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殷氏家谱 >> 浏览文章

主编《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的创新思考和实践体会

时间:2019/12/16 12:25:1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殷蔚然。

我国的家谱文化有悠久历史,积累不少宝贵资料,对研究历史、社会、家庭、民俗,颇有益处。《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战争等原因,家谱破坏损失很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家谱付之一炬,十分可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修谱热”和海外华人“寻根热”,许多家族续修、补修或重修家谱,对发展家谱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北京殷氏家族重修家谱,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伯父殷宏章在世时,就曾提出编写家谱,书名为《殷氏家记》。二姑母殷珮章20世纪80年代,还编写出《世系表》。1992年冬,伯父殷宏章在上海逝世,其子女和侄辈多人,包括我,前往奔丧。丧事过后,大家开会商讨编写家谱事宜。会上,堂弟殷蔚璠告知,在北京他家保存的殷氏老谱,“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被其弟殷蔚玙烧毁。基于这种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应重修新谱,并推举我为主编,待我离休后进行。

对此,我有两个关键性决策性的重要思考:一是,老谱被烧,无法续修,重修新谱,使创新成为必然,要在白纸上写出最新最好的新型家谱;二是,当时距我离休时间,尚有一年零三个月,不能把修谱的开始时间放在离休之后,那样,时间有了,条件差了,要把“起跑”时间前移,变成“终点”时间,充分利用在职期间仅有的一年两次开会出差机会,可以顺路进行家谱调查,还可以直接通过有关市县地方志办公室,获取有关家谱资料。按照这两个决策思路,采取两个果断措施;一是,工作时间修志,业余时间修谱,双轨并行,齐头并进,两不误;二是,周密计划,恰当安排,倒计时,抢时间,起早贪黑,不看电视,只争朝夕。由于决策正确,方法科学,预想安排,完满实现。当我领取离休证时,《殷氏家记》排版胶片已经送到家谱印刷厂了。

《殷氏家记》1994年出版,15万字,记载北京殷氏家族1840-1976年共136年中出生5代70人的传记;《殷氏家记增补本》2010年出版,28万字,记载北京殷氏家族1840-2010年共170年7代81人的传记。

《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的创新,受到方志界、谱牒界、图书界和媒体界的高度重视、很高评价。江西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光沛1994年看到《殷氏家记》,来信说:该书“为著作家史提出了新的编纂方案,是一部难得的家史教材,更不愧是一部很好的范文。”黑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赵世良在《图书馆建设》1995年第3期《喜读新谱<殷氏家记>》一文说:《殷氏家记》“体例新颖,内容充实,图文并茂,装帧精良,堪称佳品。” 《殷氏家记》2005 年获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编委会授予的“金奖”。

《殷氏家记》和《增补本》被一些单位收藏。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现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国家地方志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档案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予以收藏,先辈生活过和工作过的贵州省及贵阳市,北京市及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柳州市,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山东省兖州市、高青县等地的地方志办公室,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现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予以收藏,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也予以收藏。

《殷氏家记》被辑入《中国家谱总目》。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一项国际文化工程,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确定立项;编纂《中国家谱总目》也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经审定批准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6月国家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负责完成这个项目。《总目》收录范围是2000年底以前刊印的家谱。这部《总目》原计划3年完成,实际历时8年,2009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1200万字,共10 册,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608个姓氏。据2006年姓氏调查统计,殷姓是中国人口第111位姓氏,殷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170万。《总目》从海内外收集到殷氏家谱共70 部,其中清朝30 部,民国27部,新中国12部,年代不详1部;覆盖地域11个省市。北京市只有1部,就是《殷氏家记》,排号0001,显得稀有和珍贵。

20多年来,我对修志和修谱所作的创新思考和实践体会,多次成文。最早的一篇,题为《繁荣家谱文化》,写于1995年1月,刊登在《沈阳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收录在2003年出版的《殷蔚然笔耕录》“家谱编修”部分,其中有关家谱创新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同1994年出版我对城市志编纂和学术思考的成果《城市志研究》的主要思想观点一起,被辑入2006年出版的《新方志理论著述提要》,这部《提要》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辑,集新中国首轮全国性修志理论著述之大成的文萃。2016年3月4日我在沈阳牒谱文化论坛上的讲座《创新是发展家谱文化之魂》,受到与会沈阳和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人员的欢迎,关于论坛的报道中说,讲座“思想文化内涵深邃,引起听众震撼和共鸣。” 论坛邀请的嘉宾、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关嘉禄老先生称赞这次讲座“非常精彩” 。

