商王帝辛的庶兄。纣王即位后,不理会国家大事,整天沉迷在酒色中,微子为了这些事多次劝说纣王,但纣王不听,微子非常伤心,但又无可奈何,就去同箕子、比干商量,但二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微子就离开了纣王。后来周武王起兵攻灭了商朝,知道微子是个贤臣,就让微子官任要职。之后,武王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派管叔、蔡叔和霍叔辅佐监督武庚。武王死后,周公姬旦辅佐成王登基治理国政。管叔、蔡叔和霍叔派人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王开始怀疑周公,周公为了避嫌就搬到国都的东郊去住。成王听政后,抓获了散布谣言的人,并亲自到东郊去迎回了周公。管叔、蔡叔和霍叔知道后非常恐惧,就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带兵平息了叛乱,诛杀了武庚,为了延续殷商后裔,将微子封于宋,辖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和安徽之间的地方,以商丘(今商丘市南)为都城,从此微子的后裔开始在宋国境内繁衍。传至宋宣公时,宋宣公没有将统治权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弟弟“和”,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再三推辞不成,只好答应。宋穆公即位后,将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九年后,宋穆公得了重病,临死前,将大司马孔父叫到眼前说:“先君宣公没有立他的太子与夷而立了我,这件事我不敢忘,我死后一定要立与夷。”孔父说:“大臣们都愿意立您的儿子冯。”宋穆公说:“不能立冯,我不能对不起宣公。”为了消除大臣拥立公子冯的念头,宋穆公下令公子冯到郑国去。宋穆公去世后,群臣根据他的遗愿拥立了与夷即宋殇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国人称赞,死后谥号为“穆”,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以此为荣,有的干脆就以“穆”为姓,这是穆姓的最早源头。由于宋国是殷商贵族的后裔,因此穆姓起源于殷商王室之姓——子姓。

第二支穆姓出自丘穆陵氏,系少数民族改姓。

在历史的长河中,穆姓不断发展壮大,到南北朝时许多少数民族纷纷改汉姓,北魏的丘穆陵氏也是其中的一支。穆姓在北魏时是大姓,位列勋臣八姓之首,原姓为丘穆陵氏。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丘穆陵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入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他下诏鲜卑人改穿汉族衣服,禁止穿戴原来的鲜卑等北方的民族服饰。随后又下诏禁止在朝廷上讲鲜卑话,一律讲中原地区的汉话。三十岁以下的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如有犯禁,一律革职。三十岁以上的允许慢慢改变。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人死后一律葬在河南,不得葬回北方。自此,南迁各族移民的籍贯都改在了洛阳。为了加速民族间的融合,稳定自己的统治基础,孝文帝积极推行鲜卑人与汉族通婚的政策。他自己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以及陇西李氏家族的女姓入宫,并指令自己的六个兄弟聘汉族高级士族的女性为正妃,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由于皇族率先与汉族通婚,为南迁鲜卑人起了表率作用,孝文帝的这项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此外,孝文帝还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他让大臣根据南朝齐的制度,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并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以争取汉族士族的支持。孝文帝本人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不仅自己研习,还教导鲜卑贵族学习汉族文化,从更高的文化层面对鲜卑族进行改造。在孝文帝的不断努力下,北方地区的文化开始复兴。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孝庄帝永安二年(529),梁将陈庆之说,自晋、宋以来,都说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都是夷狄居住的蛮荒之地,这次到洛阳后,才知道衣冠士族都在中原。他认为洛阳的繁华已经超过了建康(今江苏南京)。由此不难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是极负成效的。

在孝文帝诸多改革措施中,姓氏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丘穆陵氏由此而改为汉姓“穆”。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述得十分清楚:“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迁洛阳改为穆氏。”所谓“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实际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属于鲜卑族。关于丘穆陵氏改为汉姓穆姓还有其它史料佐证,在龙门石窟古阳洞中《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记》的碑文中有“使持节、司空公、长乐王丘穆陵亮”的字样,据考证丘穆陵亮就是穆亮。《魏书·穆崇传》记载,穆崇的玄孙叫穆亮,曾被封为长乐王,之后又加使持节征南大将军,不久又任司空,后来爵位被降为公,之后又任太子太傅。穆亮一生的官衔与石刻中所说的丘穆陵亮相符合,这就是说穆亮原来的姓是丘穆陵,这是丘穆陵改为穆姓的史证之一。此外,通过《魏书》、《南齐书》中两则史料的对比也可找到丘穆陵改为穆姓的史证,《南齐书》中记载,魏太和二十年(496,)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与定州(治今河北定县)刺史冯翊公目陵图谋拥立北魏孝文帝的从叔平阳王安寿为皇帝,安寿非常害怕,就向孝文帝元宏告发了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和冯翊公目陵,二人被孝文帝诛杀。这件事在《魏书》也有记载,《魏书》中说,北魏太和二十年十二月戊辰,恒州(治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刺史穆泰谋反,北魏朝廷派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处理这件案子。《魏书·穆泰传》记载,穆泰是功臣的后裔,被赐予冯翊侯,之后又进爵为冯翊公,出任定州刺史,穆泰说自己病了很长时间,请求出任恒州刺史,北魏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当时孝文帝元宏极力主张都城南迁,穆泰反对迁都,遂图谋拥立阳平王颐为皇帝,阳平王颐向孝文帝告发了这件事。孝文帝元宏派任城王澄率兵讨伐,穆泰等人被杀。阳平王颐原名安寿,皇帝赐名为颐,按世系排列,他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从叔,所以《南齐书》中的平阳王安寿就是《魏书》中的阳平王颐,《南齐书》中的冯翊公目陵就是《魏书》中的穆泰。据《魏书·穆崇传》记载,穆泰是穆崇的玄孙,前面所说的穆亮也是穆崇的玄孙,穆亮原来姓丘穆陵,因此穆泰也应姓丘穆陵,“目”“穆”同音,所以《南齐书》中的目陵应是丘穆陵的简写,这也是丘穆陵改为汉姓穆的一个史证。

