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沈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沈姓源流

时间:2023/3/4 17:42:4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沈姓是中华民族中的大姓,在当今中国排第37位,在台湾省居第36位,海内外沈姓人口750多万。

沈姓发展历史悠久,源头复杂。沈姓源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为氏,一类是以邑为氏。以国为氏的沈氏源头又可分为上古姒姓沈国和春秋沈国,姒姓沈国封地周成王时被封于沈地(今河南平舆一带),周敬王十四年(前506),亡于蔡国,子孙以国为氏,后裔发展成为当今沈氏主流之一。以邑为氏的沈氏源自楚庄王子公子贞,封地在沈鹿(今安徽临泉与河南汝南一带),其孙芈熊戌后封此地任沈尹,人称沈尹戌,其后裔遂称沈氏,成为沈氏的另一重要源头。

沈姓源流

沈姓是我国的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流复杂,古籍说法不一,但大体可分为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类。

以国为氏,出自姒姓的沈氏

《左传·昭公元年》:“昔日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百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姓氏考略》引《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可知姒姓沈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与姒、蓐、黄等都为少昊金天氏的后代,封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台骀善于治水,得到颛顼帝器重,被封于汾川立国。商朝成立后,消灭了姒姓的沈国, 姒姓的沈氏南迁河北沈陲(今河北新城县),后继续南迁于寝丘(今河南沈丘)立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此支不是当今沈氏的主流,其发展脉络不清。

以国为氏,出自姬姓的沈氏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初时,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次第分别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周灭商后,周文王次子姬发为武王,封了他的六个弟弟为小国王,因他的哥哥伯邑考在此之前被殷纣王杀害,所以未封;他的其余两个弟弟康叔封、聃季载因年幼,未得到封地。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谋略超群,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周成王发现聃季载行为端正、有贤名,精通水利,长于工程,就让他主管农业及水利工程等大事。由于他办事认真,善动脑筋处理各种难事,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政绩,使周朝的农业水利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季载本人也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佩。其后周王室封季载于聃(今河南平舆县)。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冉,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曰‘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史记·管蔡世家》、《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聃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但是,现代考古学家对沈国的传世器沈子簋的研究发现,沈国始封君主并不是周文王之子,而是周公旦之子(温廷敬《沈子簋订释》)。这表明,季载是周公旦之子,周成王的堂兄弟。后来,通过周公旦的推举,任了周王朝的司空,其子孙世代受封于沈。虽然季载有驯行,但由于是成王的非嫡系兄弟,故其封邑也只是一个姬姓的子爵小国。总之,不管季载是谁的子孙,他的封国在沈地,历史上是没有争论的。聃季载虽被封于沈地,但他并未至沈地。聃季载被任命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他死后,可能葬于西周的国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但沈国为他的封国,也可能迁尸葬于沈地。

沈国是周分封的较小的子爵诸侯。沈子国在周王朝的位级,按《孟子·万章》说,西周分封的诸侯分“公位,侯位,伯位,子、男同一位”共四等,沈为子国。但在金文中,还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周天子对分封的诸侯,称同姓为“伯父”、“叔父”,异姓为“伯舅”、“叔舅”。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与周天子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历史上沈国一直没有大的作为,史书记载也多不详尽。按元代齐履谦的《春秋诸国统纪》记载: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庚向入周为卿;庚向生忽,因为父亲勤于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迂敬贤礼士数十年,无兵灾之虞,国家逐渐兴旺;迂生楫,袭子爵,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

沈国位于蔡、陈、宋、郑诸大国之间,在缝隙间求生存,国小势微,备受欺凌。在晋齐楚吴争霸过程中,沈国多依附于楚,成为楚国的盟友,因而多次受到中原诸侯的讨伐,战祸连绵,深受其害。周襄王二十八年 (前624),晋、鲁、宋、陈、卫、郑等国的军队联合讨伐沈国,沈国大败,遭受沉重打击。周定王十八年(前583),晋栾书进犯蔡国,随后进攻楚国。楚国军队退却,晋国军队侵犯沈国,把沈子楫俘获到晋。沈子傅在位时期,沈国已不堪一击,完全依附于楚国。周景王八年(前538)与七年(前537),在楚灵王的驱使下,沈国两次参与了伐吴的战争;周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司马薳越率师及顿、胡、蔡、陈、许诸侯之师救州来,年幼的沈子逞也代表沈国前往。但吴公子光看到“胡、沈之君幼而狂”,即向其发动攻势,逞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成为吴人的俘虏;周敬王十四年(前506),晋应蔡侯邀请伐楚,会诸侯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沈子嘉没有与会,蔡侯率军攻沈国,俘获沈子嘉而杀之,沈国灭亡。后裔四处逃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这是当今沈氏的最主要的源头之一。

