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北傅氏宗谱【傅正浩主编】
日前,我会收到一册《楚北傅氏宗谱》,该谱由傅正浩主编。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下面是《楚北傅氏宗谱*总谱》编纂计划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楚北傅氏”历时三年,已将辅、泰、选、纲四房以及双凤科公和桃园仁公个独立世系的“简明谱”全部编篡完成,《楚北傅氏宗谱总谱》则万事俱备,呼之欲出。总谱必将克难而进,按原定“先分后总”的计划编篡成功。
总谱原计划分大部编篡,现增加“人皆称颂人杰地灵”一部,共有四部,详细规划是:
第一部: 楚北傅氏文化传承
这一部是将楚北傅氏(原辅、泰、选三房)前三次所修的文化谱(卷首)精华和纲房(含蕲杨永泰公世系等支系)后裔历次修谱的文化谱(卷首)精华部分进行扫描后影印成书。如后期谱与前期谱有重复的部分,以前期谱为准。此次先印刷的是“光绪谱”卷首和纲房“民国谱”卷首的主要内容,分二卷出版,后续将优选精华再出若干卷。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为后世子孙留下“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也让恶意篡改历史者无处遁身。因此,对“老谱”的文化内容将不加修改地进行扫描并影印成书,以供后人查正、研究和参考。第二部: 承前启后后继有人
这一部是将楚北博氏(原辅、泰、选三房) 三次所修的文化谱(卷首)和纲房历次修谱的文化谱(卷首)中公认为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加以校注; 同时编入此时修谱的新文化内容。具体内容“由下而上”编辑后,再组织相关人士讨论定夺。第三部: 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这一部就是将楚北傅氏四房(辅、泰、选、纲)和科公、仁公及其他相关支系分修的人丁谱和人物谱重新编排,印刷成书。人物谱将参照地方志的形式书写,坚持“只叙不议、生不立传” 的原则。初步计划分为五至八卷。第四部: 人皆称颂人杰地灵
这部主要是将“老谱”中有研究价值的“客序”加以校注,同时,广泛收集傅氏同宗和相关友人对“楚北傅氏”编纂宗谱工作给予支持的信函或题字等内容汇编成书,定名为“人皆称颂人杰地灵”。
“总谱”将实行成熟一卷,印刷、发行一卷的办法,陆续出书发行。敬请各位宗亲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大力支持!
《楚北博氏宗谱》总编: 傅正浩
2014-10-18于关南
下面是《北傅氏宗谱*光绪谱》卷首影印本编辑说明书
编写完《楚北傅氏宗谱*光绪谱》卷首影印本“新目录”后,深感有必要对影印本作一些说明,特别是在续修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疑问,通过查访又取得了一此新的资讯等等,姑且以个人肤浅的理解告之后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1、“光绪谱”采用“姓源图”和“管缨图”分开来记述人物的好处
《楚北傅氏宗谱*光绪谱》用“姓源图”的形式来记述本家族的姓氏源流,可以说是“楚北傅氏”先祖的聪明之举,而且早在1900 年就采用这种方式,或许还是“首创”。因为1725年的“雍正谱”已轶失,所以不能肯定的说这种方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但有可能。它的好处在于具有“知之为知之”的诚信。
众所周知,许多姓氏的“源流”都采用了“英雄填世系”的办法,有些是经多次填充才完成,许多“源流”是相互转抄,东拼西凑而成的。这也是将“谱书要分为三截读”一文转录入谱的理由,(详见《文化谱》第三版P146 页)。由于历史原因,各宗支在创修宗谱“填写英雄入源流”时,因“谱师”的文化修养不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比如“光绪谱”记东汉傅毅为第2 世,反而记西汉傅介子为第4 世,类似的问题各姓氏都有。因此,在“论(楚北傅氏宗谱》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一文中特别强调: 本次“楚北傅氏姓源图”的世序排列仍以老谱为准,哪怕明知有少数人物的生活年代与其所处的“座次”不相吻合,也尊从老祖宗的排序方式,遵循“以谱修谱”的基本原则。
这一思想与江西傅荣楷先生的“谱书的文化属性和血缘属性”一文:不谋而合。《史记》早已载明,傅宽的后代被定为“谋反罪”,谁都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从血缘上考证的话,没有人真正是傅宽的后裔。只能从文化意义上“尊”傅宽为某代祖宗(有尊为第33世的,有尊为第39世的,有尊为第40世的等),“楚北傅氏”则尊傅宽为第一世,从傅说到傅宽之间只用了“讳无考”三个字和“历某朝”等字样。明确表明这是一种“有断层”的“文史”记载。
《中华傅氏通谱*历史人物卷》中说: 从傅说到傅宽,有史可考的只有四人,所以,可以说那些从傅说到傅宽之间写得“有鼻子、有眼、有名字”的“祖宗”可能都是谱师杜撰的,权当“演义”来读即可,如同《封神演义》一样,各个姓氏为了显示其“源流长,贵人多”,都要编写自己家族的“封神演义”,这就是谱书中源流的形成,它是无法一一考证的。现在有人对前人的“演义”引经据典,争论不休,实在是哭笑不得的事。这有点像考证福尔摩斯的身世和出生地一样。再说,傅之鹏1947 年所编《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只是用了“分类罗列”的办法,承认血缘性,也承认文化性。“通谱”大纲也强调“似疑存疑”嘛!
