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必清祖公第七代裔孙潘建华、潘建雄一行的宁武县寻根之旅
二0一二年四月十六日,潘必清祖公第七代裔孙潘建华、潘建雄、潘廷玉乘坐表弟张其智小客车从薛家湾出发,前往宁武县,踏上了编写《潘氏家谱》(口外部分)的寻根之旅。
我们是带着潘润公所誊以必清公为开基祖的神帜,怀着虔诚的心,背负口外潘氏后裔的希望和重托,跨黄河三峡一一万家寨水电枢纽工程,经山西省偏关县、神池县、三岔镇、阳方口,于当日下午抵达宁武县城。归心似箭的我们寻找县政府大院的有关部门打听,车子在宁武雄关前侧停车后。一位手捧材料的老者给我们热情介绍起来,并给我们写了南屯、戈家窑、潘家湾等五、六个可找到潘家根源的地方,郭鸿宾老先生一抬头,喊住一位骑自行车驮着粮油的人:“老弟,内蒙来家人啦!”真可谓先祖的英灵在冥冥之中指引,(我们在焦虑之中和口里家人接上了头)。来者是在附近经营“绿色粮行”族人潘贵明。天下潘姓不分户,贵明兄今年67岁,身板硬朗,他把我们领到粮行经过简单交谈后,把我们安排在粮行西侧的宾馆住了下来。当太阳刚挂山,贵明兄叫来了其弟潘明仁(戈家窑的村主任)一起到了对面饭馆就餐,当做是给口外宗亲的接风吧,酒菜齐备,交谈亲切而融洽,两位弟见让我们安心住下,听候他们联系我们所要见的人和所要去的地方。晚上我们四人在喜悦中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在宾馆早餐后,我们打点简单行装准备去近百公里的潘家湾等地,此时贵明兄来到了房间说上午要来一部分宗亲,交谈之中,陆续来到房间的有潘俊英(64岁,宁武县县委退休)、潘俊堂(戈家窑村支书)、潘堂堂(乡干部)、潘新庆(宁武二中教师)、潘润栓(南屯村)、潘雪峰(宁武煤检公司)、潘建平等人,了解到在宁武城住的有原宁武县长潘有亮,档案局长潘成明,种子公司的潘高俊及工商局,国土局的宗亲。两个标间座无虚席。潘俊英让其子潘宏恩去照像馆复制明、清两代的家谱挂图(当地也称为神帜)。期间他们给我们介绍了古宁化府的历史及明洪武年间太祖潘兴从军有功,从安徽合肥钟祥三里来宁武守关和以后潘家的繁衍变迁情况,确定了我们口传的口外潘姓家谱中所说的,我们是安徽鄱阳湖畔潘家的说法。
中午由戈家窑村支书潘俊堂、村主任潘明仁热情地招待了我们。饭后,口里口外宗亲驱车到了宁武县旧城西北侧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万佛寺,这是一座砖结构的无梁殿。内正中有传统的大佛外,四壁全是密密麻麻的神态各异的小佛,这大概就是万佛殿的由来吧!拜毕佛祖后,潘俊英等领我们到了寺院右侧一个由红砖围起土的红色围子里,竟堆放着从南屯村北潘家祖坟抢救回来的墓地贵重石雕作品:有两尊头戴官帽、腰缠锦带的官员石像,两尊大石马,两尊石兽,两尊石青羊和八条基石条等栩栩如生的石雕文物,这是二00六年初,县文物馆从潘家墓地抢救回县城的,其品位之高,绝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拥有的。我们仔细瞻仰、驻足留连,深感我们明代先祖的功高盖世,我们敬祖之情油然而生,做为后代子孙,自愧不如!但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先而深感骄傲,同时将激励潘氏后人以祖先为榜样,为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和做出贡献!