关于春秋沈国的位置,历史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在安徽临泉县境内,一说在河南沈丘境内,一说在河南平舆县境内。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沈国在“安徽阜阳县西北一百十二里之沈丘集,西北距河南沈丘县治三十里,约今临泉县,今沈丘县则已移于旧治北之槐店。”杨伯峻等主编的《春秋左传词典》、张习孔等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中国名胜大词典》都认为春秋沈国在临泉县境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沈国条载:“沈,周国名,姬姓,子爵,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沈丘集,即其地。”又曰:“(沈丘)故城在今沈丘县东南三十里,明徙今治。”张耀征在《春秋沈国故城位置考辨》一文中认为:春秋沈国临泉说和沈丘说都是不妥的,安徽临泉县境内所谓的春秋沈国故城实际上是楚国的寝丘,楚庄王封公子贞所在地,《中国名胜大词典》所认为的沈子聃季墓,已经被考古学家断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可证明春秋沈国临泉说行不通,而沈丘县境的春秋沈国故城应该也是楚国遗存,“沈丘”作为地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沈丘又名武丘、丘头,实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隋朝设置沈州,唐设沈丘县。张耀征认为春秋沈国在今平舆县境内,说法较为科学。《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平舆。”东汉人应劭在注解《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县时说:“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河南省平舆沈亭,即沈子国。” 《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都说平舆故城是春秋沈国国都。沈约在《宋书·自序》中记载“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南史》、《通典》都持此说。《水经注·汝水》载汝水支脉“又东南经平舆故城南为澺水,旧沈子国,有沈亭”。《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春秋沈国故城在汝阳(今汝南)县城东北。距今平舆县城20公里的射桥乡故城村一带,考古调查也确实在此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古城址。

姬姓沈氏的是沈氏的主要一支,始祖是季载,祖地在河南平舆县。现平舆县依旧保留有宋国故城等遗址。此支沈氏后裔繁衍昌盛,据《元和姓纂》记载,秦汉时期的汝南郡沈氏都是其后裔。

以邑为氏,出自芈姓的沈氏

此支沈氏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鹿,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据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川沈丘。” 沈丘,晋杜预注《左传》,将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沈尹将中军”注作“沈或为寝”。继之,重要史籍杜佑《通典》有:“寝或为沈,楚相孙叔敖之子在此。”《元和郡县志》在颍州沈丘下有:“本汉寝丘县,孙叔敖之子封邑。”可见沈丘为春秋楚国寝丘邑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阜阳县志》、道光九年(1829年)《阜阳县志》均将秦汉寝县注至今安徽临泉与河南汝南一带。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持此说。沈丘,唐神龙二年(706)设县,治今安徽临泉,属颍州;元至元二年(1265)废除,不久又重新设置;明洪武初年又废除,弘治年间又设置,移治于今河南沈丘县槐店东南的沈丘旧地。可见《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沈鹿(沈邑)即公子贞的封地,名称多有变革,所属行政区划也有变化,但故地在今安徽临泉与河南汝南一带,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公子贞之孙芈熊戌,周平王时任左司马。在吴楚之战中为楚国屡立战功,世袭于沈鹿,遂以封邑名命姓,更姓为沈,曰沈尹戌,为楚国沈氏始祖。这是沈氏的另一重要源头。

祖地

平舆县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沈氏始祖季载于聃地,古时,聃、沈读音相同。季载封地在今河南平舆县,后裔以国为氏,称沈氏。平舆县是沈氏祖源地。

平舆历史悠久,夏、商为挚地,挚人因地势平坦发明了叫一种“舆”的太平车(《说文解字》曰:舆,车舆也),始有平舆之美名。据考证,我国沈姓源于此。秦时置县,汉、晋沿袭之,之后历代时置时废。1951年4月复置平舆县至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沈氏字辈
沈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