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源流
邱姓是当今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邱、丘二字同音,虽在古代通用,但作为姓氏,清代以前的古书上绝大多数用“丘”而不用“邱”;作为地名,则大多数用丘。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颁发诏谕指示,孔圣人名“丘”,为了尊敬先师,后人必须避讳。凡是姓“丘”的人,必须在“丘”字的右边加上“阝”成为“邱”,地名如有“丘”字则改为其它名字。从此,“丘”姓族人都奉旨改姓“邱”。 故有邱氏族人本姓“丘”之说。因此,邱姓与丘姓同宗同源,在清代以前为丘姓,自清雍正以后分为邱、丘二姓。由于丘姓在清代才有人改为邱姓,所以早在南宋时钱塘儒生所编的《百家姓》中,便没有“邱姓”,只有“丘姓”,排名在第151位,而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新百家姓中,邱姓排名第77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7%。
到了民国初年(1912)台湾爱国诗人邱逢甲提出,姜太公是周朝初年人,比孔子时代早,没有前人避后人讳的道理。邱逢甲主张恢复姓“丘”,自己首先改姓“丘”。 经他登高一呼,福建、广东一带很多邱姓族人,尤其是与丘逢甲同属一个方言群的客家人恢复“丘”姓。在依人口数量进行的中华大姓排序中,丘姓排名第207位。邱姓与丘姓合计,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以上,当今共约有邱(丘)姓人口400万人。中国台湾,邱姓也多于丘姓,邱姓在台湾100大姓中排名第16位。
从史料记载来看,丘(邱)姓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支。其一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姜尚是炎帝的后代,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吕太公、吕望、太公望。炎帝姜姓部落先后派生出吕、丘、许、谢、丁、赖等一百多个姓氏。姜太公胸怀大志,博学多才,文韬武略,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善于治国。西周初年,太师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丘,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丘氏由此而来。故丘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得姓始祖。目前广为流传的穆公世系,记述丘姓繁衍世系情况,多以此为据。其二出自妫姓,系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居者以“丘”为氏。其三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柘城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者。此为曾、丘联宗之说。至今在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龙海市海澄镇一带,曾、邱两姓互不通婚。其四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这几支丘姓或源出河南,或与河南有密切关系。丘姓源头除以上诸说之外,还有弱公说、安公说等。
邱姓源流
从史料记载来看,邱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支。
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
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因此受到国人拥戴。后太公之三子穆镇守营丘,遂以地为氏,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穆为得姓始祖,而姜尚则为丘姓太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穆亦为邱姓得姓始祖。这支以地为氏的丘氏,是丘姓得姓最早的一支,史称丘姓正宗。
在古代姓氏书中,并无丘氏得姓始祖丘穆之名,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载:“齐太公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丘氏,姜姓,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民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宋代邵思《姓解》载:“齐太公封于营丘,其后氏焉。”明代陈士元《姓觽》引《姓考》云:“齐太公封营邱,支孙以地为氏,代居扶风。”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等也有同类记载。之所以当今丘姓以丘穆为得姓始祖,是因为许多明清及当代丘姓家谱和族谱都把丘穆作为丘姓得姓第一人,称丘穆为太公第三子,丘穆受封镇营丘,遂以地为氏,姓丘。今天下部分丘(邱)姓人尊丘穆为丘(邱)姓得姓始祖,而尊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
在有的丘姓家谱中,出自齐国的这支丘姓以丘安而不是以丘穆为始祖。如福建泉州丘氏族谱资料记载:“一世安公,齐献公元孙,居营丘,以丘为姓,丘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也。”齐献公名山,是姜尚的4世孙,而丘安则是齐献公的5世孙,这们算起来,丘安是姜尚的8世孙,比丘穆的辈份低了七代,时代比丘穆晚了大约200年。
出自妫姓,系以地为氏
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居者以“丘”为氏。
夏禹时帝舜(妫姓)之子商均封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南),至32世虞遏父为周陶正。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找到虞遏父之子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称陈侯,卒后谥号曰胡,故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后来,到春秋时期,居于宛丘的妫姓人,有的以地为氏,姓丘。
出自姒姓
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柘城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者。此为曾、丘联宗之说。曾丘的关系发生于福建。曾姓由曾延世传入福建龙闽后,曾公亮第10世孙曾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福建海澄新垵(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丘家。生二子。其后代均奉曾子(即曾参,儒家封为“宗圣”)为一派始祖,并与龙山曾姓共续昭穆。至今在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龙海市海澄镇一带的曾邱(丘)两姓不通婚。
