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姓源流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说:“严氏,芈姓,即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因避后汉明帝讳,遂改为严氏。魏、晋之际有复本氏者,故有庄、严二氏行于世。”由此可知,严氏本为庄氏,东汉时因避讳而改为严氏。但是,庄氏并非只有楚庄王后裔一支,而是还有出自宋庄公、鲁庄公的庄氏。
宋庄公为子姓,名冯,都城在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公元前710年至公元前692年在位。鲁庄公为姬姓,名同,都城在曲阜(今属山东),公元前693年至公元前662年在位。楚庄王为芈姓,名侣,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曾为春秋时的霸主。“庄”是他们死后的谥号。他们的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的,就是庄氏。这三支庄氏,均形成于春秋时期,但却出自三个不同的地方。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凡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东汉(都今河南洛阳)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姓刘名庄。为了避刘庄的名讳,凡人名地名之“庄”均改为词义相近的“严”,庄姓就这样被改为严姓。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改朝换代,严姓有部分人恢复本姓为庄氏,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姓严。这就是庄、严二姓的起源与演变。
由于上述原因,史家避汉明帝的名讳,往往把明帝以前的庄姓人物也改写为严姓,因而在史籍中出现有西汉乃至先秦时的严姓人物。例如,西汉辞赋家严忌,会稽吴(今江苏吴县)人,本姓庄,史家出于避讳,将其改为严姓;其子(一说其从子)名助,也是西汉辞赋家,自然也被史家写为严助。再如,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严光,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为著名隐士。严光本来也姓庄,被史家改为严光。
严氏早期分布即比较广泛。南方除今江苏、浙江、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外,福建已有严氏,如东汉扬州刺史严尊为闽中(今福建福州)人。北方除今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山东等省外,河北、北京已有严氏,如东汉安帝时的严授为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姓氏考略》称,严氏“望出天水、冯翊、华阴”,意思是严氏较长时期居住在这些郡,人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这里所说的天水郡,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实际是庄氏在秦、汉时期的郡望;冯翊郡(治今陕西大荔)的严氏,据唐代的《元和姓纂》载,是西汉时曾在武帝朝任丞相的庄青翟的后代,至三国魏郃阳侯严校,徙居华阴(今属陕西),后发展成为望族。据福建侯官(今闽侯)严几道(即严复)年谱载,其先世为河南固始人,唐末朝请大夫严仲杰,随王潮由中州入闽,家于侯官阳琦,为该支严氏入闽始祖。又据福建上杭徙志氏族志载,上杭的严氏,系宋末自福建宁化石壁迁入,后除在福建发展外,还传衍于广东的许多地方。此外,宋、明时期,今广西、云南等省也都有严氏的聚居点,如宋哲宗时孝子严希孟为沿海(今广西钦州县南)人,明神宗时刑部尚书严清为云南后卫人。从清康熙末年开始,闽、粤严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人去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谋生。
严姓名人不绝于史,除上文述及者外,战国时有韩国大臣严遂,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西汉有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严延年,宣帝时任涿郡太守、河南太守,以镇压豪强、诛杀甚多而被称为“屠伯”;其次弟严彭祖,为西汉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严延年弟兄5人,皆位至两千石的大官,故其母号为“万石严妪”。西汉还有隐士严君平,名遵,蜀(今四川)人,成帝时卜筮于成都市,一生不愿做官,著书十余万言。东汉末有佛教翻译家严浮调,是现存佛教记载中最早出家的汉人。唐代有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严挺之,官至中书侍郎,其子严武,镇剑南,于广德二年(764年)破吐蕃,被封为郑国公,加检校吏部尚书。南宋有文学批评家严羽,邵武(今属福建)人,著有《沧浪集》、《沧浪诗话》等。明代有江西分宜人严嵩,官至太子太师,揽权贪贿,杀害与其不合的文武官吏,其子世蕃,尤横行不法,后因御史邹应龙等相继弹劾,严世蕃被杀,严嵩被革职,家产籍没。明代还有琴家严澄。清代有文学家严绳孙,诗人严遂成,文字学家严可均。近代有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现代新加坡有“电脑奇才”、杰出的商人严名炽,与其4个弟弟拥有财富约5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严姓在台湾姓氏中居于第84位,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11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分布很广,以湖北、江苏、浙江居多,这3省的严姓约占全国汉族严姓人数的48%。严姓不仅是汉族常见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例如:东晋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严生;现在的满、彝、土家、锡伯、朝鲜等民族也都有严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