其实,用“姓源图”这种办法很科学,也很实在,避免了许多争论,比方说,“光绪谱”记东汉博毅为第2世,反而记西汉的傅介子为第4世,表面上看有矛眉,但是他并没有注明傅介子就是傅毅的孙子,只是分别用两个历史人物“填”在了“姓源图”中,显得真实可信况且用历史人物填入源流世系是古人修请不得不采用的唯办法,即到了今大,“修谱达人”也只能如此而已,
“光绪谱”在“处源图”之前编有“管理图”,简婴介绍了中华傅氏的历史人物,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将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该人物在姓氏源流中的“座次”分开表述,凸现了语节的文化性。所以,本次的“文化谐”承装了老祖宗的这一思想,在“姓源图”之后以“中华傅民古代“文化共祖”人物”为趣,将“姓源倒”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作了较详细介绍,并注明该人物被“楚北傅氏”尊为第几世。
总之,“光绪谱”将“姓源图”和“整缕图”分开表述,是一种超前思维的办法,虽然没有提出谱书的文化性概念,任已经是将“楚北傅氏”在创修谱书前后的世系表述加以区别对待。创修前的世系表述用“姓源图”结合“舞缨图”来记述,创修后的世系表述则采用了欧式谱法,而没有统篇采用欧式谱法记述。
2、“雍正谱”就确定了“楚北傅氏”大家族所属的范围
在“光绪谱”的姓源图中已经明白无误的确定了《楚北傅氏宗谱》所涵盖的范围。“姓源图”以傅宽为第一世,以四国公(国辅、国泰\国选\国纲)结尾。在后面的各卷中则分别以国辅、国泰、国选、国纲为第一世采用欧式谱法来记述。并按习惯称为辅、泰、选、纲四房(详见附刊二)。科公和仁公两独立支系则被称为“双风科公世系”和“桃园仁公世系”,列在“四房”之后。这就是“光绪谱”确定的“楚北傅氏”大家族所属的范围。这也是不容篡改的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纲公七代人的记录可以肯定的说是在“雍正谱”中就“附刊”进入了《楚北傅氏宗谱》之中,因为在欧式谱法的叙述中,“国纲”房开头是“晴川傅氏重修族谱...”而其他三房都是“晴川傅氏续修族语..”。所谓“重修”是“雍正谱”的特别标志。而“续修”才是“光绪谱”的特点。
为什么“雍正谱”要用“重修”二字呢? 有汉川两任知县的“客序”米说明,早在康熙五i 十五年(1716 年),“雍正谱”就已修成,祖灏公则“持谱请序”,请当时的汉川知县梅琮先生作有一序,按祖灏公《晴川傅氏重修谱序》所言,因“士宦外出,资斧不济”,故推迟到雍正三年(1725 年)方才“重修”并“付梓成书”,而此时的汉川知县已经易主,所以又请新知县钟嘉管先生作有一序。
3、纲房支谱《傅氏宗谱*民国谱》佐证了国辅公的身世
2011年10 月,“四修谱”总编傅正浩通过网络和四川宗亲的帮助找到了居住在鄂东的纲房裔,而纲房与“楚北傅氏”其他三房已失联六百多年。他们以江西蔓湖老谱为蓝本于1856 年单独创修了宗谱。当《楚北傅氏宗谱*光绪谱》与纲房支谱《傅氏宗谱*民国谱》进行“DNA”比对时,发现“两谱”都是以傅宽为第一世,世系源流完全相同,只是纲房谱中无察公的名讳和“座位”而已,“两谱”对国纲公往后的七代人记录也完全一致。由此可作出两点推断。一是“雍正谱”是有江西老谱为蓝本的,否则“两谱”对国纲公之后七代人的记录很难一致,世系源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二是康雍年间祖濒公修谱时,在江西老谱中没有找到国辅公的身世记录,否则不会“误导”后人说:“国辅公是康公(字件良)之子”。而钢房在1856年创修宗滑时,从江西感湖老请中找到了国铺公的身世记录并作了转载,这时距离“雍正清”成书已经有百三十多年,所以,只能说“雍正谓”所依据的江西老谱反本更老,或是有严重破损,无法确认国辅公的身性。