一、全面创新

当今修谱,核心问题是创新,在重修家谱中,从四个主要方面创新。

1.对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创新。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家谱,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封建糟粕。当今修谱,应继承优良传统,也应摒弃封建糟粕,更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在主编《殷氏家记》和《增补本》时,摒弃了过去家谱中的忠君、贞妇等内容,着重记述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个人的经历和成长,家庭的演变和发展,个人、家庭以至家族对社会的贡献。

《殷氏家记增补本》出版后受到媒体重视,《沈阳晚报》记者来家采访,2011年6月15日C15-C16版“家族故事” 专栏,刊登近两版的长篇报道《书香世家代代人才出》,发表照片6幅。记者说,该文发表后编辑部的电话被打爆了。

一位谱牒文化研究人员采访我时提出,当今出版家谱成千上万,为什么一本殷氏家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我认为,思想文化内涵是一部家谱的精髓,殷氏家谱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恰恰是这部家谱所蕴含和表达的思想与当今社会思潮高度契合,因而发生思想共鸣和同频共振。在改革开放时代,社会大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物质表现是商品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当今,家庭的注意力,家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对人的培养教育上。而殷氏家谱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书香世家代代人才出” 。这个标题是经过反复思考,精心提炼的。如果用“书香世家出人才” 或“人才辈出”太平淡,也缺少文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要炯炯有神,还要吸引读者的眼球,从清朝诗人赵翼“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诗句中受到启发,推出“代代人才出”。

殷氏家族按“士言有章,蔚为国光,家修廷献,永保繁昌”16字排序。《殷氏家记》展示了一个半世纪多,四代四位代表人物所走过的四种成长发展道路。

“言”字辈代表人物,我的曾祖父殷谦,走的是科举赶考之路。他家在贵阳,清同治初年,家中被盗,财物皆空,生计困难,却坚定不移,决心步行五千里从贵阳赴京赶考,中途数次停留,设馆教学,筹集旅费,历时3年,才到北京。到京后,寄宿贵州会馆,节衣缩食,刻苦学习,背水一战,于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戊辰科进士。试后待榜,心情忐忑,长途跋涉,北上应试,成败在此一举。张榜之日,差役登门送喜报,看到他衣鞋破旧,产生怀疑,经了解邻居确认后,才报喜讨赏。他手中无银,借钱给赏。看来,当年3年考1次,全国录取270名进士,比现在高考、考研,出国都难得多多。此后,他担任刑部主事,多任知县,官至知州。

“有”字辈代表人物,我的祖父殷有济,自己走的是科举之路,为子女开创的是新学之路。他是清末举人,先后担任山东滋阳(今兖州)、高苑(今高青)县知县、河北文安县候任知事,在清末民初,科举废除时,率先让子女走新学之路,把五个儿子三个女儿陆续送入新学学习,后来,其中出了一位院士,一位副研究员,一位高级工程师。

“章”字辈代表人物,我的伯父殷宏章,走的是现代学校留学之路,他毕业于南开大学,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当时每个学科只取第一名,他考取的专业是应用植物生理学(与他同时考取其他专业第一名的,还有钱学森、王竹溪、赵九章、萧之的、汤湘雨等),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他怀着强烈爱国心,绕开日本侵占地区回到祖国,先后任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当选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时,年仅40岁,是院士中最年轻的。1948年他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李约瑟教授的邀请,担任设在印度的南亚科学馆科学官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驻印度首任大使袁仲贤劝他留任,他坚持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他是中国科学院的首批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先后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他还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之友。