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穆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有一次,他们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其中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军、任官、行医,慢慢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穆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穆姓。这是又一支起源于河南的穆姓。

历史上骆姓中有人改姓穆。北齐人穆提婆原来姓骆,跟随母亲进宫后,很受当时皇帝的宠幸,因为皇后姓穆,他就跟了皇后的姓,改姓穆。穆提婆曾任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军大将军,被封为城阳郡王。

源自祅教的穆姓。祅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又叫火祅教、拜火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所以又叫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是米底境内拉戈斯城(今伊朗德黑兰郊区拉伊镇)人,约在30岁时开始传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善恶二元论为其理论基础,善端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命。恶端为黑暗、污浊、不净、破坏、死亡。善神叫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恶神叫(ANGRA MAIRTN)安格拉·曼纽。前者为智慧之主,居正义与真理之国;后者为万恶之源,居谎言之国。他们永远处于争斗不已的状态中。凡行为丑恶、灵魂虚伪的人死后将堕入地狱,而崇拜阿胡拉·玛兹达,奉行真诚生活原则的人死后将升入天国。

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6世纪初期,琐罗亚斯德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北中国各阶层中流传。隋唐以后的史籍中将琐罗亚斯德教称为祆教。唐代,往来和定居长安的中亚各国人和波斯人也将自己信仰的祅教介绍到中国内地。萨珊王朝灭亡后,更多的波斯人涌入中国,祅教在中国内地进一步流行起来。唐朝政府对外来宗教极为宽容,因此,祆教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唐会昌五年(848),唐武宗下令罢黜佛教,外来的祅教也随之遭受池鱼之殃。此后,祅教渐渐衰落。宋代以后的史书中基本上不再有祅教的记载。祅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民间文化、风俗、音乐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祅教的赛神宗教音乐演变成了“穆护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唐朝时,祆教教士称为“穆护”,此后,一些教士便以穆为姓。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穆护”是教名,同祆教一样是从波斯传入中国的宗教,《大唐诏令》卷103《唐武宗折寺制》中有令3000大秦、穆护、袄教教众还俗的记载,可见穆护教是同祆教一样的一种宗教,《唐会要》和《墨庄漫录》中也记载大秦、穆护、袄,都是从波斯同时传来的宗教。《宋高僧传》中的穆昭嗣可能就是由“穆护”得姓的穆姓后裔。

外国人来华后起中国名时以穆为姓。如波兰天文学家Nicolas Smogolenski(1611~1656)于1646年来到中国后取名穆尼阁,字如德。有学者认为他是最早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传入中国的外国人。 

回、满等少数民族中有穆姓。

回族中的许多经名的汉译都有“穆”字或“木”字,回族中的穆姓主要来自这些经名。如“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等,这些经名后来有许多改为穆姓。元代的回族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以穆为姓。清朝的回回呢牙咱木,曾任职内务府,后来改姓穆氏。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洲旗人也将自己的姓简化为穆。如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的名将穆占,满族姓氏为纳喇氏。

据报刊资料披露,现在河南省某地出现一个新的复姓——唐穆。这个姓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一唐姓男子和一冲破家庭阻力与之结合的穆姓女子结婚,夫妇相互爱慕尊敬,生下的孩子取父母之姓,合成复姓“唐穆”。

祖地

商丘

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中的襄公九年(564)和昭公元年(541),书中说阏伯迁往商丘,阏伯是高辛氏的儿子,阏伯迁往商丘在时间上应属原始社会末期。

商丘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1986年商丘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商丘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市内的旅游区主要有:商丘古城旅游区: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城郭呈圆形,内城为方形,城湖环城一周,城郭、城湖、城墙保存完整,为国内罕见。城内街道布局合理,硬山歇檐式明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城内有景点20多处。199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

洛阳因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根据考古发掘和相关史料可知,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更是遍布全境,仅解放后就发现有王湾文化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矬李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妯娌文化遗址等200处聚落遗址,分属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文化类型,地层叠压关系明显,文化发展连绵不绝。

周灭商后,开始营建在洛阳营建洛邑,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此后500余年间,23位周天子居于此。此后,东汉、曹魏、北魏、隋皆曾以洛阳为都城。唐朝置东都。武则天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曾都洛阳。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上一篇:中华穆氏文化馆筹备工作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穆氏字辈
穆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