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武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武姓源流

时间:2023/3/7 11:04:5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在我国历史上,武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95位,尤以河南、黑龙江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37%。

武氏源自周平王少子姬武,长久以来被公认不疑。然而,有关这个家族的姓氏渊源,却相当复杂。如最早的姓氏专书《世本》曰:“出夏臣武罗”。《风俗通义》曰:“出夏臣武罗”。汉代的《武班碑》曰:“殷王武丁之后”。《元和姓纂》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风俗通义》又曰:“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情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武氏的“来源不详”,认为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一定确实可考。其实这种情形只是说明了武氏家族有很多来源:其一,出自夏朝武罗国,后裔以国名为氏,武罗国故地在今河北衡水市武邑县,此支发展脉络不清。其二,出自子姓,商王武丁之后,后裔以祖字为氏,尊武丁为始祖,是河南武氏的重要分支,祖地在河南安阳。其三,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后裔以谥号为氏,尊姬武为始祖,被视为中华武氏正宗,祖地在洛阳。其四,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武公之后,后裔以谥号为氏,尊宋武公为始祖,是早期武氏的重要分支,祖地在商丘。另外,还有两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这两个复姓,前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的后裔,后者是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是由于他们也陆续改姓了单字的“武”的缘故。由此看来,武氏家族的组成情形,是更加的多彩多姿了。到唐代还有冒姓或被赐为武姓的少数民族中也有武姓。

武姓源流

武姓是中国一百位大姓之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尤其在晋冀豫地区,武姓人口较多。武姓来源纷繁复杂。

出自夏朝武罗国,以国名为氏

《世本》“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万姓统谱》等资料有相同的记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武罗国故地在今河北衡水市武邑县,《路史·国名記》记载“武,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武邑县为燕赵故土,夏朝为武罗国,战国时期为观津郡,西汉时期设武邑县,后将东昌县、观津郡合并为武邑县,晋代称武邑郡,隋开皇六年(586)复置武邑县。现武邑县的武罗公园,据考证就是夏代武罗国旧址的一部分,为河北武氏的源头之一,但其发展脉络,已无法理清。

出自子姓,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字为氏 据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的《敦煌长史武班碑》所载,武氏为商王武丁之后,武丁为此支武姓之始祖,是商代中兴之君。商代从仲丁到盘庚的100多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商朝历史进入中衰。商王盘庚即位,为挽救商朝的颓势,迁都殷地(今河南安阳市),将殷地作为商的统治中心,兴建国都,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 商王朝走上中兴的道路。

盘庚之后,其弟小乙即位,国运又衰微,小乙崩,传位给儿子武丁。武丁年幼时,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武丁想振兴商朝,苦于朝中没有良好的辅治官,因此在父丧丁忧期间,将朝政大权委托给大宰,自己退藏亮阴(天子居丧之庐),恭敬静想复国兴邦的方法,三年不问政事。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中兴,国力强盛,于是不断征战四方。商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工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工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工方逐渐向南游移,骚扰商朝属国,并经常深入商王畿西郊进行抢劫。工方这一举动,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危胁。于是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经过几年征讨,终于将工方平服,工方的领地从此归入商朝版图。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郊劫掠两个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工方的同时,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西部地区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称西羌,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征伐西羌多次,武丁的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商朝南方地区有很多方国、部落,江汉流域的“荆楚”是它们当中最强大的方国之一。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艰险之地,经过交战,将其打败,并把很多荆楚之人捕获,把他们生活的地方荡平。从此汉水流域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这些征伐战争,为商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武丁死后,其后裔有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氏,奉他为始祖,如汉代武班即是其后裔。此支武姓祖地即是商朝后期国都所在地 ─ 殷(今河南安阳市)。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市郊小屯一带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殷墟遗址号称,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之地。

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以谥号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末年,朝政逐渐腐败,而周幽王即位加速了西周灭亡。他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执政,即位第二年,周代三川(渭、泾、洛)地区发生大地震,灾情严重,同时,适逢大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纷纷流亡。西北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又不断侵袭,蚕食骚扰周室,国内外危机严重,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又遭失败。周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纳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往申国。周幽王荒诞无度,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朝政更加腐败,埋下了亡国的祸根。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周灭亡,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国即位,后迁到雒邑(今洛阳),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姬武,出生时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酷似“武”字,故被周平王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武氏这段饶富趣味的渊源,详见于《元和姓纂》所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相同记载。姬武生平,史书记载甚少,只有《春秋正义》上说,姬武是周平王的小儿子,很受其父喜爱。姬武很有才能,善于理财,采取“宽税”、“节俭”等措施,为东周朝廷恢复元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后,六济之戎再度叛乱,姬武率军征讨,不幸战死。后来他的子孙,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姓氏急就篇·上》记载“周大夫武氏,见《春秋》”,而《春秋》记载:周桓王曾派大夫武氏帮助鲁隐公攻打翼国,翼国在今山东枣庄市北,事成后,武氏派其子到鲁隐公处索要佣金。此则史料可证明周平王之后的周王室内确实有武氏。由此看来,武氏家族不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追本溯源,还是5000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子孙,家世背景光荣无比。