“蔚”字辈代表人物,我走的是自学成才之路。原来学历只有初中二年,15岁参加革命,坚持自学40年,1983年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门课程,只用一年半就全部考完,全部优秀,1985年51岁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1991年57岁获“全国自学成才”荣誉称号。在职时,曾担任沈阳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阳市志》主编、《沈阳市志通讯》主编,沈阳市地方志学会理事长,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常委,还担任全国城市志指导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听评员。离休后,受聘于《沈阳社会科学》编辑部任特约编审,受聘于《老同志之友》(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编辑部长达10年。事迹载入《中国自学人才荟萃》,《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中国人才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成功路上的离退休杰出人才风采录》等。《沈阳晚报》记者在采访时,曾感叹:殷氏家族在北京、上海及国外,有那么多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教授、研究员等,可偏偏是居于沈阳这支,一个自学成才者,完成了家谱创新之著。五姑母家表弟鲁荣安从加拿大发来电子邮件,赋诗称赞:“无愧舞文数十载, 吾辈文才第一人。”

2.对女性入谱的创新。在主编《殷氏家记》和《增补本》时,根本改变旧家谱只记男性不记女性,歧视女性的传统和惯例,坚持男女平等,女性(包括女婿)同男性一样立传,女性及其子女同男性及其子女一样列入世系表。列入殷家“世系表”的,是直系子女,即殷家女性出嫁后所生的子女,其第三代不列入。这里联系一位女婿的小传来说明,会得到具体、深刻的印象。我的五姑母殷琦章,她的丈夫、我的五姑父周宗浚的传记,列在殷琦章传记之后。他1927年毕业于天津陆军测绘学校,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李四光的学生。毕业后,受聘于资源委员会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33年随王竹泉、潘钟祥两位专家到陕北考察石油,调查结果写成《陕北油田地质》一文,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发现了永坪油田,这是我国依靠本国专家自行勘察石油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1935年考察了玉门油田。1944-1945年,应同行之邀,去新疆勘察石油,到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采集资料,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南疆大油田。1947-1948年领队骑骆驼,进入几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发现了柴达木大油田。20世纪30年代,他是国内少有的测绘专家之一,应邀和另两位专家一起,测绘《中国分省地图》和三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形挂图》,出版后作为当时大中学校的教学用图,填补了我国地图史的空白。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贺龙将军到兰州甘青新石油勘探处看望职工时,还听取他介绍自己保存的地图资料,解放军进军新疆时,他将一幅《中国地形挂图》和一些新疆地图资料送给贺龙将军,后来贺龙将军还从北京写信表示感谢。

3.对照片入谱的创新。过去的家谱,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大都没有照片,少数有画像。《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充分采用照片,形成“形象家谱”,做到图文并茂。《殷氏家记》卷首照片10 幅,传主照片65 幅,合影照片和其他照片168 幅,共243幅,《增补本》卷首照片增至87幅,传主照片增至75幅,合影及其他照片170幅,共332幅。

4.对家谱体例结构规范的创新。过去家谱的体例结构,有的项目繁多,甚至达二十几项,有的又过于简单,只记世系名字。在主编《殷氏家记》和《增补本》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思考,形成新思路,即;把修志修谱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地方志的体例中吸取精华,结合家谱的特点,规范新家谱的基本体例。地方志的基本体例,有6种:志、记、传、图、表、录,在编写新方志中一些人提出,还应增加“述”的体例,并放在首位,“述”即概述,包括总述、综述、专述、无题述等。我衍化出家谱的基本体例结构,大致5种,即:史(家史)、表(世系表)、传(传记)、录(附录)、照(照片)。

家史,是家谱的概述或简述,居全谱之首,具有统帅全书,鸟瞰全局,了解整个家族全貌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家史应扼要记述家族历史,包括祖籍,居住地变迁,家族各代名字排序,世系繁衍,名人事迹,宗祠碑记,祖坟茔地,土地房产等。

世系表,是以图表形式记载家族世袭相承的血缘系统。古谱的世系表都是竖排版向右翻页,新谱大都是横排版向左翻页。新谱世系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枝式,也可称树枝式,分为横分枝和竖分枝;另一种是表格式。分枝式,血缘关系一目了然,简明清晰;表格式,需标明第几代。不论哪种形式,辈分较多者,印成大表或长表,折叠一起,夹在书中,不整齐不方便,印成一般书页,整齐划一,便予保存,但应注意断页连接,祖父辈断页,方便阅读。《殷氏家记》和《增补本》的世系表,均采用横分枝式,祖父辈断页另起。

传记,是家谱主体,占篇幅最多。传记除记载传主的出生时间,学历,婚姻,工作经历,逝世时间,骨灰存放地点、处所、编号等自然情况外,应重点记述个人成长、发展、事迹和贡献,切忌写成履历表和鉴定书,社会公认名人和事迹突出、贡献大者,可附评介文章或资料。