离开万佛寺前,大家在重修万佛寺碑记前合影留念。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块碑记由一九九四年十月宁武县委书记刘巩、县长郑振业撰文,由同行的宗亲潘俊英书写的,真的是潘门后继有人,文人墨客竟在眼前。随后潘俊英带领我们去了位于宁武关内左侧向南巷子里的三层小楼住所,进门首先见到的是潘俊英95岁的父亲潘巨宽老先生,鹤发红颜,体态硬朗,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楚。老先生说:“我爷爷辈上和口外人有来往,四五十年前还有书信”。潘家真是有德和高寿啊!潘俊英请出明代和清代的两幅神帜,由潘堂堂主持,净手上香后,我们共同三叩首跪拜,我们口外四人抄录、照像,和祖先进行穿越时空的对接。最使我们口外四人兴奋不已的是:清代神帜开基祖是潘增月,这和我们口外数代口传家谱中传说的:“我们是山西宁武潘增月的后代”。这说明我们的寻根之旅血脉关系对接成功!潘增月往下排列共有五代,第二代是贵金、贵银、贵财、贵宝。可喜的是第三代“清字辈”中春清、定清、玉清、正清,第五位和第六位神帜排位没有名字,空缺后第七位是光清,这必定是相传中的大半、二半当年到口外的弟兄两人,而口外神帜的开基祖潘必清正好添此空位。大功告成的我们可以告慰必清公了,他的在天之灵至此已正本清源,死而无憾啦!当宁武山城灯火辉煌之时,我们共同步入了由比我们小一辈的潘雪峰、潘建平宴请在宁武县最高档的酒店,分坐两大园桌,两地宗亲进入碰杯声和交谈声中了。这样大范围同族相聚的喜庆场面,加上血浓于水的情感是逢年过节各小家团圆也不可比拟的。
第三日(四月十八日)上午,我们乘坐两辆小客车再加一辆面包车一同驶向古宁化府南郊的南屯村(古称潘家圪塔),当车子进入村东头不能行进时停靠下来,刚过汾河截流引渠东岸,有几位当地宗亲围拢过来,使我们惊讶的是一位92岁的老者,竟从汾河引渠中提起约40斤重的一铁桶清凌凌的河水,这就是潘俊英的二大潘元宽老先生。简单交谈后,我们一行急匆匆来到北侧靠东山的古潘家坟地,这是一块座东向西约十亩大的缓坡地,进入眼帘的是一块露出地面高一米有余、宽约一米的的石碑,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后土碑。碑后是一座文官官帽形状的山,碑前十几米处有两个土堆,土堆旁是长近两米的深坑,这是近年来盗墓者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后土碑形成一个“品”字形。2006年宁武县文物单位抢投回县城万佛寺的石人、石马等石雕作品就是从这里运回的。潘氏子孙共同把我们事先准备好的供品、烧纸摆放,响完炮竹后进行祭拜先祖,共同把明朝时不能再保存的残破的神帜铺开逐字照像后,连同烧纸付诸一炬,红色的火焰升向天空。后土碑俨然地注视着已被盗去的和搬走的石雕作品而守候着这块空旷的风水宝地!对面远处是雄伟的管涔山脉,右前方有一个开阔的山川口,北侧是马家峁(也叫大南坪),隐约看见山头缓坡处有两根大石柱,据说也叫潘家坟,川沟口两边的山形就是风水中的青龙、白虎吧!那么坟前的汾水河就是玉带缠腰啦。我们驻足凝神,名门望族的后代开始了重修潘家祖坟的思考!
