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源流
商代有个诸侯国叫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境,是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的后裔,为偃姓。商朝末年,阮国犯扰周部族,被周部族首领姬昌(即周文王)伐灭。《诗·大雅·皇矣》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之句,其中的“阮”,即指此阮国。亡国后的阮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秦代有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使他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他死后,铸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陵墓、庙宇前铜制、铁制或石制的巨人像即称“翁仲”。阮翁仲是见诸史籍最早的阮姓人物。汉代,阮氏有一支循黄河流域东迁,徙居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历三国至晋,发展成为名门大族,至南北朝时仍兴盛不衰。因此,《姓氏考略》说阮氏“望出陈留”。陈留郡为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治所在陈留(今开封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地,西晋改为国,南朝宋复为郡,治所及辖境均有变化。陈留阮氏南迁,大致有两支:一支迁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台湾,一支迁入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安南(今越南)。南朝宋有奋威将军阮谦之,徐闻(今属广东)人,其后人多居遂溪(今广东湛江市西南);宋明帝时大臣阮佃夫,诸暨(今属浙江)人;五代南唐进士阮思道为建阳(今属福建)人。这说明前一支阮氏南迁的时间至迟在晋代;五代以前福建已有阮氏。明代,建筑家阮安、兵部侍郎阮勤,均为交阯人,阮谦为顺天(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宛平县)人,阮福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说明阮氏分布地更加广泛。交阯,一作交趾,古省名,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在交州府(今越南河内),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1427年地入安南,复独立建国,于1802年由阮福映改国号为越南。清代,闽南阮氏有移居台湾者,最早居于屏东县东港镇,人数不断增多,后又有人去海外谋生。今新加坡等国有阮姓华侨。
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载:“石姓改阮者,梁文宣后令嬴生元帝,拜修容,赐姓阮氏。见《南史》。”这是说南北朝时有石姓人改为阮姓。
东汉至南朝时的阮姓名人,大多出自陈留尉氏。东汉末有文学家阮瑀,陈留尉氏人,为东汉巴吾令阮敦之子,善作书檄,又能诗,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阮籍,是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善诗,专长五言,又工文;在哲学上,以老庄思想批判“礼法”。阮籍之侄阮咸,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亦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南朝梁目录学家阮孝绪,亦为陈留尉氏人,他隐居不仕,博采宋、齐以来公私图书记录,集为《七录》一书,总结了前人目录学的成就。宋代有音乐家阮逸,建阳(今属福建)人,仁宗时曾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后主管乐事。明末有怀宁(今属安徽)人阮大铖,官至兵部尚书,后降清,作有传奇9种,现存《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4种。清代有学者阮元,江苏仪征人,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罗致学者从事编书刊印工作,主编《经籍籑诂》,校刊《十三经注疏》,汇编《皇清经解》等;著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阮姓的堂号为“常兴”。
阮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华姓氏中,被排在第18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在台湾姓氏中居于第96位。阮姓分布很广,其中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的阮姓,约占全国汉族阮姓人口的57%。此外,台湾土著、京、彝、回、壮等民族均有阮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