附录,是一种补充形式,在各个层次灵活运用,可以在个人传记之后直接附文,内容较多也可单独设“传记附录” ,在全书之后也可附录综合性内容或设“总附录”。《殷氏家记》中,《家史简记》后有两篇附录:附一 “章”字辈四姐妹少年读书情况;附二 抗日战争前后家庭生活情况。在殷有济传略后有三篇附录:附一 山东滋阳、高苑知县政绩报告折;附二 殷有济1935年前北京碾儿胡同(今碾子胡同)7号租房故居平面示意图;附三 殷有济去世(1936)后,家人在北京黄化们大街54号(今38号)租房故居平面示意图。在殷宏章小传后有三篇附录:附一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殷宏章;附二 《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报道殷宏章逝世;附三 殷宏章先生生平介绍。殷蔚然小传后有两篇附录:附一 明确的目标  执着地追求;附二 他沿着自学道路攀登了四十年。全书后面有两篇总附录:总附录一 修谱感怀;总附录二 家谱访问调查记。《增补本》除个人传记后面的附录外,为了突出内容的重要性和总体性,在卷首设置总附录性质的“特载”专栏,载入对《殷氏家记》评论、编写体会、家谱调查,《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出版信息,《总目》载入的《殷氏家记》条目,以及对70部殷姓家谱的分析,中国家谱网载《殷氏家记》网页,殷姓的姓氏资料等四类十一篇资料。

照片,编修新谱应根据内容精选照片,包括:卷首照、传主头像、结婚照、工作照、纪念照、全家福等。

在各种照片中,全家福照片特别重要。在《殷氏家记》和《增补本》中,有的全家福照片安排在卷首,有的安排在传主的传记之后,现在看,在卷首把各辈代表人物的全家福照片集中安排,突出起来,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文化内涵。例如:殷氏家族,1895年“言”字辈代表人物殷谦在北京照的全家福,1925年“有”字辈代表人物殷有济在天津照的全家福,1934年“章”字辈代表人物殷宏章在北京照的全家福,1995年“蔚”字辈代表人物殷蔚然在沈阳照的全家福,在2015年沈阳市档案局征集全家福老照片中就显得特别突出,把120年4幅全家福老照片在一起,历史价值非常高,居全市参加此次活动的297户500余幅全家福老照片之首,并因此成为辽宁电视2016年春晚剧组遴选上辽视春晚团圆家庭的首选对象。

全家福照片和合影照片,均应注明拍照时间、地点、人名,这些资料,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除这五大件外,一般书籍所共有的前言、凡例、后记,也不可缺少。

前言,是主编对族人和读者所做的提示和说明,包括修谱缘起,编修思路,内容安排,主持人和主编等。

凡例,是制定规则,包括入谱规则,传主排序规则,体例结构规则,文字、数字、纪年等书写规则。

后记,是主编完成家谱编修后,对族人和读者所作的总结和交代,包括编写的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情况及解决结果,主要经验和体会等。写好这些内容,家谱成书就比较完整规范。

我在《编著手记·家谱编修》中,对上面这些体例和内容都选有实例:综合文章3例(编写体会、评论、采访报道各1例),序1例,前言2例,凡例2例,家史简记1例,世系表2例,传记5例(其中3例有传后附文,分别为1例、4例、2例),传记附录5例,总附录5例,卷首照片16例,卷内照片33例,修谱感怀1例,后记2例(其中编后记1例)。由于长辈四叔殷汉章写序,我就写前言,他写后记,我就写编后记,以示区别,更体现对长辈的尊重。

二、全力收集史料

殷氏家人和亲戚分布很广,东至上海,西至新疆库尔勒,南至深圳,北至哈尔滨,分布在全国近30个地区,还有些人移居外国,所以搜集资料工作复杂艰巨。在主编《殷氏家记》过程中,发出和收到有关家谱信件485封,加上成书后的往来信件163封,共648封。主编《增补本》时,除通过信件和电话收集资料,对居住较远和移居外国的,还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字资料和照片。广泛而充分地收集资料,为重修家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收集已过世先辈的历史资料,难度大、困难多,今人的回忆和口述资料,往往只能提供一些线索和情节,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字资料。为了掌握完整准确的历史资料,做到有根有据,必须在查阅资料和进行访问调查方面下功夫,这是编修家谱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细致有序,不断深入,反复多次,坚持不懈,才能做好。

