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家谱
日前,蒲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一部《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家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蓬溪支《蒲氏续谱》序
当代·蒲文常
青山依旧在,日月仍光华。世事多变幻,兴衰百万家。
甲戌(1994)仲秋,族人议续谱,因著序。族谱者,记载族人生息繁衍,奋斗沉浮之演变史也。乃民族文化之有机组成。蒲氏者,仰蒲坂之地而生息繁行奋斗沉浮者也。先秦之人,或以地为姓,是以姓蒲。水草【一说菖蒲】繁菁之意也。江山移替,蒲氏至山西辗转人川,地杰人灵,文章科甲,代有人才,至朱至元至明清,赫然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有史可考者,如谦益、拱辰、荐馨、念祖、章祖、心谦、心豫、心浩、文甲、德芳、预麟、奎光诸公者。或以政绩昭天下,或以文章授生徒,或以医德济世人,誉满一方天下。仅吾系之探花、进士、解元、举人,四十有八之多。乃族之精华,国之英才也。裔孙承祖业之荫,枝繁叶茂,后人继先人之志,勤耕苦读,安居乐业,不乏事业有成者。然比之先辈,辄自汗颜也。今番续谱,亦可聊慰先人之灵矣。
蒲氏宗谱尚难考也。蒲氏源远流长,继世累代,支派繁多,还有杜、高、黎、何皆一脉之说。追根溯源至汉至秦至先秦,有舜之后,虞之嫡裔之说。前者见文家坝蒲晓东家藏本,该谱写于民国31年(1942),系“因老谱于十五年前遭火焚去,实难查考,略记大概”【引自该支谱语】。后者见龙洞蒲家坝蒲其恩藏本,二者所溯源头,大同小异。加之世事沧桑,屡遭兵燹人戕,蒲氏辗转,犹离离之草,枯荣交替,宗谱屡失屡毁,而至宗谱难考。再者古之人刊刻记载,较之今日,天壤之别,故宗谱未有遗漏者,其奈何哉?
吾之宗谱可考者,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心浩老祖撰吾系谱牒所述源头,坦陈“兵燹之后,谱之失传久矣,稽之残碑,乃系元丞相之后裔也。至于吾族属不一,虽实一本,而中源流莫考,兹皆略而不叙,惧其紊也”。至嘉庆年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十房元孙怀矩公,恩贡,县志有记,再续族谱,今日之范本也。此谱只记荐馨公十一男中九、十房,其余各房皆记至芳字辈,以后无可考也。据长者言,十一房中谱共三本,长、次、三共一本,九、十、十一房共一本,其于除殇者外,皆有谱,现存世者,仅吾一本,其余安在?其间民国9年(1920),有志者欲续之未成。未几,民国26年(1937),有族人再续谱,未著序,故其中缘由,执笔者谁,不得其详。该次续谱,有失简陋,所记诸公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家居何处,有无漏户漏事,吾派诸多分支,如心泽、心湛裔孙十一房等,应记未记,为后人平添悬壁。然当时值中日战争正酣,内困外患。自民国26年(1937)始,世事变迁,屡遭横祸,文字之狱,洪水猛兽,打砸抢抄,如家常耳。倘存家谱者,或搜之烧之失之扔之,谱牒失之乱世,湮之荒野矣。所幸族伯有直公,珍藏一手抄本于箱底方剂故纸堆中,避数劫已四十年不见天日矣。悲哉!我氏族谱与方剂故纸同眠四十余载,潮湿斑斑,虫迹累累,纸质霉腐,字迹模糊,多处已无可辨也。斯免于人祸,而几毁于虫口,终大难不死,乃吾族之厚幸耳。
直公医生,乃奎光长子立垣之后。一生谨小慎为,继先人之志,济世活人,年届七旬,常卧病在床。余求族谱,正值六月。公抱病于故纸堆中搜寻,冒酷暑,翻晒数日,除霉祛虫,方使吾氏脉络大白,挽谱牒之泯灭沧海。于六月十六日予常,常大喜过望,犹覆巢之下,幸得完卵。天揖三声,公其精神可嘉,功不可没。谨此一书,后人记之。
余幼时常闻父祖云“五子登科”、“内阁中书”、“刑部主事”、“半积堂”等先人趣事。长成后,亦常思吾氏宗脉,然不得而知,族人也多感慨,曰我辈尚可,后人立事,前不知先人,后不知辈分,字辈紊乱矣,尊卑长幼之美德何存?近年,吾辈欣逢盛世,追根溯源,蔚然成风,时有族人【如蒲勤庭】续谱经年。父辈海涛伯等亦有心修志久矣。今族谱既得续修有日也。遂与伯叔兄侄辈多次磋商续谱事宜,然苦于我辈无知,知情长辈多去世【今次与上次间隔五十余年】,昔日坟茔碑记无一幸存,资鉴贫乏。余忙中偷闲,顺流溯源,走南充、西兴、花园、三教堂认宗寻祖。访大儒沟、母殿垭、蒲家店寻迹同宗。沿途钻路洞,掘残碑,阅县志,访旧祠,足迹数百里。然至今仍无"谱从异方来"。遗憾事,从来有。余虽有欲连贯我系宗脉之志,终因断代久远,而今无法连贯。是次续修,本支各房,惟尽力搜人而已。续谱者非同儿戏,原谱无可考者,用红圈替之,补缺者,无论可信与否,该注明出处,并以符号""示之。为使之周全,辅以图明之。今番续谱,乃吾氏诸公合力而成。吾系散居各地,外省外县事职定居者有之,难免遗漏错失,后来者体察前人之苦心也。
