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蒙氏家谱 >> 浏览文章

蒙氏与伏羲有怎样的关系

时间:2023/3/9 16:43:1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中,“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伏羲 (天皇)、神农 (地皇)、燧人 (人皇)。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祖,即太昊(有写作太皞)或称黄熊氏,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地址在山东蒙山脚下。蒙山也成为东夷文化发祥地,伏羲氏为文明始祖,相传他作八卦以记事,制嫁娶以别男女,教民结网,捕渔打猎,创造文字等。太昊伏羲氏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百王之先”,其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地位毋庸置疑。

现代考古判断,伏羲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到周王朝初期,颛臾国得到周王室的认可,成王封其国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先祖和蒙山。《论语》载:“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有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颛臾王即为东蒙主,世袭长达八百年之久。其族人后来就以“东蒙,蒙山”之蒙为姓氏。

由此看来,蒙氏与伏羲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华夏民族的祭祖是件大事,主持祭祀者也并不是随意指派的,历来是由嫡长(嫡亲长门长子)主持的,颛臾王位的世袭也是如此。这足可以推断,蒙氏做为颛臾王的后裔,不仅是伏羲族的支系,而且是该族的血亲嫡长。

正因为蒙氏家族的地位显赫,历朝历代对蒙氏人文遗迹非常重视。颛臾国祭祀蒙山处在今蒙山主峰脚下古蒙祠。《水经注》载:“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唐玄宗天宝五(746)年,朝议大夫、守琅琊别驾李瑗立有《蒙山祠记碑》。宋神宗熙宁八 (1075) 年,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蒙祠改称灵显庙。宋徽宗宣和五(1123) 年,加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列于祀典,改灵显庙为颛臾王庙。宣和年间,道士贾文在蒙山南麓建立道观,此后玉虚观(今万寿宫)道士兼祭蒙祠成为惯例。明太祖洪武三(1370) 年,朱元璋下诏去除山川神祠历代封号,颛臾王庙官方祭典遂废。洪武后,民间祭祀仍沿续。

到了近现代,文史界对蒙氏家族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蒙族,近现代东夷文化研究者一致肯定上古时期蒙山一带确有蒙族。著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文物处处长、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认为:“蒙通牟,原为牛叫声”,“蒙族是伏羲族的一支,起源于原始社会渔业时期,其原居住在蒙山一带”。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吴泽教授认为:“蒙国之地,在今山东蒙山。”河南省社科院何光岳先生所著《鸟夷族中诸鸟国的名称和分布》认为:“早在夏商时期,蒙部落曾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商代蒙族受到重视,是商的亲臣,负责征伐”,“蒙国约在周武王灭商后鲁伯禽东征时所灭。被灭后蒙地属鲁,蒙族子孙以蒙为氏。”该蒙国位于今蒙阴县城西南联城镇崔家城子村东。国灭后西周春秋时期改为鲁国蒙邑,《左传·哀公十七年》 的“公会齐侯,盟于蒙”,即指此。1982年蒙山地区发现一春秋早期铸有“蒙”字的青铜戈。能够铸造青铜器并在器物上铸有“蒙”族 (国)徽,说明蒙族部落或方国曾创造过较高的物质文化。

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证明,从东夷人建立颛臾古国,到周王室给予东夷人以最高荣耀,再到东夷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华夏文明进程中有着蒙氏先祖伏羲及其后来蒙氏族人的突出贡献,也说明蒙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优秀的家族。

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

贵州省蒙氏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上一篇:蒙姓源流

下一篇:贵州省毕节蒙氏宗亲会简介

蒙氏字辈
蒙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