1.查阅家谱。编写《殷氏家记》和《增补本》,先后查阅10多种家谱,可分为三类:一是查阅我家祖谱。虽然1992年开始讨论重修家谱时,就已得知北京殷姓本家保存的祖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被焚,但不知有无副本或复制本留存下来,因而,寻找祖谱的工作,直到《殷氏家记》出版后,仍然在进行。1994-1996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查阅了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出版的江苏宜兴、武进、吴江、江阴等5部殷氏家谱中的世系表和有关部分,均不是我们这家,更不是我们这支。还委托贵阳的殷姓本家亲戚,到贵州省图书馆、档案馆及贵阳市图书馆、档案馆查找,也未查到。后来听到消息,有人在贵阳市所辖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简称紫云县)看到过一本殷氏家谱,两次写信与紫云县史志办联系,他们经过查找和寻访老人,均未找到我家祖谱。其实,“找不到”,也是一种结果,查找祖谱的工作可以到此结束。二是查阅名谱。名人家谱历史悠久,资料丰富,编写规范,具有经典意义和范本作用,是修谱主编必读之谱。1993年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了记载孔子家族72代的1936年木刻版《安山绩公派下孔氏族谱》,收获很大。三是查阅新谱。现在处于新时代,编修家谱也需选择优秀新谱,作为学习和借鉴的样本。1993年主编《殷氏家记》时,阅看了1992年出版的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即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家谱,还阅看了1990年出版的《戈公振年谱》,体会到阅读优秀新谱对编修新时代的新型家谱,更具有实际借鉴作用。

2.查阅地方志。地方志,史称信使,是官方主持编写的纪实性著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对当地情况的记载具有权威性。主编家谱时,查阅相关的地方志,既可靠又便捷。我曾祖父殷谦,在清光绪年间,先后担任顺天府怀柔县(今北京市怀柔区)知县、直隶省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知县、直隶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知县、直隶省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县)知县,这些资料都是以正式出版的县志作为根据的。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的《文安县志译注》上册和下册,不仅记载了殷谦担任该县知县的时间,而且记载了对他任职的总体评价和具体政绩。《文安县志》中记载殷谦任知县的时间是光绪九年至光绪十一年(1883-1885年),对他任职期间的总体评价只有16个字,但评价很高:“不畏强御,扶持善良,赵张召杜,一人兼之。”县志注释中说:“赵张召杜:赵张,指西汉时的赵禹与张汤,二人曾共同编修律令,均以执法严峻著称;召杜,指西汉时的召信臣和东汉时的杜诗,二人先后任南阳太守,皆有惠政。这里指殷谦兼有赵张与召杜的政治风格。”《文安县志》还对殷谦创办义学和免除差徭的政绩作了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些资料珍贵难得,且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3.查阅历史档案。在地方志中只能查到曾祖父殷谦在地方任职的资料,查不到在朝廷部门任职的资料。为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于1996年5月8日到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宫中履历引见折人名索引》胶卷,查到了他担任刑部主事的资料。我的一位远房叔叔曾在辽宁省戏剧学校工作过,已去世多年,没有亲生子女,他的资料是通过学校人事部门查阅人事档案获得的。

4.访问知情者。1993年和1996年两次比较集中的家谱访问调查,先后前往北京、上海、哈尔滨、昆明、贵阳、贵州长顺、河北徐水、天津、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河南信阳、开封、山东兖州等地,访问殷氏家族各支熟悉情况并热心修谱的长者和知情者,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和亲历资料,十分可贵。

