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卫氏家谱 >> 浏览文章

卫姓源流

时间:2023/3/8 11:08:0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卫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宋朝时的《百家姓》将卫姓排在第12位,当代卫姓人口达78万,在按照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排在第17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0.06%。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其作为姓氏,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是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周灭商后,被分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故称康叔。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立为卫君,徙封在河、淇之间,在商故都周围地区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康叔于是也称卫康叔。康叔谨遵周公旦之命,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与民休息,使卫国大治。成王亲政,举康叔为周司寇。卫康叔是卫国的建立者,也是卫姓的得姓始祖。

卫姓的祖地在今河南淇县。卫地本是指商代都城朝歌城东边的一个地名,具体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25公里的卫贤集。卫国的疆域大得多,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卫国的都城最初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懿公好鹤,淫乐奢侈,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被杀。卫戴公继位,迁都漕邑(今河南滑县南10公里白马城故址)。戴公卒,其弟弟毁继位为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于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又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之后,卫国因为战乱不休,统治者更迭频繁,政权不稳,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更是沦为小侯。到卫嗣君的时候,卫国仅有濮阳一地。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吞并濮阳,将其合并到东郡,卫元君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自周初卫康叔立国,至秦末灭亡,立国时间长达八百余年,其间四次迁都,但是朝歌(今河南淇县)作为都城的时间达400余年,且是卫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前期。所以,卫姓的祖居地是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卫姓源流

源自姬姓 以国为氏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见到,是会意字。其形状:中间是个口字,代表城邑,四边各有一个脚丫。罗振玉解释为:众足绕城,有守卫意。

“卫”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灭于秦,国灭之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卫为姓氏。卫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是被后世研究卫姓的学者们所公认的,几乎所有古籍对于卫氏的姓源,都有类似的记述。譬如,《广韵·祭》说:“卫:本卫国。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国灭因氏。”《元和姓纂》上记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传国四十余代。秦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卫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国也。……至卫君角之九年,秦并天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三祭》中也记载:“姬姓。……传国至卫君角,为秦二世所灭,为庶人,子孙以国为氏。”

卫康叔为卫国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武王灭商得天下后,姬封被分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故称康叔。周成王时改封于卫,卫成了姬姓之国,康叔也称为卫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后,大封天下诸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商王,将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给他,让他管理殷商遗民,以奉先祀。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代畿内之地分为三国,“纣城东曰卫,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汉书·地理志》),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旦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谆谆告诫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百姓。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记·卫康叔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卫姓祖地在河、淇之间

卫是周代姬姓国,是在商代卫国故地重新分封的诸侯国。卫是商的畿内国,直到商代末年还依然存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曾经伐卫。《逸周书·世俘解》记:“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其畿内分为三国,东边是卫地,命蔡叔尹之,以监督武庚。及至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周公又将康叔改封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卜辞中的卫地是指商代朝歌东边的一个地名,具体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25公里的卫贤集。卫贤集是故卫县县治所在地,又称卫县集。王应麟《诗地理考》引《括地志》记载:“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里,卫县西二十二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引杜佑:“卫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指出:“卫地本是朝歌商邑东边的一个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驻守于此地以监视殷遗民的反抗,后来康叔平叛因驻守于此地而封为卫君。平叛胜利,西迁朝歌。卫与殷同属喉音,声钮相近,为了与被推翻的殷人政权相区别,康叔虽居于‘殷墟’朝歌而仍称为卫君。”

卫康叔所建卫国,版图包括了原商代畿内之地的卫、鄘、鄁三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书序》曰:‘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郑玄《诗谱·邶鄘卫谱》说:“三监导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孙诒让《邶鄘卫考》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以其地闳广难治,故依其旧壤,仍以殷、东为二,以其子弟别治之,如晋文侯弟成师别治曲沃,东周惠公子班别治巩为西周君之比。是中旄于东,虽专治其邑,而仍属于其父,则与三监分属微异。逮康叔卒,康伯嗣立,而东遂不复置君,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 中旄即康叔的长子康伯牟,他也曾受命东征武庚,胜利后,被封在东,东即鄘,实际上还是受康叔管辖。卫国的疆域实际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

卫国初都朝歌。卫国最初在殷墟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都,是当时较大、较重要的诸侯国。在卫康叔六世孙顷侯时进爵为侯。顷侯的孙子即卫武公,名和。前812年即位至前758年去世,在位55年,卫国统治较为安定,历相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平戎,有很大功劳,周平王命他为公。谥曰卫武公,从此,卫国又由侯进爵为公。

卫戴公迁都漕邑。卫国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一直都以朝歌为都。前669年懿公即位,淫乐奢侈,爱好养鹤,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发兵御狄,官兵抗命不遵,狄人势如破竹,破卫,他被杀。《左传》上有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狄伐卫,公欲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齐桓公率诸候之兵伐狄救卫,筑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立戴公。戴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所以,宋桓公在黄河边上迎接卫国遗民700余人,加上共、滕两邑的人民共5000余人,让戴公暂居在漕邑(今河南滑县南10公里白马城故址)。又因为卫宣公的夫人是齐僖公的女儿,所以,齐桓公派遣公子无亏率领军队5000人、战车300乘驻守漕,另外还送戴公车马、祭服,送卫宣公夫人鱼轩、重锦等。

卫文公迁都楚丘。戴公卒,卫宣公的孙子、戴公的弟弟毁被立为君,这就是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春天,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文公即位后,收集卫国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逐渐复兴。

卫成公迁都帝丘。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名郑。前635年即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人求卫国借道并出兵相助,他不许,为大夫元咺所攻,投奔楚国。晋文公伐卫,将卫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他奔陈再奔周。后来周人求晋文公,卫成公才得以回国复位,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他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卫国因为地处于晋国、宋国和齐国之间,离楚国较远,所以一贯跟随这三国抗楚,参与晋、齐等国召集的盟会。周定王五年(前602),卫成公与鲁、晋、宋、郑、曹会盟于黑壤。穆公元年(前599),郑国因为和楚国讲和,晋、宋、曹等伐郑,卫国也参与其中。整个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卫国也不能幸免。卫国传至卫君起(前477年即位),因为政权不稳,统治者更迭频繁,卫国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前443)在位时,三晋国势强盛,卫国沦为小侯,依附于晋国赵氏。

卫元君迁都野王县。卫国传至卫成侯(?—前341),前371年继位,卫国国势更弱,立二十九年卒。至其孙嗣君即位,卫国仅有濮阳一地。前255年,嗣君之子怀君朝魏,被囚杀。嗣君的弟弟卫元君因为是魏人的女婿,于是被魏国立为卫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攻占魏国东部地区,吞并卫国所居住的地区濮阳,合并称为东郡,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卫国成为秦国的附庸。卫元君立二十五年病死,其子君角嗣位。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秦统一后在名义上仍能存在的唯一一个诸侯国。

卫国自公元前11世纪卫康叔立国,传国四十余代,历时八百余年,曾经四迁其都。但是在卫国前期国力强盛的400余年中,卫国的都城一直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其后虽然四迁其都,也不过是迫于战争的无奈之举。所以,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卫姓的祖居地。

祖地

鹤壁市淇县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卫氏家谱

卫氏字辈
卫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