由“光绪谱”姓源图可知,国辅公的父辈有三个名字: 康公、宗贤公和雍公,祖翠为大安公。而纲房“民国谱”的“姚坊王妨支图”中有明确记载: 国辅公的祖辈为大安公: 大安公有五子: 宗一宗善\宗明\宗贤\宗能; 大安公第三子宗明公(江西也有谱记为。宗名’)生国辅公;“辅公元进士,明洪武二年知京山县”。由此,国辅公的身世完全明朗化。江西也有谱记宗明公有子为国登(江西有谱记为‘国灯’),而纲房“民国谱”记国登为宗善第三子(详见附刊三)。
那么,为什么国辅公的身世在“光绪谱”中不明朗,反倒要纲房“民国谱”来佐证呢? 只有一种解释: 国辅公英年早逝(38 岁去曲,没有完整的身世记载传给后人,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木滋公起意修谱时,距国辅公去世已有近二百年。这也许是祖灏公误记“国辅公为康公之子”的根本原因。
祖灏公误记“国辅公为康公之子”的原因之二,沿国辅公向上溯源应为江西洪桥宣公后裔,国纲公也是宜公后裔,国辅公与国纲公为相隔七代的堂兄弟(谱载血缘共祖为安民公)。但是“楚北傅氏”另两房国泰公和国选公兄弟一人谱载为自修公之后裔,而自修公为察公之后。按江西谱载,宣公和察公都是尧俞公之了。这样一来,国辅公与国泰、国选两公的堂兄弟关系就稍远一些了。但也许正是国辅公与国泰、国选两公的堂兄弟关系造成了误判,让祖灏公误记“国辅公为康公之子,国泰、国选二公为雍公之子”。同时,湖北许多地方的“傅氏家谱”中都记“察公为宣公之子”,将宣公和察公两支“合而为一”,也是其误判的原因。
那么,国辅公、国泰公和国选公三公后裔的谱是如何修到起的呢? 经查证,主要是因为国辅公之孙钏公过继给国泰公为孙的缘故,同时,三公后商大部分都居住在以汉川为中心的“天(门)、沔(阳)、汉(汉儿和汉阳府)”一带,“地缘”相近,“血缘”相同,由此结成了“谱缘”。(详见《谱书修出来三种缘分》)
4、《楚北傅氏宗谱》历经艰辛,文化财富理当珍惜
2013 年夏,傅正浩等人在仙桃通海口查访到《傅氏族谱。楚北相国第》1937年版,其中一篇文章“与汉川订宗盟记”对《楚北傅氏宗谱》的形成作了很好的注释(详见附刊四)。“光绪谱”的前身是“雍正谱”。“雍正谱”建立在六世祖本监公1566 年脉谱基础之上,于“康熙庚午(1690 年) 由先正延庆、厚庵、邵庵三公订为草谱,至雍正乙已(1725 年)延庆公子翌偕楫、栋两昆弟及族贤等襄篡,经邵庵公子禹封总辑付梓以成”。可见“雍正谱”至少历时三十五年之久。如果从本滋公1566年脉谱算起,共耗时一百六十年之多,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订宗盟记”开头日:“光绪丙成(1886年)冬有客自东北来”。一语道破“光绪谱”的起始时间,从1886 年起,泽铣公等人就在“天(门)、沔(阳)、汉(汉川和汉阳府)”一带查访,以期“敬宗收族”,编成《楚北傅氏宗谱》。无奈“天不佑衷”。仙桃通海口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首修族谱,取名“楚北相国第”。由此可见,“光绪谱”也至少历时十四年,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1988 年,因时势所
迫,修谱之难也是众所周知。
总之,《楚北傅氏宗谱》这份文化财富来之不易,后人理当珍惜如命。
《楚北傅氏宗谱》总编: 傅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