接着我们转程到的南屯村中西南潘家家庙,这是一幢(坐东朝西的)四合院落,从西偏北的大门进去一望:整个建筑古朴大气,正面是主殿,六层台阶上有两根红色的松木廊柱,主殿两侧各有一个低一点的偏殿是河神庙和牛王庙,主殿厚重的屋脊向两边伸展出石雕动物造型,脊中圆柱形的宝鼎由左右两边前脚腾空的瑞兽守望。由于不是节日,殿门没开,我们从雕花的窗户中粗略观看了家庙,由于改朝换代三次吧,潘家祠堂也成为南屯村共有的拜神和唱戏的场所了。我们看到里边两块重修祖庙的功德碑,上边有不少潘姓人的名字,殿门正面南北各有六七间厢房,解放后曾做过小学课堂和米面加工厂,宽敞大院的对面是高耸宏伟的戏台。最具灵气的还是殿前两棵高出庙宇三倍之多的鸳鸯古松,树冠交汇在一起,树冠下无风而有响声,我们三人合抱左面的古松,竟只重叠一只手,直径近两米粗,这里的宗亲给我们讲起了关于古松传说:我们的先祖去外地做官,让下人把一个包着红布的物品逐村传递回南屯老家,一路上不准误时、不准拆看,还要浇水保持不干,当打开一看是三棵树苗,两松一杨,于是把两松栽在家庙门前,杨树靠前左侧栽培。后来杨树长大后年久干空心坏,不得已砍伐(也有说坏心杨不利)。而近500年的两棵松树挺拔茂盛,当天晴月明之时,在汾河南北川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那棵三抱合围的松树离地一尺多处长有一个栋桩,坐上去背靠树就是一个天然的椅子。这里也有一个传说:破四日时,心怀不术之人要砍倒这棵树,无耐当天没有完工,第二天跑来一看松树竟流出了血,顿觉此松显灵有生命,才不敢砍伐做罢(科学上解释这是流出来的松香吧),以后就长成了现在的树瘤墩。
中午了,我们怀着惜别的心情离开南屯村,在石家庄镇镇长(吴栓龙)安排的饭店就餐。这是潘俊英宗亲的威望所致。饭后,我们继续驱车向汾河西边支流的潘家另一个聚居地戈家窑驶去,车子在约5米多宽的水泥路上行进,同行宗亲告诉我们,这条坚实的道路是七十年代最好的一条乡村路,它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来戈家窑看望他的战友和下属回归故里的潘毅先生,发现路难行而拨款壹佰万元修建的。从汾河西岸的宁白路支出,一直修到戈家窑村的家家户户。十几公里的路程不觉间到了村中央的水井房侧停车后,共同爬上北山向西,来到管涔山东麓的潘氏另一个重要墓地,在虎踞龙盘的黄土梁上耸立着一筒两米多高的墓碑,墓碑向东倾斜的正面由两根杆橡顶着,显示出它的古老和尊严,这是卒于清咸丰五年(1851年)的显考潘山光及周、吕二氏合葬坟墓。这块“绵远继志”碑正面清晰刻着由潘龙泰四弟兄率潘化鹏等七位子孙的名字,正面碑上楹联所书:“地灵聚气爵爵佳地光前烈,山秀葳风融融金井裕后贤。”在碑后面是由当时的新屯堡府学痒生周永拜撰书的记述山光公功德的墓表,字约240字之多。先祖长眠于此,恩泽永留于后。潘氏后人又一次上供祭品,焚香、烧纸、祭拜先人来“铭记家训志,回归民族魂”。回村后,我们到一位宗亲家房后,观慕原来位于山光公墓上方的两简墓碑,一块刻有“潘增文、潘增
武率孙亮、光、明叩首,卒于乾隆乙酉年十一月十四日时立,先妣潘仁壁享年六十六岁一位之墓”。由此可推断出潘增月公是潘增文、潘增武的堂兄,也就是我们清代神帜中共同的开基祖。另一简碑上部刻的是“日月碑记”,由于字迹不清,拍照后信息看出是“潘公增文四位之墓”,下面立碑者孝男率孙及重孙有十九位之多,这尊碑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我们完成了寻根之旅的主要工作后来到共产党功臣潘毅公的分支族人家中,儋仰了潘三光及后人的神帜,潘毅公等“八大金刚”的遗像挂在摆放着供品的墙上,显现出我潘氏家族后人的品德和弘扬家族文化的正气!
戈家窑一一这个全部潘姓的曾有600多人的大村再见了,心情放松的我们一同来到汾水源头的“汾源”旅游地,这一行程是口里宗亲的精心安排,正好体现了这次寻根之旅的心境和意义。正值清明节后第一场春雨飘洒下来,我们站在汾水源头合影留念,不觉思绪万千:人,不过是沧海一栗,天地间一蜉蝣,终究是尘中之尘,正所谓:鸟飞返故乡,落叶终归根。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我们返回宁武城的路边饭馆,开始了在宗亲潘俊英安排的茶饭场面中,自然进入话家长里短的血浓于水的交谈之中了。
四月十九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告别了潘俊英等宗亲,带着满怀收获的喜悦,向东方,上五台,提境界,在佛教胜地住了一夜,又回到潘必清祖公当年去的宁远,今日的内蒙凉城县和潘月贵宗亲汇合,规划并开始完成《潘氏家谱》(口外部分)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