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许氏家谱 >> 浏览文章

许姓源流

时间:2023/3/11 15:28:05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许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现在的人口多寡统计,在大陆排名第35位,在台湾排名第1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53% ,约有600万人,是源于中原的中华大姓之一。

许氏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发源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因尧舜时期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氏。许由一作许繇,是上古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闻其贤,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农耕而食;尧又请他作九州长,他就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许由这种不慕禄位、谦让为大的高风亮节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誉追捧,许由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实际上许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首领,他曾率领许部落在颍河流域的登封、许昌一带活动,许由因为是正史所见的许姓第一人,被视为许姓的得姓始祖,《急就篇·注》就说许姓是“许由之后”,以许由之许为姓成为许姓最早的得姓缘由。西周初年,周武王又封四岳伯夷的后裔文叔于许地,建立许国。战国初年,许国为楚国所灭,灭国后的许国人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形成了另一批早期的许姓人群,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姓得姓好像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文献记载文叔是伯夷的直系后裔,所以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许由活动的区域和后世的许国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始祖,只是许由早文叔1100余年,所以许由是许姓的得姓始祖,文叔是许姓的开国始祖。因此,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和许昌市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在登封市的箕山山颠有许由墓,司马迁《史记》等著名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许昌市鄢陵县陈化店镇也有许由冢,当为许由的衣冠冢,许昌县还有许国故城遗址和许国开国君主文叔陵墓,叶县新发现了许国第15世国君许灵公墓,所有这些地点均当为海内外许姓寻根谒祖之所。

许姓源流

出自姜姓 远祖炎帝

“姓”和“氏”原本是相互区别的,“姓”的起源较早,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较早的姓因此多带有“女”字偏旁。“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大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代表着大部族之下的氏族支系。许氏正是如此,它源出于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姜”姓。唐·《元和姓纂》云:“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

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向东迁徙,建都于陈(即今之河南淮阳),活动于今河北的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和湖北的北部,即中原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和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也是中国人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据《尚书》、《白虎通》、《帝王世纪》、《史记·三皇纪》等古籍所载,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三皇”之一,又据《易·系辞下》的记载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五帝”之一。关于炎帝名号的来由,汉代张晏说:“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出生并生长于今陕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为姓。《国语·晋语》中引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说:“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是说黄帝和炎帝同为少典之子,各因其成长的地名为姓分别为姬和姜,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军事上曾相互配合。姜姓因炎帝而得姓,许姓出自姜姓,许氏的祖系最早可上溯到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视为许姓的远祖。

炎帝之后许氏比较著明的祖先还有:缙云氏、共工氏和四岳。

缙云本是黄帝的官名,传说黄帝即位时有祥云出现,黄帝便因此用云名给他的官员命名,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曾有任夏官的,因而称缙云氏。所以《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汉代贾逵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

共工氏是高辛氏即帝喾时的诸侯,其活动区域在今河南一带,因势力强大曾和帝喾分庭抗礼,所以《晋语·国语》引贾逵注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四岳,古书上亦称太岳、大岳,是古代掌管四时、方岳的官。许氏的始祖伯夷,亦即许由,曾任尧、舜、禹的四岳之官。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叙述自己的祖系时说:“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皇,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意思是说:我这个许家的曾孙小子,祖先起自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的后裔缙云氏辅佐黄帝,共工氏承奉高辛氏作他的诸侯。共工氏的从孙太岳辅佐夏禹,太岳的后裔吕叔被周武王封在许地,作他的藩屏。我的祖先就这样世世代代奉祀不绝,并把美好的品德传给后代。后来我的祖先又从许地迁往汝南郡召陵县,从此就定居在这汝水的岸边。

因此,我们说许氏源出于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缙云氏、共工氏是其远祖。而伯夷亦即许由则是其始祖。许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许姓人物,许姓最初便因许由而得氏,得姓方式系以人名为氏。

得姓始祖乃上古高士许由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因为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称他为“三代宗师”。作为传说人物,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许由这个人物呢?