5.实地察看家史重要实地。主编《殷氏家记》之初,听说曾祖父殷谦是清同治年间的进士,为进行核实,我于1993年3月两次去北京国子监孔庙察看《晚清进士题名碑》,拓印和拍照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题名碑的碑文和名字,不仅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史料,而且纠正了族人所说殷谦于同治八年金榜题名的记忆差错。为弄清贵阳殷氏祠堂的状况,1993年5月去贵阳访问调查时,根据殷树香叔叔介绍的情况,到殷氏祠堂原址考察。得知殷家祠堂正式名称是“殷氏宗祠”,坐落在贵阳市中山东路124号(旧名二浪坡)。原建筑为三进四合院,第一进修马路时被拆,第三进在民国初年被姓马的师长修家宅时占用,现仅存的第二进,在上世纪50年代被房产局收去。宗祠北面正房三间,东厢和西厢为配房。原建筑为木结构,房柱为珍贵的紫楠木,房产局收去后拆走紫楠木柱,改为砖木结构。同月,在殷启林堂弟陪同下,驱车120公里,历时12小时,到贵州省长顺县找到殷家祥叔叔,在他引导下,到黄水沟及营盘乡小冲桥山上察看殷氏祖先墓碑,后来又去贵阳农家寨(旧名八里屯)山上殷氏墓地察看并拍照。在黄水沟山上看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立的墓碑,距察看时173年,由于在深山老林之中,不仅墓碑完整,而且碑文字迹清晰,红漆颜色鲜明,实在难得。

6.收集先辈的手迹和老照片。先辈亲自写的文章、书法手迹和老照片,都是十分珍贵的,应该认真收集,辑入家谱 ,以利传承。祖父殷有济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山东省滋阳县(今兖州市)知县和高苑县(今高青县)知县的政绩折(相当于现在的述职报告),是二姑母家表弟叶雄提供的;祖父在民国初年任河北省文安县任用知事时,为民国十一年重修的《文安县志》以行书体亲笔手书的《序》,是文安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吴焕章提供的。1895年摄于北京的殷谦全家福照片(“言”“有”“章”字辈3代10人)和1925年摄于天津的殷有济“全家福”照片(“有”“章”字辈2代11人),是四叔殷汉章提供的; 1934年摄于北京的“有”“章”“蔚”字辈3代34人大型“全家福”照片,是四爷殷有泰提供的;祖父1908年的官服照和1933年的免冠照,是五叔殷元章提供的;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到达上海,他的老同学我的伯父殷宏章迎接他的合影,殷宏章本人及子女都没有留存,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后,中国新闻网发布有关照片和幻灯片,三姑母家表弟鲁荣安在太原看到幻灯片,立即从网上下载传来。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的有关家族的历史资料,大大丰富了《殷氏家记》和《增补本》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这两部家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编写家谱过程中收集到的珍贵史料,有的保存刊载有关内容的地方志原件,有的保存复印件或复制件,有的保存拓印件,更多是拍摄照片,还写出两篇家谱访问调查记。所有这些,都辑入《殷氏家记》《增补本》和《编著手记》中,从而可以得到传承,方便交流。

三、坚持严谨求实

编修家谱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有虚假,因此,必须坚持严谨、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朴实无华。

1.认真记实。传记是家谱的主体,由本人、子女或他人执笔,着重于事实记述,不吹不捧不贬不挞,一般不加评论,少数成就突出、对社会贡献较大者,附录族外人的评论和介绍,这样就比较客观。一位传主本人写的传稿中提到曾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核实授予的时间和单位时,家人说:“大概其就行了,不用较真。”可是对主编来说,载入史册的资料,细节也要准确无误。后经本人说明确认才定稿。

2. 严格选材。有的传记稿由两位或几位子女分别执笔,通过对照、比较、综合,形成最佳文稿。有关介绍殷宏章院士学术成就的文章很多,主编《殷氏家记》时收集到5种,从中筛选比较完整准确的1种,主编《增补本》时,从《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的《纪念殷宏章逝世10周年专辑》18篇文章中筛选1篇,从而保证了文稿的质量。载入《殷氏家记》的243幅照片,是从初选的385幅中进一步筛选出的,载入《增补本》的323幅照片是从5000多幅照片中精选的,从而保证了照片的质量。

3.掌握规律.在主编《殷氏家记》时体会到,我国的家谱文化中有两个规律性的东西很重要。一是属相,一般情况,知道属相,就能查出生年。二是辈分排字。由于世代繁衍,同辈人往往年龄相差很大,只要弄清排什么字,就知道是哪个辈分,十分清楚明了。1993年我去贵阳进行家谱访问调查时,同一位本家亲戚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他祖父是“有”字辈,我祖父也是“有”字辈,我们俩是同辈,当年我59岁,他35岁,他称我大哥。

