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源流
余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是“秦由余之后”。此后的姓氏书大都因袭这一说法。那么,由余为何许人,余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来,由余便在戎做官。春秋时,戎王听说秦穆公有贤德,派由余出使秦国,观察情况。秦穆公与由余详细交谈后,发现由余是个人才,于是便与内史廖定计,赠给戎王歌舞伎16人。戎王得到这些歌舞伎后,整天饮酒作乐。由余见秦穆公确实贤德大度,回国后数次进谏,戎王不听,秦国又多次派人去要由余,于是由余降秦。由余在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的礼遇和重用,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施展。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由余为秦国“广地益国”、“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孙用其名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穆公攻灭12国,称霸西戎,即在这一时期。由余作为秦穆公时秦国的功臣,当是居于都城,因此,源于由余之名的余姓,出自今陕西凤翔。
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一支定居于今河南西部,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代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后发展成为当地大族,所以,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余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歙州、新安的治所均在今安徽歙县;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吴兴今属浙江。
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除此之外,在史书上见不到唐代以前的余姓人物。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余姓将佐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籍。唐末,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咸通进士,任校书郎,因疏谏不被唐僖宗采纳,以父老乞归,黄巢陷建州时,避居莆田(今属福建),王审知辟召不应,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氏入粤始祖。余渊海有三子:从、咸、衮。余从留曲江,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余衮迁至浙江钱塘(今杭州)。此后,从、咸、衮的后裔,又有迁至江西奉新、临川,广东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氏基本上遍布全闽,而且是人才济济,如仙游、罗源、安溪、建瓯、漳州、顺昌、莆田、古田、宁德等地均有余姓名人载入史册,所以,《闽南旧志》说:“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则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盖已盛矣。”此外,余氏在宋代还分布于今四川乐山,江苏宜兴、溧水,江西南昌、景德镇,浙江定海,河北涿鹿,湖北蕲春等地。
大陆余氏移居台湾,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据伊能嘉矩《台湾篇》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余姓与马、高等8姓入垦苗栗二堡南势北势梅树乡(今苗栗通霄)。此后,闽、粤余氏又有不少人陆续迁到台湾。目前,余姓是台湾第40大姓。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闽、粤、台有不少余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余姓人物,比较有名的是北宋韶州曲江人余靖。他是余渊海的5世孙,举进士,当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史都不敢言,他上书反对,也被贬逐,由此知名;他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官至工部尚书。广州建有“八贤堂”,尊他为八贤之一。南宋有大臣余玠,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任四川安抚处置使,开府重庆,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招集豪杰,增强防务,曾在嘉定击退蒙古军。元代有监察御史余阙。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有文学家余怀,经学家余萧客,光绪年间四川人民反洋教的武装起义首领余栋臣。泰国华人余再坚,拥有财富3亿多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余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排名第5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分布很广,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较多,这7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77%。余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傈僳族以鱼为原始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氏;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汉姓均为余;云南镇雄县余姓,原为铁姓,系蒙古人铁木键之后,元顺帝时为避红巾军乱,改姓金,继而又去一横,改为余姓;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彝、苗、畲、满、白、羌、布依、土家、保安、台湾土著等民族均为余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