许由生活在尧、舜时代,尧、舜时代约当公元前23一前22世纪。迄今所见最早记载许由的古籍是《墨子》,该书旧题战国时墨翟撰,大部分篇章是墨翟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翟言行的集录。也就是说直到战国时期,许由的名字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距离许由生活的时代约1800年左右。这使得许由成为古代名声很大而于史无征的人物。西汉司马迁就对文献记载许由的缺略迷惑不解,他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即许由)、光(即务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他认为许由。务光名声很大而孔子却没有详细记述,是不可理解的。西汉杨雄《法言·问明》云:“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曰:好大者为之也。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允哲尧禅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好大累克,巢父洗耳,不亦宜乎?”认为有许由其人而无尧禅许由之事,尧禅许由为夸大附会之辞。三国时学者谯周亦持此说,他在《古史考》中云:“许由隐箕山,恬泊养性,无欲于世,尧礼待之,终不肯就,时人遂崇大之,曰:尧将以天下让许由,由耻闻之,乃洗其耳。”认为尧礼待许由,而许由淡然处之,当时的人夸大了这件事,说尧禅许由,许由耻而洗耳。北宋王安石在《许氏世谱序》中云:“然世传有许由者,尧以天下让由,由不受,逃之箕山,箕山上盖有许由家焉,其事不见于经,学者疑之。或曰由无求于世者耳,虽与之天下,盖不受也,故好事者以云。而由与伯夷其生后先,所祖同不同,莫能知也。”王安石这段话游移不定,似是而非,为后世研究许由蒙上了一层疑云。

许由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有关史实流传到今天,难免有失真的地方,但其主干和内核应该是可信的。像尧、舜、禹这样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文献尚且记述不足或互相抵悟,作为山林隐士名世的许由,文献缺漏更是在所难免。在战国及其以后的古籍中,有关许由的记载虽非汗牛充栋,倒也蔚为大观。据初步查知,记载许由的古籍大约有20余种、40余处,它们是:《墨子·所染》,《庄子》之《逍遥游》、《大宗师》、《天地》、《徐无鬼》、《外物》、《让王》、《盗历》,《苟子·成相篇》,《战国策》之《赵策》、《魏策》、《燕策》,《韩非子》之《说林下》、《外储说下》、《忠孝篇》,《吕氏春秋》之《情欲》、《孟夏纪》、《孝行览》、《审应览》、《慎行论》、《似顺论》,《淮南子》之《原道训》、《俶真训》、《精神训》、《齐俗训》、《道应训》、《泛论训》、《说林训》、《泰族训》,《史记》之《伯夷列传》、《燕召公世家》,《说苑·尊贤》,《新序·杂事五》,《法言·问明》,《论衡》之《逢遇篇》、《书虚篇》、《非韩篇》,《汉书》之《古今人表》、《鲍宣传》以及《琴操·箕山操》、《符子》、《古史考》、《高士传》、《后汉书·冯衍传》、《世说新语·言语注》、《古今乐录》、《金楼子·兴王篇》、《水经注·颍水》等等。这些古籍对许由的记述虽然零散支离,有错乱抵牾之处,但大都称许由是一位高洁之士,处于尧舜之世,隐居不受尧禅,受到后人的广泛称颂,名声很大。在许由活动过的箕山周围、许昌一带,迄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因此,历史上确有许由其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许由是哪里人呢?

许由是登封箕山人

古籍中有关许由活动地域的最早记载出自《庄子·让王》:“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虞:安,乐;颍阳:即颍水之北。《吕氏春秋·长攻》中有同样的话。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因巢父、许由隐居颍水之北,故后世以“颍阳”指代“巢许”。东汉时的高诱明确指出许由的籍贯为“阳城”,他在《吕氏春秋·情欲》注文中云:“许由,阳城人,尧聘之不至。”西晋时的皇甫谧著《高士传》,将其籍贯写得更加具体:“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代的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的释文中亦云:“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仲武。”据此,可以确定许由的籍贯为阳城槐里。那么,“阳城槐里”在今何处?

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首先在告成镇北五渡河东岸,找到了周至汉代的阳城夯土城垣遗址,并在城内外出土的战国陶器上,发现了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文戳记。还在汉代筒瓦上发现印有“阳城”的陶文戳记。接着又在告城镇西北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的王城岗上,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纪年之内,地望亦与文献记载的夏都阳城相吻合。所以,登封告城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这已成为不易之论。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成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成镇南13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后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汉·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许由,阳城人也,箕山之隐士也,尧以其贤聘之,欲禅天下也,不肯就,故曰志遗于天下也。”《高士传》也说:“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许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箕山我国有多处,有的箕山也有许由的传说,但能和中岳、颍水、阳城、槐里全都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登封的箕山。

许由与四岳伯夷为一人

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上述结论的证据是相当充分的:

