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杨氏家谱 >> 浏览文章

中国社科院杨升南:答杨学信宗亲周武王封杨姓说

时间:2019/4/13 10:34:2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在2017年4月8日,浙江省杨氏宗亲联谊会在浙江龙港隆重举行《浙江杨氏通谱》首发式时,杨学信宗亲在会上对我说:升南教授,你对杨氏文化的研究,我十分佩服,但你对我们杨姓始祖是杨肸的考证,却是我不能赞同的。有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周武王所封七姓中,就有杨姓,还有霍、韩等姓。现代一些中国史著作,也采用这个材料,由此证明我们杨姓在西周初年就封侯受姓了。

学信宗亲是坚持杨柕为始祖说的,他认为找到了确凿材料证明杨柕是确有其人的。先秦文献中有周武王封七姓的记载,我这个研究先秦历史几十年的人,还没有见到过,所以我希望他提供是哪种先秦时期的书里有这个记载,以及哪些现代学者写的书中采用了这个材料。学信宗亲说,他返回江西后就给我传过来。我回到北京后,等到4月20日未见来信,于是给他发去一短信:

学信兄,你在龙港讲,周武王封七姓,其中有杨姓,当代学者书中也有这方面的意见,请你将出处告诉我,期盼回复。  杨升南

当天在手机上看到了回复,全文如下:

《史记·晋世家》记载。

还有《吕氏春秋·重言》和《说苑·君道》均有桐叶封弟和桐叶封侯所(记)载。

《晏子春秋》中说:羊舌肸无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关于当代学者的书中采用的情况,学信没有提供。

学信提供的五种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都没有周武王封七姓的内容。《史记·晋世家》(按《史记》是西汉人司马迁所作,不是先秦时期文献)、《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两种文献里,记载的只有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也就是周成王封唐叔虞为晋侯,不是周武王封七姓 。周成王封唐叔虞时,周武王早已死去,同他没有任何关系?

《晏子春秋》中说羊舌肸无子,我推测学信想以此证明杨肸不可能是杨氏始祖,因为他没有儿子,绝房了的。此事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三年,叔向对齐国晏婴说“肸又无子”。而《左传》昭公五年、二十八年都记载杨石是叔向的儿子。如何理解这句话,学者们认为,叔向说的应是他没有自己满意的儿子。看来叔向对其子杨石是不满意的。杨石也确难令人满意,他交友不慎而被灭了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那一条材料,更是与周武王封七姓没有关系。这条材料说的是晋国从晋武公、晋献公以来灭掉了不少的国家,所以晋国才从一个小国变成了大国。在这些被晋国灭掉的国家中,有八个是与晋同姓的姬姓国家。

现将这段文字完整地抄录在下面: 

晋侯(晋平公)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为杞国修补城墙),弗尽归也(没有作完就散伙了)。晋悼夫人(晋平公的母亲)愠(生气)曰:“齐也取货,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晋平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晋武公、晋献公以来),兼国多矣。”


在这一条材料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是八个国家,而不是八个姓,紧接着后面的一句话“皆姬姓也”,就指明这八个国家都是姬姓。杨学信没有读全(将八个说成七个),更没有读懂这段文字(是被晋国灭掉的国家而不是周武王封的姓),就从自己主观臆想出发,于是产生了两个关键性错误:一是将八个国家,说成是八个姓。其实这八个国家都姓姬,是姬姓,后面一句“皆姬姓也”就说的十分清楚,皆者,都也,都是也。它们都是姬姓;二是将被晋国灭掉的国家,说成是周武王封的八个姓。 “晋是以大”是接着上文来的,是说晋国灭了很多的国家(其中有八个还是与晋同为姬姓的兄弟国家),才从一个小国变成了大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时,封给他的只是一个小国的地盘,公元前679年晋武公杀死晋国国君、他的侄孙子小子侯,从而夺得晋国政权。晋武公非法夺得政权,破坏了宗法制度,周王是不承认的。当时的周王是僖王,此人贪财,晋武公就把从晋国国君那里夺来的财宝送给周僖王向他行贿,周僖王于是承认他为晋国合法的国君,准其“以一军为晋侯”,即是准许他拥有一个军规模的诸侯国。按照周代的制度,兵力的规模,是国家大小的标志。周天子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诸侯国中大国三个军,中等国家两个军,小国一个军。晋国在武公时只有一个军的兵力,是一个小国。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大国,是它不断灭掉周围的小国才扩大了领土的成为大国的,这就是“晋是以大”的事实。“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是说若不侵略小国,你增加的土地从哪里去取的。“武、献以下兼国多矣”,晋武公、献公以来被晋国兼并掉的国家多的是。 

