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南召县王氏宗谱暨王雷族志
日前,中华家谱馆收藏到一套《南阳市南召县王雷族志》。该谱共三册,由王九旭先生捐赠。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南阳市南召县王雷族志序言
祖忍宗德,泽被后世,追根寻祖,正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炎黄子孙之责。“ 姓就是血统的标志。...中国汉族姓氏的发展,在周朝特别是春秋时发展为高湖。”“中国汉族姓氏来源的繁杂性,给每个姓氏祖谱的考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王姓的来源众多。...我国古代帝王君王的嫡子被册封为太子外,均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其后代中不少就以王为姓。”(范文琪:《姓氏追根寻祖》)
南召王雷氏族之宗脉,源于山西洪洞县大桃树(详情见《关于王雷始祖原籍的几点说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先祖王雷夫妇(据传说还有两个弟弟,一弟过黄河时落水而亡,一弟王良到南召后又迁往青山一带。)随政府大批移民, 迁至河南南阳府南召县刘村镇白河(当时称消水)南岸的瓦窑沟,拓荒而居,繁衍生息。后来购下贺家的宅基田产而定居于贺寨。贺寨地处白河南岸,座南向北,背靠山,前环水,白河川良田肥沃。庄四周青砖砌就寨墙,高4米余,长宽各100多米。六吉饮点侍卫后,票门两边竖两个旗杆,青石座基高1.5米,长宽各0.3米多。东西寨角前修筑两个池塘,象征东日西月二星.钟灵毓秀的山河哺育了-代代勤劳 善良的王氏族人。家族人口由先祖两口,逐渐发展到五百余户两千余人:居住村落亦由贺寨一村发展到上马沟、寨洼、前庄、后庄等村。并依其“不忘祖恩,永记圣训: 多行慈善,亲友睦邻;勤俭治家,尊老爱幼:讲道德,知礼义;重耕读,尽忠孝”之家风,享有“善王家”之美誉,也造就了一批批文人才子。
王氏祖坟置于村西四、五里的桥坊口处,座西向东。左边隔白河和刘村相望,右边靠山,山上有一下山石虎,其形栩栩如生。前面一一小河环绕而过,汨汨清水北入白河。是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傍山依水的下山虎地。墓茔占地二十四亩,其中坟地八亩,上下护坟地十六亩。坟地自上而下代代相接,以中为长,左右按老六门排列。墓前设众多的石桌石案,立十七座墓碑。六世祖王六吉被饮点四品花翎侍卫,其妻被御封浩命夫人后,为光耀祖宗,在葛地中高竖两座旗(杆,四乡号称“侍卫坟”。整个墓地柏树笼罩,参天长青,无风呼啸,阴森寒骨。每年春节、清明、十月初一,合族人扫落祭祖,会聚一堂。并以护坟地的收入为资成立老坟社,每年一门,按序轮流,备办酒席,举行庆典活动。民国元年( 1912年),为防土匪袭扰,在贺寨西注地四周筑起高6米多,厚4米的寒墙,墙外护河环绕,寨门楼上方青石阴刻“同心寨”个大字( 亦称寨注)。民国七年( 1818年),在寨注北门(民国八年发大水后,封避北门,改建成东门。)内建造王氏间堂一座(见封面图)。正堂两和房座东向西, 前立门楼,古地宽24米,长27米。正堂同出前榆大瓦房, 堂内正中设立神案,供本着春发、玉生、修道等上代祖公的祖碑祖鬼,每年春节合放在此祭记。正堂上方高悬四乡众邻敬送的“一乡称普”大厦,左山墙上方高慧北京送给王侍卫之父五品健成将军王兰阶的“高视垂荫”大碗,右山墙上方高悬泌阳京选薛侍卫敬送的。 肇基汾阳”大匾。三块大匾各长2米多,宽1米多,金字闪闪,威严壮观。南北厢房六间,办为学堂,是王氏子孙读书习文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具有18班规模的寨注中心完全小学,占地20多亩,为中华民族的大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世界著名的王码电脑专家王永民就始学奠基于此校。