其一、南宋·文天祥《莲花堂许氏初修族谱序》:“尧时封由墓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周封文叔于许,太岳之胤也,以此推之,则祀伯夷,或者即以祀许由也。” 其二、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其三、据马叙伦《庄子义证》引清·汤师中语:“尧始让四岳,四岳举舜,乃让于舜,《左传》曰:‘夫许,太岳之胤’,杜注曰:‘尧四岳’,则太岳非由乎?”其四、 清·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按照传统的说法,许由是一位隐居不仕的高洁之士,但这似乎掩盖了许由的真实身份。早在明代,陈霆在《两山墨谈》中就对此提出过疑问:“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若饮牛弃瓢之说,或者由不敢当其让,遂逃避于野,如益避启子箕山之类,后人不知概谓尧以天下让一山野之人,甚可骇也。”许由在辞尧禅让时不是一位山林隐士,这一推断,应该是合理的,那么许由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最早记载许由的古籍《墨子·所染》云:“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据此,则许由应是和皋陶伯益、伊尹仲队太公周公一样的人物,而这些人均是三代治世之能臣,道德高洁,又非常有才能。

《淮南子·泰族训》云:“舜、许由异行而皆圣。”又《论衡·逢遇篇》云“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许由既与舜同为圣人,则其贤德可知。

而《庄子·外篇·天地》云:“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说许由是尧的老师。又《内篇·逍遥游》中尧让天下给许由时曾对许由说过“夫子立而天下治”的话,宋王叔之义疏认为“尧即师于许由,故谓之为夫子。”《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云:“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新序·杂事五》也有相同记载,据此则许由又成了舜的老师。

综合《墨子》、《淮南子》、《吕氏春秋)、《庄子》诸书以上这些记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许由道德高尚,才干出众,他是尧、舜的老师,由此我们可以进了步做出以下推论:尧舜既然是君主,需要的是治国安邦之道,他们的老师当为治理国家的能手,而不可能是清净无为的山林隐士,作为尧、舜的老师,许由应具有治理天下的丰富经验,而这些经验非在其位谋其政而不能得,因此,我们推断许由当是一个部落或方国德才兼备的酋长,正是禅让君主的合适人选,这样来理解尧让天下于许由方可顺通无碍。尧舜时期处于我国传说中的英雄时代,是我国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国家形态为城邦国家基础上结成的方国军事联盟。《汉书·地理志》云:“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左传·哀公七年》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吕氏春秋·用民篇》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由此可知,五帝时代,即传说中的英雄时代是万国林立的时代。关于这一点,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都是明证。我们推测,在这众多方国中,许由正是其中一个方国或称之为部落的酋长,这个部落我们称之谓许部落,因为许由贤德而有才干,长于治国安邦之道,藉此成为尧舜的老师。所以《路史·后记十》注引《帝王世纪》云:“许由,诸侯,尧师臣也。”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为当时一方诸侯,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许由(伯夷)的封国在许昌

《国语?周语》云共公、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 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率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福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这里所说的“克厌帝心”之帝当为帝舜,因禹治水有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叫“姒”,氏叫“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赐姓叫“姜”,氏叫“有吕”。按《国语》的说法,四岳是在舜禅禹天下的同时,被封为侯国的。

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所以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许由)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答曰:在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其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在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圃有繁茂之意,《国语?周语》云:“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韦昭注:“圃,大也。 必有茂大之草以备财用也。”甫亦有大、繁茂之义。许字古作鄦、橆也是林木茂盛之义,甫与许音近义通,故亦可通用。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無侯、無地、無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無”即“鄦”,亦即“许”,無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鄦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鄦条下云:“鄦,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鄦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卜辞中的無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鄦”与商代的“無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無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其三,《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 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二个国家。 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 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倒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伯夷即许由因治水有功被封的吕侯之国在今天的许昌市,这也证明清·宋翔凤所谓“伯夷封许,故曰许由”的观点是正确的。《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亦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或曰姜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这一点还可以从一篇元代的许姓族谱中得到印证:

许氏《元至辛酉年谱序》云:许氏“系出炎帝神农氏,其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有德行,尧命为四岳,访闻异之,召为九州长,试可,将让以天下,由辞不敢受,隐于箕山。至周武王得天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得炎帝之后,太岳之孙文叔,封于许地,在颍川许昌,今许州是也。春秋时国小近于郑,郑图之以为俘邑。后附于楚,迁城父,又迁白羽,厥后国除,子孙以国为氏。其裔蔓延海宇,皆许州所自出也。”从这段谱序中不仅可以看出,炎帝、许由、文叔一脉相承,而且还可以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看出许由之名来源于许地,这与宋翔凤“伯夷封许,故曰许由”之说暗合,同时许昌作为许姓祖地的事实也昭然若揭。