杨学信宗亲找到的周武王封七姓的根据,就是女叔侯回答晋平公的这句话。但是,他却把被晋国灭掉的国家,说成是周武王封的姓,并用它来证明杨姓在西周初就有了的,从而证明杨柕是确实存在的人物,是杨姓始祖。当然是错的,是不能证明的。

论证弘农杨氏始祖的文献根据,最可靠的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欧阳修在《宰相世系表》里首先肯定“杨氏出自姬姓”,学信所谓“周武王封七姓,杨姓是其一”的说法,就否定了弘农杨氏出自姬姓的历史事实。对于杨氏的始祖,在欧阳修的时候,也没有一个肯定说法,到底是谁,他列举了三个说法:一,周宣王子尚父;二,晋武公子伯侨;三,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者,到叔向为晋太傅,食采杨氏县为杨氏。欧阳修的书里,根本没有杨柕的一点影子。我国自古重视家族文化,特别是家族的谱系。因为要根据家族的出身来选官。在魏晋时期甚至形成“九品中正”制度,将家族按地位、财产划分为九个等级,只有高等级出身的人,才有资格作官,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就是作官的家族。唐、宋时期虽不行“九品中正”制,但同样十分讲究出身门第,欧阳修的《宰相世系表》就是一个证明。按照杨柕始祖说的宗亲所说,杨柕是周康王封为杨侯的人物,有很高的地位,在唐宋这样一个讲究出身、追寻光荣祖先的氛围下,都没有杨柕这个人物的影子,可见到了宋代杨柕这个人物和以杨柕为始祖的杨氏家谱,还没有被编造出现。

尚父的杨国,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女叔侯的话知道,是被晋国灭掉的了。伯侨和杨肸,欧阳修虽然将他们作为不同的两个说法,却明确说杨肸是伯侨的后代。只是伯侨的氏是羊舌氏,杨肸食采杨氏县,氏变为杨氏不再以羊舌为氏号。所以伯侨跟杨这个氏名号没有关系,要讲姓氏名号伯侨是羊舌,伯侨的后代:儿子文、孙子突、曾孙职都是以“羊舌”为氏族名号。叔向本名羊舌肸,因食采杨氏县,遂以杨为氏,于是更名为杨肸。根据欧阳修的《宰相世系表》逃于华山仙谷的是叔向的子孙,杨章是他们的后代,一直到东汉时期的杨震,谱系清楚,都是这支人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说弘农杨氏的始祖是杨肸。伯侨同这支人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考查的是姓氏而不是血缘。

最后顺便说一下地名问题。我国古代的地名,从得名后,基本上是长久保持不变的。我们杨氏所出的杨这个地名,在商代就有了。在甲骨文中有个杨伯,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商代杨国所在的地方,据甲骨文专家考证,在今天山西省的洪洞县境内,也就是西周、春秋时期杨氏县的地方。周宣王封尚父为杨侯,也是这个地方,杨肸食采的杨氏县同样是这个地方。地名不变,只是主人不停地变换,即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者也。获得氏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他所占有的地方名字,此即“以邑为氏”。拥有一块地方,就拥有财富和权力,是显示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所以他就以此地名作为自己新的氏族名号。所以氏族名号是不断在变动的,父子不同氏族名号,在先秦时期是常见的现象。