1959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始兴建鸭河口水库,兴旺发达的王氏家族聚居的各村全被淹没。族人以国家大业为重,忍痛制爱,积极响应号召,或投亲靠友,或按政府移民计划,迁往河南各地。自此,南召王氏家族居年分散,后代族人互不相识,甚或子孙不晓本源,称谓混乱。
鸦报反哺之义,羊念跪乳之恩。王雷后代子孙念念不忘祖功宗德,时时为家族振兴殚精竭虑。20世纪50年代,王九河把字辈名派从“民”续到“广”(共16字),并写成对联贴在本族各家的牌位两边。1985年, 王九经年近八旬,不辞劳苦,广访着老,询查先祖源头,收集资料,为编写第一部《王氏家谱》费尽辛苦,其改孜不倦的勇毅精神,后世族人深表嘉许。1987年, 王九旭在协助王九经完成第一部《王氏家谱》编纂的同时,又把字辈名派从“仁”续到“纲”(共16字),并规定了从“民”到“纲”三十二字辈名派的取名方法。1988年春节,王九经之子王惠民等五兄弟自费在新迁移的集中居住地皇路店镇杨树岗村贺寨立家谱碑以作纪念。但因条件所限,加之无经验可循,家谱未能尽善尽美。一是女性未入谱:二是入谱之人皆无生卒年月和原籍现籍:三是学历、职务、专长、通讯地址以及为社会所作之贡献等,一概无录。为使家谱放志臻于完善,经九、十两代有关王氏知事人员商议,本照承上启下,形往唱来之宗旨,决定从新整理修订王氏家谱,以使家族之人渊源明了,互通信息,共同奔上康乐之路,从而振兴王氏家族。
本次整修以追溯族姓之洲源,介绍家族之特征,明了族人之分布,理清世系之次序,传树贤才之业绩等为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规定,凡王氏族人,传宗接代,男女平等:男到女家,一概欢迎:下代子孙,自愿随姓:亲生抱养,一视同仁。据此整修后,王氏家谱将不啻为我县文化建设独树一枝奇范,也为新时代编修家谱族志探索一条新路。亦使王氏家族前人得以昭彰,后人得以形炳,继往开来,再展新世家风。
雷声震天,天长地远。后世子孙应知有国才有家的哲理,不忘我祖宗创业之艰,守业之难,树立共同建国兴业,强邦富家之雄心壮志,继承和发扬祖装之高尚美德,为我中华民族争气,为我王氏家族增辉。
本次修谱历六年余乃成。因族人居住分散,人力、财力和细修人员的水平有限,边漏错误之处难免,望族人见谅。
关于始祖王雷原籍的几点说明
始祖王雷由何地迁至贺寨,因年岁久远,考证遗失,说法各异,无法准确认定。从现有情况分析,大致有以下种:
一、上代人口头流传下来的地址,为山西洪洞县沟寺街阎岗村,但无考据证明。
二、六世祖六吉京选为侍卫时,同榜人贺送的“肇基汾阳”匾额,说明始祖原籍似在山西汾阳郡,即现在山西省汾阳市。
三、1995年, 鸭河口水库中的水消退后,从发掘出来的光绪七年六世祖六龙等五兄弟为其四世祖王恒立的墓碑碑文中看,有“自始祖春发由关中来迁”之句,说明祖籍关中。据史料所载,陕西渭水流域称谓关中。但在同年,六龙等为其父王德升立的墓碑碑文中,有“自始祖南迁以来”之句,说明祖籍山西才能称之“南迁”,如居陕西只能称之东迁。山西古代是否也称“关中”,或山西有一地名称“关中”,就不可知了。
据临汾地区史志记载,明末战乱,中原人口殆尽,清朝户部在洪洞县大槐树旁设立移民行营,凡所迁民众先集中于行营内,然后行文押迁至中原各地。给六世祖六吉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