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姓源流
丘姓最早的两支均源于地名,一支出自今山东,一支出自今河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丘氏,“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齐太公是周朝齐国的始祖,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吕,故从其封姓,为吕尚,以辅佐周武王灭商之功,西周初被封于齐,建立齐国,都营丘。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国传至第6位君主胡公,徙都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胡公系周天子烹哀公后所立,因此,“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齐国迁都后,吕尚的子孙有一部分留在营丘,后来以地名为姓氏,就是丘氏。关于营丘的地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在山东昌乐县东南”;《辞海》说“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得名”,“临菑”亦作临淄,“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再就是西周初建立的妫姓陈国有地名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东南,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氏,也称丘氏。此即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在为西汉史游《急就篇》注释时所云:“陈有宛丘,居之者以地为氏。”
《风俗通义》还有一说:“丘氏,鲁左丘明之后。”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予以否定,引《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说:“邾有大夫丘弱,是左氏为《传》之时已有丘氏,岂得为丘明之后乎?丘光庭《兼明书》云:丘出于齐太公之后,不因左丘明得姓。”
又据《后汉书·乌桓传》载,辽西乌桓有丘氏。乌桓,古族名,为东胡的一支,汉武帝时附汉,207年曹操迁其万余落于中原,部分留居东北。再据《魏书·官氏志》载,鲜卑族北魏献帝曾“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其次弟豆真被定为丘敦氏,至孝文帝于493年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又将其改为丘氏。
先秦时期,丘氏主要是在今山东省境内活动。春秋时,邾国(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丘弱;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弟子丘吾。西汉时,有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丘訢;平帝朝有扶风人丘俊,持节(节即符节,用来做凭证的东西)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郡治在今浙江吴兴县南)。东汉有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丘滕,光武朝历官公卿,后退居乡邑;还有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人丘季智。这说明在晋代以前丘氏已有迁至今陕西、浙江、内蒙古等省(区)者。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即《闽书》所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北魏时兴起于河南(今河南洛阳)的丘氏,至唐代已有较大的发展。唐初,中原丘氏又有一批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南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例如,南朝齐武昌太守丘世源为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北魏太仆丘堆为代(郡治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人,五代后蜀画家丘文播为广汉(今四川射洪县南)人。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至明代,上海、贵州、云南等省市也都有丘氏的聚居点。
关于河南丘氏向南方播迁情况,《客家姓氏渊源》所转广东梅县《丘氏族谱》有如下记载:始祖穆公,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11世丘言,仕秦,封临海王,移居山东;至18世丘和,迁回河南,居开封府林村;31世丘茂千,于西汉平帝二年迁福建汀州上杭县;47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55世丘正,被南朝梁武帝封为淮王,迁回河南;70世丘法言,由河南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丘家坊,其后裔居福建龙岩、上杭等地;自73世丘梦龙始,又陆续迁至广东的蕉岭、大埔、陆丰、梅县等地。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治理台湾时,丘辉自大陆渡海入台,在郑氏政权中任宣毅左镇,是为丘氏入台最早者。此后,广东、福建丘氏移居台湾者络绎不绝,见于记载的其入台及在台活动情形主要有:康熙年间,福建漳浦县人丘金盛,到彰化开基,后裔住云林斗六镇;乾隆十八年,丘某入垦今屏东县东港镇的濒海地分;乾隆年间,广东蕉岭白泥湖人丘景岳,开基于台北县树林山子脚,后裔住台北、新竹。台湾的丘姓大都来自闽、粤两地,而闽、粤丘氏共奉的南迁始祖为同一人,即宋代从河南固始入闽,在莆田县岩头乡开基的丘杰秀。