时值公元1994年9月1日农历甲戌仲秋月,蒲氏十四代孙文常字国林谨叙。
蓬溪支《蒲氏续谱》序
当代·蒲俊杰
我支蒲氏属河东宗派,系谦益公后裔。子孙蒙庭训,诗书传家门传恺悌。然谱系曾一度失传,幸于1752年,吾方初老祖据谦益公碑记,元亨公墓志及老祖母遗嘱,续出我支宗谱。并以似剑老祖为始编二十字行派使无混越。明启崇时,被兵火毁去家乘。幸于1946年民国35年丙戌小阳月中旬,吾伯绍奎、绍和、绍均及吾父绍渊,为吾祖母除服,遣员誊录家谱一卷,上有新增行派六十字,不知何人增编。藏至1959年又被人为毁去数页,1988年戊辰初,偶翻残谱,见谱系至我而竭,嫡支弟妹子侄未载,遂立续修之志,当即行动,奈老谱缺页,为所续之谱美中不足。1992年族兄仲庭字次伯返家。见我所续家谱甚为欣慰,慨叹同支叔祖行派未续,嘱我有生之年略尽绵薄之力,同支叔祖行派尽续。予叹造物者忌才,时运不佳,一生无为,有幸为宗族出力,幸甚。1993年到县城族兄鸣庭字春中家中续谱,幸得绍祜二伯竭力保存下来成贤公手书家谱,如获至宝。后又获族兄煜庭字晓东保存下来,其父绍英族伯于民国31年手书家谱一卷。三卷家谱各叙各支,三卷相合,缺页补齐,行派详尽,并能立睹同根之源,续修方始无碍。使予修谱信心有加,经数年远函近访,除个别未达外,已于1994年甲戌李月落稿,前后历时近六个年头。经反复核对、校正、六次以上眷写方才定稿,现已抄成底卷,待时付印,留传后世,俾后世子孙知我行派根源及续谱之艰辛,并为以后续修谱牒者一助。是为序。
后裔勤庭字俊杰号子竹于1994年李月中撰书。
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家谱后记
中国家谱起源于先秦,经过漫长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鼎盛。在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四川等地,几乎村村修谱、姓姓有谱。这一最具有平民基础的历史文献,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广,为其他史籍所不能比拟,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资料的原始性、记载的连贯性而有别于其他史书。家谱是一个宝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种种制约,对它的整理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对家谱资料加以系统整理,并将它刊印出版、公诸于众,为繁荣学术文化,推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谱牒学等的深入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蜀中蓬溪,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贤士。唐宋以来,蓬溪书院林立,出现了不少文化世家、科举望族,其中“席、谭、张、蒲”号称明清两代蓬溪四大家族,尤足称杰。2009年5月,莲溪县政协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弘扬蓬溪文化,传承乡贤精神”,这是我们家谱中心潜心耕耘、执着追求的一项事业。近年来,家谱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相继编辑出版了《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等专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又编辑完成《川北望族:蓬溪蒲氏》一书,以彰景运昌明之盛。
本书内容主要记载明清蓬溪蒲氏历史文化,兼及川北各县蒲氏。分为源流世系、川北支系、人物简介、贡举仕宦、诗文辑存、谱序选录等六章。蒲文常先生负责资料提供,胡传淮先生负责统稿、删正和审定,邓尚培先生负责筒注,钟子宽先生负责校对。
昔左思作《三都赋》,呕心沥血,十年乃成;杨慎修《四川总志》,得王元正、杨名两太史之助,而后典核详明,足以传远。蒲氏入川千余年,历史既久,文献缺失;时间仓促,耳目难周;再者学力有限,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我们真诚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同时也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获得所需的资料,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欣慰,也是我们的编辑初衷。
编委会
2014年5月
上一篇:蒲姓起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