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连旺为封丘县1998年三修家谱撰写的序言
封丘县一九九八年三修家谱序
本族一九六三、一九八五年两次续修家谱,均是在有悖势局、经济拮据、自我封闭的情况下进行,故规模微小,谱牒简单,且距今已隔十二余载,其间后人崛起,老者见背均未记入谱。今又与江西九江瑞昌码头镇一派系取得联系,二处有识者几经协商,统一派行,结果使我处前次所续派行变化较大,故我族众长者定夺三修家谱。
经众族人商议,推举出由玉高、连栋、全旺、全江、玉科及我等为局中裹事共成美举,我等虽有满腔热情,然却才疏学浅,力不从心,难胜此任,“况对编修谱牒更属首次,确有负于诸长者之重托,怎奈虽受之有愧、然则却之不恭。责无旁贷,我等只得不揣愚陋,冒昧担此重任。
溯源我封氏宗族,自始祖封钜受姓封土于封丘,迄今已历四千六百余载,据《中国姓氏辞典》和《封丘县志》记载以及姓氏专家谢钧祥考证:封丘乃古代封父国所在地。“相传炎帝(姜姓)裔孙钜为黄帝师、被封于此而称封钜。到了夏朝钜的后裔封父、被列为诸侯,建立封父国,历夏商两代”(谢钧祥文),据《封丘县志》载:封父祖先姜钜因参加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而受封,“食邑于封丘”,“夏朝时禹在塗台集会,封氏各族首领为诸侯,姜钜的后代封父被封为封父侯,封丘一代为封父侯国”。先祖封父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使封父侯国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后人修建“封父亭”以示纪念,而封丘大地沃野无垠,一马平川,养育了封氏宗族,使之人丁浩繁、枝盛叶茂、桂馥兰芳、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可谓人杰地灵。历经沧桑变迁,封姓族人散居九州各地,由于代远年湮,加之天灾人祸,如水、早、蝗、汤、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地,古代的“焚书坑儒”、“文字狱”、近代的外寇入侵、战祸连绵。建国后的“文化革命”十年浩劫,“四人帮”猖獗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被焚,石碑被砸,致使各地许多派系渊源记载、迁徙经过无从稽考,彼此割裂,手足不能顾,同宗难以相认,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为我族千载之憾事!
碑、史既无,祖德宗功无所记载,支系变迁无从稽查,远祖生殁娶葬更一无所知,使此次修谱面临极大困难,虽经多方努力,根据道听途说,寻踪觅迹,走滑县、访修武、下河北景县,一分希望村出十分努力,寻访各地同宗族人,一则希望能得到一些碑、谱等史料记载,从而能正本清源,使各地派系及我处后人溯源有依。二则使传说中的真伪得以甄别,别出谬误,澄清事实,去伪存真,确系同宗者疏通渠道,便于今后交往。
在寻访中,我们澄清了如下情况:
1、现存封丘县东仲宫村北地封家坟中嘉庆十一年所立祖墓碑文刻有“有一支移居滑县西南隅油坊庄,置产安宅、丁地入户”,属于讹传,经查证,该处“eng姓”实为“丰姓”。与我族无缘。(见寻访记中玉科所记《关于北老坟祖碑讹传考证》)
2、修武县王村居封姓六十余口,博爱县封庄封姓五、六百口,二处均代代相传祖居封丘。(详见寻访记中《博爱修武封氏宗族寻访记》)
3、河北景县封庄村封姓约千余口,该处人大多数说不出祖居何处,后访到一老者谈到,早年他曾见过一个从墓中出土石碑,碑文记载祖居河南。最近,又通过走访姓氏研究专家谢钧样先生和拜读其“出自封丘与洛阳的封姓?一文,得出该支系东汉时我族人封发(任侍中、凉州刺史)官居于此“始居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其五世孙叫封仁、封仁之孙封释,在晋朝任侍中、东夷校尉,有二子、悭、悛、封悛的后代,世居渤海郡。”由目前走访过的修武、博爱及河北景县等地的封姓族人口传及有关专家研究、史料印证等结果一致,我们同为封钜后裔,祖根之地源于封丘县。异地而居的同宗裔孙相沟通,必开壮大我封氏家族活动之先河,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作用,相信各处贤者及后辈,有朝一日定能同坐一堂、共修一谱。
今与九江瑞昌市码头镇一派系统一派行,因两处分离年代久远,其间辈份已无谱牒记载、无法考证,故商定以两地当时(指一九九五年五月)族长为平辈,后辈皆以此为准绳,代代相传。
封丘派系,居于城西北二十五里东仲宫村者人口九百多口,县城西关及南街封氏系“明末封氏自东仲宫迁此”(录于封丘县旧县志)现人口一百多口,二处属近祖分离,且同居一县,联系方便,今暂合修一谱。
此次修谱,本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前两次所修老谱,通过与当时执笔人部分参与人逐一核实,确凿无误者录,推测杜撰者弃,以免以讹传讹。本谱在编修中,因我等知识浅陋,水平有限,差错失误在所难免,万望各地同宗高士及后世贤者斧正。
一O九世封连旺谨序
一九九七年四月
上一篇: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封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