姬姓武氏是武氏的主要一支,始祖是姬武,祖地在洛阳。现洛阳市依旧保留有洛阳东周王城等遗址。此支武氏后裔繁衍昌盛,据《元和姓纂》记载,秦末赵王武臣、汉代梁邹武儒都是其后裔。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春秋宋国开国国君是商代末年的微子启。微子名启,是殷朝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庶兄。“微”是他原来的封国,“子”是他的爵位。因此,尊称为微子。微子的母亲原是帝乙的妾。起初,帝乙和王后都认为微子启贤明,可以继承王位。可是,太史却认为,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于是帝乙死后,纣王继承了王位。纣王执政以后,沉湎酒色,昏庸无道,国势因之颓败。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后来,周武王兴兵伐纣,灭了殷,建立了周朝。微子抱祭器归周,向武王陈词说纣虽暴虐,但殷先王无罪,要求留一席封地。于是,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续殷后。武王死后,武庚却乘机作乱。周成王便派周公旦讨伐诛杀了武庚,又于周成王三年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市),人们仍称他为微子。由于商朝历史上盘庚曾迁都于殷地,故又有殷微子之称。微子死后,他的弟弟微仲衍接了他的封位。微仲衍死后,其子稽改称“宋公”。所以,宋国尊微子为开国之君。

宋国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区,处于豫东平原,无险可守。宋的西面有杞、陈、蔡等国互相防范,并离东都雒邑(今洛阳)很近,便于周人的控制。周封微子启于此,既可以笼络商人后裔,又能严格防范,使之臣服于周,不敢轻易发动叛乱。而客观上,宋位于肥沃的大平原上,周围虽有列国牵制,但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有效的统治,到宋襄公时期,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国运悠长,从宋微子到宋康王共34位国君在位,从而繁衍出宋、戴、武等中华姓氏。此支武氏的得姓,历史文献记载大致相同。《风俗通义》载“武,宋武公之后”,《通志·以谥为氏》载“武氏,子姓,宋武公之后也”。《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宋戴公子司空,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其后世支庶子孙以宋武公的谥号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氏。宋武公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少,《史记·宋微子世家》载“……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立。宣公有太与夷。”

宋国武氏是早期河南武氏中重要的一支,始祖是宋武公,祖地在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市境内。商丘市现依旧保留有宋国故城、三陵台等遗迹。先秦时期,此支武氏后裔在宋国故地繁衍了相当长的时间,秦汉时期向山东、安徽、江苏迁徙。

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从复姓简化而来,其一,出自周顷王之孙穆王姬满的后裔。姬满在位期间,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征伐楚国,直达九江。后来又联楚灭徐,西征犬戎,俘获犬戎五王,将犬戎的一些部落迁到太原(今山西省西南部),开辟了通向西北的大道。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其二出自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战功卓著,多次率领秦军对关东六国作战,征三晋、攻强楚,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白起尤以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兵出名,因功封为武安君(今河北武安市),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广韵》记载“武,姓,……汉有乘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

武姓历史悠久,源头复杂,有的支脉发展已经无法分清,如出自夏朝武罗国的武氏,起源地在河北武邑县,其后裔发展脉络不清。出自商王武丁之后的武氏,尊武丁为始祖,祖地在安阳。虽然《敦煌长史武班碑》记载汉代的武班是其后裔,但此支的播迁情况,也难以科学考证。出自周大夫姬武的武姓,尊姬武为始祖,祖地在洛阳,发展脉络清晰,是中华武姓的正宗。出自宋武公之后的武姓,尊宋武公为始祖,祖地在商丘,是河南武姓中重要的一支,早期在今商丘地区活动,其后裔播迁到山东、江苏等地,成为当地武姓的一部分。

祖地:商代时的安阳、东周时的洛阳、春秋时的商丘是武姓的起源地,故武姓先秦时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安阳、洛阳、商丘一带。

洛阳市

洛阳是东周都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雒邑(今洛阳),生少子姬武,为东周大夫。洛阳是武姓祖源地。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积存丰厚灿烂,山水景观多姿多彩,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在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头,道学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和中原文化发祥地,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75处,市县级571余处,其它重要文化遗存400余处,馆藏出土文物40多万件。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北部邙山历来被皇家视为风水宝地,遗存着东周以来诸朝皇陵形成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并在此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商丘市

商亡,周成王三年封微子于宋(今商丘市),宋武公后有武氏。商丘是武氏祖源地。

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据《晋书》记载:“颛顼始自穷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黄帝的曾孙初居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集),后取代颛顼为天子,都亳,亳的地望在商丘(一说在偃师)。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安阳市

商王武丁都殷(今河南安阳),其后有武氏。安阳是武氏祖源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 1300 年商王朝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 254 年,距今约有 3300 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 2001 年年初“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

上一篇:王家墕武氏家谱纪念碑落成暨祭祖庆典仪式

下一篇:没有了

武氏字辈
武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