许国兴亡史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名姜信。

许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地当今河南许昌,其开国君主是文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许国自周初立国后,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兴盛期。衰败期、流亡消亡期。

许国自周初立国至平王东迁,这一时期是其兴盛期,曾经“霸于中国”,《史记·补三皇本纪》:“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到西周末年,许甚至参予了周平王东迁之事,操纵周朝政治,《竹书纪年》载:“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周平王时期正是许国的鼎盛时期,此时许国疆域广大,“由甫田而南至今之尉氏与向国接壤,又南历洧川、长葛而至许昌,为许之北土。以今地言之,则北讫中牟,南抵上蔡,俨然为东诸侯之最,故能上匡王室,入柄钧衡。”

从鲁隐公八年(前715)郑国得到甫田,国力大增之后,许国便开始衰败起来,三年之后,即鲁隐公十一年(前712),郑庄公便联合齐鲁军队进入许都,许庄公逃往卫国,郑庄公让许大夫百里奉许庄公之弟许叔居于许都东部,派郑将公孙获率兵驻扎在许都西部。从此许国受制于郑国,急剧衰落。以后齐、楚、宋、晋强盛,相互争霸,许、郑是交争的中心地带,几乎无年不遭兵祸,不得不依附于大国以求生存。公元前665年夏,郑又侵许,此时齐桓公称霸,故许依附于齐。由于许依齐敌楚,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围许救郑,许惧楚,便听从蔡穆侯的劝告,到武城(今河南南阳北)自缚双手,口衔玉壁,大夫穿着孝服,士人抬着棺材拜见楚王求和,才免亡国之祸。后来许又投靠了齐。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宋襄公趁机称霸,许又倒向宋。后宋襄公被楚打败受伤而死,许被迫转附楚国。此后晋文公称霸,晋、郑、陈联军伐许,许只得倒向晋。以后晋、楚霸业中衰,郑国趁机多次伐许,夺取了许国大片领土,许国日益衰微,只得又投向楚国。这一时期,许国挣扎于大国势力的漩涡中,委屈求全,苟延残喘。

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许灵公被郑国逼迫迁于叶地始,许国进入流亡消亡期。此后许国成了流亡政府,沦为楚的附庸国,命运掌握在楚国手里,被随意迁徙,许人颠沛流离,十分悲惨。《左传》昭公九年(前533)载:“楚迁许干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夷在今安徽亳县西。四年之后,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荆即楚国本土,并于此年复迁许于叶。仅仅五年之后,“楚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定公四年(前506),楚又迫使许“迁于容城”,容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约30里。两年后,郑趁楚被吴击败无力北顾之机,派大将游速伐许,俘虏许男斯而归,“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定公)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灭许,因楚败也”。按《左传》所言,许为郑所灭,时当公元前504年,灭许于容城,即今之河南鲁山县。而哀公元年(前494)“春王正月,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杜预注曰:“定六年,郑灭许,此复见者,盖楚封之。”杜预《春秋世族谱》序列许国世次,在许男斯后还列有元公成,应当是郑灭许后,楚又封元公成为许男。《春秋世族谱》还云:“元公子结元年,获鳞之岁也,当战国初,结为楚所灭也。”准此,则许为楚封后又延续二代:元公成及其子结,终为楚灭。《汉书·地理志》亦云:“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许在被郑灭之后,已名存实亡,因此,说郑灭许也罢,说楚灭许也罢,都说得通。若按郑灭许,则许国灭亡于公元前504年,若按楚灭许,则许国灭亡于获麟之岁的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而《左传》中有楚臣许堰、许伯均见于鲁宣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97年,许人许围见于鲁昭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29年,既云许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为什么早在许国灭国之前就有许姓人许偃、许伯、许围见于《左传》,更何况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以国为氏,许国灭国时当有一大批许人为纪念故国而以许为姓,但这只是许姓人的来源之一。

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

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换言之,即许由是许氏的始祖。颜师古为唐代著名训信学家,幼传家学,博览群书,曾为《汉书》作注,其说当有一定依据。宋文天祥《五云下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云:“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也认为许氏得姓于许由。《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氏族总部·炎帝神农氏之系》:“许,许由之后也,有由余氏、余氏。”可知许姓是由许由的名字而得姓。