龙山邱氏的后世繁盛,后来并有许多族人迁移到东南亚如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至今,这些地方曾姓与邱姓族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新加坡的曾邱公会,马来亚的砂铹越曾丘(邱)公司与菲律宾的曾丘总会便是很好的例子。
出自曹姓,以丘弱为始祖
四川梁平丘(邱)氏族谱,记载以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为丘氏开姓始祖。此系源出高阳氏颛顼,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
这支丘姓为黄帝孙颛顼的后裔。传说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为一鸟图腾氏族部落的首领,陆终之子安始居于今属河南省灵宝市的曹水,他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赐为管理在押奴隶犯人的“曹”官,后以官为氏,姓曹。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之后,封陆安的子孙曹挟于邾,建立邾国、小邾(又称邹,今山东曲阜一带),附庸于鲁。到春秋时期,邾国大夫曹弱以丘为氏,称丘弱。所以,当今丘姓有的奉丘弱为丘姓得姓始祖。至于这支丘姓的得姓方式,有的姓氏书说,弱居于弱丘,遂以地为氏,姓丘。但查古书,并无弱丘之名。因此,这支丘姓因何得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自他族改姓
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民族同化与融合过程中,姓氏也在发生变化。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造成了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融合与交流。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少数民族改为汉姓和汉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的情况,即所谓“胡姓汉化”、“汉姓胡化”。《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及有关姓氏书籍都载有这方面的情况。
据《魏书·官氏志》,北魏鲜卑族有两字姓“丘林”、“丘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于太和二十年,下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共改了140多个姓,其中二字姓“丘林”、“丘敦”就改为单姓“丘”(也有“丘林”氏改为林的)。
清代,满洲八旗秋佳氏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姓氏,后来改姓邱。
此外,当今彝、蒙、苗、土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以丘或邱为姓的人。
古代,邱、丘二字同音,可以通用,但作为姓氏,清代以前的古书上绝大多数用“丘”而不用“邱”;作为地名,则大多数用丘。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颁发诏谕指示,孔圣人名“丘”,为了尊敬先师,后人必须避讳。凡是姓“丘”的人,必须在“丘”字的右边加上“耳朵(阝)”成为“邱”,地名如有“丘”字则改为其它名字。从此,“丘”姓族人都奉旨改姓“邱”。 故有邱氏族人本姓“丘”之说。因此,邱姓与丘姓同宗同源,在清代以前为丘姓,自清雍正以后分为邱、丘二姓。查中国古代正史《二十五史》,元代以前,丘(邱)姓人的姓都写为丘,仅有五代时的邱涛是一个例外。《旧五代史》、《晋书》有观察判官邱涛,同时《旧五代史》、《晋书》又出现丘涛之名,书中的丘涛亦为观察判官,事迹与《旧五代史》、《晋书》中邱涛事迹相互重合,显见二者为一人。
由于丘姓在清代才有人改为邱姓,所以早在南宋时钱塘儒生所编的《百家姓》中,便没有“邱姓”,只有“丘姓”,排名在第151位。
《明史》中的丘(邱)姓人丘、邱并用,没有规律可言,如四川成都人丘祖德,有时写为邱祖德;陕西渭南人丘民仰,有时写为邱民仰。这也是有原因的。明代,丘姓尚未改为邱姓,但《明史》为清人所编。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开始纂修明史,但成效不大。康熙四年(1665),重开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再次开馆纂修明史,以徐元文为监修。纂修中,万斯同着力最多。康熙五十三年(1714),王鸿绪任总裁,于万斯同所定手稿基础上删改进呈,后题名为《明史稿》。雍正元年(1723),张廷玉为总裁,以《明史稿》为蓝本加以增删,于十三年定稿,乾隆四年(1739)刊行。这样,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90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由于《明史》经四朝纂修,成于众人之手,而且卷帙浩繁;又由于在《明史》成书中间,即雍正三年(1725),朝廷下诏,丘姓改为了邱姓,所以《明史》中的丘姓人的姓氏,有的写作丘,有的写作邱,有的丘、邱并用,而且丘、邱并用的现象还相当多。
到了民国初年(1912)台湾爱国诗人邱逢甲提出,姜太公是周朝初年人,比孔子时代早,没有前人避后人讳的道理。邱逢甲主张恢复“丘”姓,,并首先改姓“丘”。经他登高一呼,福建、广东一带很多邱姓族人,尤其是与丘逢甲同属一个方言群的客家人恢复“丘”姓。目前,丘、邱姓并存,邱姓人口远多于丘姓。
祖地
卫辉
卫辉历史悠久。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始设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台。二千多年以前卫辉就是中州重镇,水陆码头,商贾聚集。卫辉人杰地灵,名人众多,这里是周武王尊为尚父的姜太公故里。自古至今,卫辉这方土地,培育出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文人志士,遍布全国。
淮阳
淮阳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名宛丘;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宛丘之旧墟,易名为陈。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为淮阳,建淮阳国。此后,分别为郡、州、府、县所在地。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淮阳始终是豫东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