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丘氏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村、冈田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奉命恢复丘姓。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丘姓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丘氏郡望为:扶风、吴兴、河南。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称:湖州吴兴郡四大姓有丘氏,河南郡五姓有丘氏。清代的《姓氏考略》也说,丘氏“望出吴兴、河南”。这些资料表明,丘氏在历史上曾是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县南下菰城)、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的著名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丘氏的堂号为“敦睦”。
丘姓名人,除上文述及者外,西汉武帝时有丘仲,相传是初造笛子的人。晋代有丘昂,吴兴(今福建浦城)人,家贫好学,与其弟给事中丘夷、太守丘矩,并以学术著闻,当时谓之“三丘”。南朝宋有丘渊之,乌程人,历官侍中、吴郡太守;丘寂之,乌程人,官漳令;齐有丘仲起,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官至廷尉;丘冠先,乌程人,官给事中;丘灵鞠,乌程人,官长沙王车骑长史;梁有文学家丘迟(464-508),系灵鞠之子,官司空从事中郎,所作《与陈伯之书》,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丘仲孚,灵鞠从孙,官至豫章内史。唐代有诗人丘为,嘉兴(今属浙江)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卒年96岁;丘和,洛阳(今属河南)人,历仕北周、隋,入唐,官稷州刺史,其子丘行恭,官至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丘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岐王傅。五代有丘光庭,乌程人,官太学博士,著有《兼明书》。宋代有画家丘余庆,系五代后蜀画家丘文播之子;画家丘士元;音韵学家丘雍,曾与陈彭年等重修《广韵》;朝议大夫丘允,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以正直敢言闻名;学者丘富国,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有《周易辑解》、《经世补遗》等;同知枢密院事丘崈,江阴(今属江苏)人;经学家丘义、丘葵,分别为建阳(今属福建)和同安(今属福建)人;东海侯丘岳,被宋理宗御赐“忠实”二字;孝子丘泰、丘敬,分别为高安(今属江西)和建宁(今属福建)人。元代有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丘处机,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号长春真人;横山(今浙江临安县西武隆)人丘一中,官至武学博士,有文名,其诗清俊警拔。明代有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凤阳(今属安徽)人;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琼山(今广东琼山县东南)人,熟于国家典故,著有《大学衍义补》等;南京吏部尚书丘橓,诸城(今属山东)人;学者丘集,嘉定(今属上海)人,有《阳春草堂集》、《西行山稿》等;诗人丘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为吴兴诗人领袖;孝子丘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福建上杭农民起义首领丘隆。此外,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常州有个姓丘的儒生,身材矮小,人称丘的笃,凡人家有婚丧事,他不论认识与否,都闯入贺吊,以博取饮食和回礼。旧时因称婚丧中假借名义前来博取酒食和酬金的人为“丘的笃”。清代有戏曲作家、画家丘园,常熟(今属江苏)人,隐居坞丘山,从事戏曲写作和绘画,所作传奇今知有9种;法学家丘象升,江苏山阴(今淮安)人;诗人丘迥,象升之子;画家丘庭澍、丘庭溶弟兄,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书画家丘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画家丘天民,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医丘士任,上杭(今属福建)人;诗人丘开来,黔阳(今属湖南)人;女作家丘心如,江苏淮阴人,作有长篇弹词《笔生花》。近代有诗人丘逢甲(1864-1912),台湾彰化人,其诗发扬爱国感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丘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20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分布较广。
在丘姓发展史上,有一项重要变化,即丘姓曾改为邱姓,后有部分人恢复丘姓,因而形成丘、邱二姓并存的局面。发生这一演变的原因有二:一是丘、邱二字同音,古代通用,作为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二是避孔子的名讳,改丘为邱。孔子姓孔,名丘,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发出通知:除五经四书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旁为邱,或缺笔右边一竖画;地名亦如此。这样,丘姓便改成了邱姓。清末民初,台湾诗人邱逢甲倡议恢复本姓,并以身作则改邱为丘,得到闽、粤族人的响应,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仍有许多人沿用邱姓,于是当今中华姓氏中便同时存在邱、丘二姓。
上一篇:中华丘氏念二郎公族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