许字古文作“鄦”、“橆”等,其本意为“林木丰茂,居民成聚”。按许由之由古作“繇”,而“繇”《说文》作“蘨”,释作:“草盛貌,从草,繇声。《夏书》曰:‘厥草惟繇”。看来“繇”可以解释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又《书·禹贡》云:“厥草惟繇,厥木惟蓧。”孔传:“繇,茂;蓧,长也。”孔颖达疏:“繇是茂之貌,蓧是长之体。”《史记·夏本纪》:“其土黑坟,草繇木蓧”。因此许由的“由”(繇)字我们可以解释为草木丰茂之意,正与许之本意暗合。李玄伯说:“许古作鄦、橆,亦以树木为图腾者。”许部落大约是以树木为图腾的,他们希望草木丰茂,因此称自己的酋长为许繇,而称他们定居的地方为许地,许地便由此得名,这也正是许姓之“许”的由来。可以说,许国、许昌、许州、许姓之许皆与许由有关。

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由此可见,在许国亡国时,又有一批许国臣民为纪念故国,以许国国名为姓。由于文叔是许由(即伯夷)的直系后裔,所以许姓以人名为姓和以国名为姓前后是贯通一致的。

我们的结论是:许姓是出自人名国名的姓,炎帝为许姓的远祖,许由为许姓的得姓始祖,文叔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登封和许昌均为许姓祖居地

“登封”之名得名甚晚,乃因唐代武则天“登嵩山而封之”得名。《后汉书?郡国志》曰:“许昌即许县,与阳城同属颍川郡。”“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化,其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肥沃的火烧地(丰茂的丛林才能形成肥沃的火烧地),更好的采集林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需要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有明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认为后来的许国是因为许由从登封迁居许昌而来。

何光岳在《楚灭国考》中对此有比较精密的论述:“当六、七千年前,黄河自郑州以下广泛分布着许多季节性很强的沼泽和湖泊,是温暖期带来了冰川融化的洪水,这就是尧舜时代传说的洪水为患。直至春秋时代,这一带尚遗留有甫泽、逢泽、大陆泽、孟渚泽、萑苻之泽以及多条自西向东入海并行而相融甚近的河流,如河水、济水、濮水、洧水等。当虞夏之交,洪水退后,淤积了大量的肥沃泥土,草莽林木丛生,引来了多种多样的吃草动物,随之而来的是吃肉动物;也滋生着众多的昆虫,也引来了无数的禽鸟;残存的纵横交错的沼泽河道里也生长着繁茂的水生植物,引来无数的鱼类。这种食物丰富的自然环境, 给原始社会的人类带领了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许由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了箕山,迁到了橆地,因这里正是林木丰茂的地方,故叫做橆,亦即许。”

许昌县的许田,传说为许由耕种之所,在许田的附近发现有属于龙山文化的射鹿台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发现有白灰面房基。此外在许昌一带还发现有谢庄、寺台庙、岗于等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代与尧舜时代相当,因此,这些遗址大概就是许由及许部落的遗存。

可以说许由出生于今天登封的箕山一带,后来率领许部落迁于今天的许昌一带,在这里定居下来,建功立业,并被封于许地为吕侯。后来尧帝要禅位给他,他才又逃离许地,归隐于箕山,死后亦葬于此地。直到西周初年,周武王又封许由的后代吕文叔于许地为许侯,许姓在许地又再度繁盛起来。所以,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的登封是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和死葬地,而今天的许昌则是许由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建功立业之所。此外,许昌作为许国的国都,从周初文叔被封于许地,许国立国,到前567年许国第15世国君许灵公迁都于叶,许国在许昌建都长达460余年,以国为姓是许姓得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无论从许由还是从文叔许国两方面考察,许昌作为当今天下许姓的故国家园都是当之无愧的。

祖地

登封市

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许昌市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远古时期,炎帝后裔部落酋长许由率众耕种于此,故称许地。西周初期,被封为许国。秦朝改称许县。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为魏五都之一。许昌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许昌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此外,大禹锁蛟井、周定王陵、后汉皇帝刘知远墓、古钧台、天宝宫、乾明寺、百陵岗等各个时期的古迹都别具特色。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许昌曾是秦代丞相吕不韦、西汉御史大夫晁错、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出生地。

上一篇:新疆蒙古撒哈拉氏(许氏)宗谱单(1995年版)

下一篇:没有了

许氏字辈
许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