4. 重点查证。全国解放前出生的生日用农历,习惯用虚岁,解放后出生的生日用公历,记周岁。因此,在家谱编辑工作中,查证最多的是生日,公历和农历对照。一些重要史实更需重点查证。例如,祖父殷有济在清末任知县的山东省滋阳县和高苑县的名称均有变化,滋阳县1961年改称兖州,现称兖州市;高苑县1948年与青城县合并,改称高青县。又如,一位子女写其父母去世后合葬于北京延庆县沩水河畔,一般水名偏旁都有三点水,可是查阅《中国地名词典》,“沩(wéi)水”是湘江支流,在湖南中部,又查《今日北京·郊区卷》,才弄清延庆县的“妫(guì)水”是女字旁,从而纠正了原稿中的偏旁差错。

四、力求快速成书出书

一般家谱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参与编写,成书需几年,其至十几年。《殷氏家记》由我一人主编,成书仅一年半,《增补本》也是我一人主编,包括初步排版、六遍校对、印刷出书,不到两年。人手少却成书快,其奥秘在于严密的组织工作和科学的成书方法。开始进行组稿时,就寄出重修家谱的方案、凡例、撰写传记要求、照片规格及照片说明的书写要求,特别是提供传记样稿,使之有所遵循,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成书方法上,采取“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法,对传记材料,收到一份,编辑一份,电脑录入一份,校对一份,再寄回征求意见一份,这样,把大量编辑工作分散在平日进行,既方便安排时间,又赢得进度。在“化整为零”、分散编辑的基础上,再对文字稿集中进行总纂、编序、排版,对照片集中进行编排,传记和照片按照辈分排序,按出生排号,每人一个编号,对号入座。从而使编辑工作细致而有效、快速而有序。

快速成书,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抢救家谱资料。现今在世的熟悉家庭情况的长辈,有的已八九十岁高龄,极需抢救口述资料,稍有迟误,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我的三姑母在1993年2月至7月间先后四次写信,谈家庭历史,同年10月即瘫痪在床,不能动笔了,她所写的资料,更显珍贵。2010年春节前,《增补本》已完成总纂和初步排版时,住在北京的四祖母虚岁已经100岁,是殷氏家族迄今年龄最长者,也是唯一的百岁老人 ,感到应该突出她的形象,立即请她孙女殷旗拍摄她个人照片,置于卷首,单设一页。9个月后,2010年11月《增补本》付印时,她老人家去世,这幅抢拍的照片弥足珍贵。

五、肯下功夫

主编家谱,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文化工程,需要饱含真挚亲情,倾注心血。我一直坚信,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真心真情真有兴趣,舍得投入,舍得付出,舍得奉献。演员要演好戏,必须“入戏”,真正进入角色,深入其人其心其情。作者要写好书,必须“入书”,把要写的内容想全想细想深,要如痴入迷,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我坚信并践行一位老总编的精辟之言:“文章是逼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了写书,我70岁学电脑,75岁学上网。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再学习,在再学习的基础上再实践。学电脑用于写回忆录和增补家谱,录入、修改、编辑、排版,非常方便;学上网,用于相互联系,特别是与国外族人联系和传递照片,快捷方便。我为修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离休后,白天从事修谱的实际活动,夜深人静时,打腹稿,想修改,有时怕忘记,一次又一次地打开床头灯,把想到的写在纸条上,早晨起床后,把纸条送到书房,放到当天要处理的文件夹中。修改家谱增补稿件,不厌其烦,几乎没有一文一次即成,少则两三次,多则十几次。《增补本》前言修改12次,凡例10次,世系表11次,后记15次。进入增补本的81人,包括他们的配偶和子女,几百人的出生日期,都要逐人查阅《中华万年历》,进行公历与农历的核对。进行《增补本》的排版、校对、印刷,历时9个月,先后去两家印刷厂27次之多。

《殷氏家记》出版至今已22年,《增补本》出版6年,愿家谱花园中的这两朵小花,同百花一起绚丽开放,促进家谱文化的发展繁荣。

上一篇:殷怀远先生向中华家谱馆捐赠一部《湖南华湘殷氏族谱》

下一篇:殷作斌:关于契发祥地和殷氏因殷水得姓传说问题答读者问

殷氏字辈
殷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