2017.5.21.。刊于《四知》总第13期(2017年12月)

杨升南先生简介

杨升南,男,汉族,1938年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佛楼乡三官寨村。1953——1956年在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岳家寺)读初中,1956——1959年在四川省巴中中学读高中,1959——1964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组(现名“先秦史研究室”)工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升南.jpg

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升为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先秦史研究室学术秘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以及该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并兼任安阳师范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先秦史及甲骨文、古文字的研究。多年从事郭沫若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图版编辑工作,担任《甲骨文合集》第3册释文并同王宇信两人担任由胡厚宣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总审校(此书获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成果一等奖)。1996年起主持国家和社科院重点课题《甲骨学一百年》(此书获国家2002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著作成果一等奖、郭沫若史学奖)。参加国家重大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担任“文献组”课题组长。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附录材料一:《浙江杨氏通谱》颁谱大会情况

2017年4月8日,中华杨氏联谊总会浙江分会《浙江杨氏通谱》出版发行庆典活动在温州隆重举行。杨胜万将军、总会顾问杨升南、杨汝生、杨谋岳、杨开裕、杨伟国、杨学信、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志刚、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万海、副会长杨坚、总会文化监事长、文化总监、家谱宗祠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龙、副监事长杨敏、杨光正、杨濯玮、总会书画院负责人杨群、总会创会副会长兼创业平台负责人杨秋萍、总会常务理事、家谱印刷平台负责人兼上海分会筹备组负责人杨海奇、广东宗亲会副监事长杨秀园等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位杨氏宗亲总会一同参加了盛典。

会上,杨胜万将军回顾了几年来全国杨氏宗亲的代表人物对宗族事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浙江宗亲在立平会长、谋岳秘书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支持总会工作,对他们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杨氏宗亲事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志刚代表总会并做为原籍是浙江的宗亲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杨氏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总会监事长、文化总监、家谱宗祠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龙对家谱编修的重要性做了深刻阐述。并对宗亲组织发展建设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说,我们要坚持不分支系、不分族群、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天下杨氏一家亲”的原则,坚持“要团结,不要分裂,更不要山头;要和谐,不要抹黑;要进步,不要倒退;要补台,不要拆台;要阳谋,不要阴谋”的理念,团结团结再团结,奉献奉献再奉献,为杨氏家族的繁荣振兴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在有着“杨贵妃”美誉的著名古法魔术师杨乐、太极传人杨章胜、拳师杨振志精彩表演后,盛典完美落幕。

在浙期间,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万海及其他总会成员就总会建设和“九个一工程”落地情况与各地宗亲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宗亲们高度评价了总会几年来来之不易的工作,并表示愿意与总会一起做大做强杨氏家族工作。

附录材料二:各地杨氏宗亲代表对《浙江杨氏通谱》给与高度评价

《浙江杨氏通谱》是一部难得的好谱,她历时近五载,是谋岳、慕良他们广泛深入发动,多方收集资料,谨慎仔细开展家谱排版和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精雕细琢、字斟句酌、辛劳而成、实属不易。此通谱准确的,高雅的内涵,深厚的文化、精神的传承、齐全的谱牒,是难得的精品。《浙江杨氏通谱》的出版,不仅是对浙江杨氏文化的一个贡献,也是对全国杨氏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浙江的宗亲们,我感谢你们!

打开《浙江杨氏通谱》,让我十分振奋、激动不已,在全国的大型通谱中,是《浙江杨氏通谱》率先把杨家精神和杨家价值列入家谱,最为重要的是建章,认定杨肸为中华杨姓多姓始祖。他们经过科学论证,认真研究,反复核对、排除干扰、去伪存真,最后才确定下来。他们对杨姓爱姓始祖的认定,对我们杨氏文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它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它必将载入历史史册而功炳千秋,浙江的宗亲们,我感谢你们!

上一篇:山东古单东二十五里李田楼杨氏族人寻根问祖记

下一篇:江津杨氏南门燕窝穴支杨氏家乘

杨氏字辈
杨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