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郭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沇河村郭氏家族史

时间:2020/11/21 10:41:5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沇河村及沇河郭氏家族的今昔变迁

沇河郭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和沇河村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它就像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紧紧镶嵌在沇河村历史变迁和发展的大幕上。

谈起沇河村,它原是一座古镇,原址就在沇河村南一里多地的老公路上。因历史上遭大水淹没淤灌,现今的老公路正修在老沇河镇的房脊之上。

当时十余户的郭氏族人就紧挨着老沇河的南寨门生活和居住。

据传沇河镇设镇于金,元初就有不少记载。

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数百年的发展和建设,沇河镇成了闻名遐迩的孟东重镇。

“只知沇河镇,不知孟县城”,这句人老几辈传下来的古语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沇河村郭氏家族史 (1).jpg

清乔腾凤编纂的“孟志城东四景曰:马桥、韩湘墓、滴星庙、沇河镇为城东四景”可见沇河镇之名由来已久。

沇河镇之所以出名,是它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它座落在孟、温、沁、偃、巩之中,又有黄河南渡码头,南来北往,西行东去,交通便利。转运货物,停留歇脚,交易买卖,甚至山西、开封、洛阳也来此地经商,四方商贾云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流集散地。

沇河镇还有一个名称叫“沇河寺”,它也是因镇内有一座古寺庙“法云寺”而得名。始建于元城宗元贞二年,即公元1296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均有碑记。

法云寺坐北向南,雄伟壮观。内设三大殿,即大佛殿、二佛殿、三佛殿。内见三梁起架,外观之方石柱竖立,三佛殿大梁粗壮无比,呈方形,大梁上面可放上一张方桌四人对牌,此非戏言,实为村人目睹。寺内香火鼎盛,求神拜佛络绎不绝,逢年过节和庙会之日更甚。

繁华的沇河镇,因河得名,也因河而害。

清嘉庆11年,黄河水泛滥,冲毁了码头,淹没了寺镇,生活在此的居民和郭氏族人无不唉声叹息:可惜!可惜!

遭灾之后迁至北边青峰岭,郭氏族人和村中其他族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郭氏家族十三世“兴”字辈的先人们的忘我投入,逐渐形成沇河镇的生活氛围,虽没有原来那么风采,但也将古镇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沿袭下来,沇河大街东哨门横额之上,仍镶嵌着“沇河镇”三个大字。

上世纪中期,即新中国成立前后,老人们还记忆犹新,镇上有四大粮行、六大饭馆、四家药铺、颜料店、染布坊、木做铺、食盐店、老酒行、轧花房、绳索店、理发店、眼镜店、丝织店、纸扎店等。

早市卖吃的有烧饼、麻花、油条、油茶、藕粉和糊涂凉粉。

做生意的有本地的、外地的,其繁华状况自迁移之后又延续了140多年,直到1950年之后的三至五年里,因乡政府落地南庄,政府屡屡派人前往沇河驱赶商户,集市渐趋消亡,可几百年的庙会却延续至今,特别是三月初一、三月十八、四月初五、腊月十二等庙会,虽也热闹,但与昔日之庙会盛景相差甚远。

没有集市便称不上镇,故沇河镇变成了沇河村。

如今的沇河村东西长一里有余,除张庄、黄庄独立出去以外,仍包含有大贾庄、小贾庄、郭庄、塚洼、底庄。共分十几个居民小组,人口1700多人,主要姓氏有郭姓、张姓、贾姓、王姓、杨姓等,其中郭氏家族也随着沇河村的变迁时兴时衰。由解放初期的不足二十户发展到如今的五十余户,人口接近50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郭氏家族人人遵记家谱,严守族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有经商的、从政的、开车的、包地的、打工的、搞建筑的,凭靠一双勤劳的手和精明的头脑,依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脱去了贫困,创造出了幸福,过上了小康生活。

郭氏家族始终包含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内心里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主席。

沇河村郭氏祠堂的兴衰过程

回忆起当年的郭氏祠堂,至今还记忆犹新。

它坐落在沇河村东南角的郭庄村,东南西三面环沟,村两头各有一颗皂角树,东头的一颗皂角树至今仍枝繁叶茂,皂角满树,光知道此树是十七世郭太新祖上人裁的,但具体时间谁也说不清楚了。估计树龄也有一百多年了。

郭氏祠堂的建立时间,据老辈人讲,是在清道光年间,由十五世族人郭成增出资修建。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沇河村郭氏家族史 (2).jpg

郭成增当时在沇河镇上有几处生意经营不错,感到郭家北迁后长时间没有祠堂,祭祖不便,自愿捐资修建。十六世族人泥木工匠郭相林、郭德林领导修盖。

祠堂的位置在郭庄的中间,坐北朝南,临街门楼,四角挑檐,两头石狮分卧两侧,甚是雄伟,进门便是青石铺路直达祠堂主房。主房三间,丈八跨度,南边插檐。门前有石香楼一座,足有半人多高,房内正中悬挂郭氏轴谱,下摆供桌一张,两边靠墙全是条几,先人排位摆放在条几上面。

每逢大年初一,天刚微微亮便见郭氏族人三五成群,穿戴整齐,有说有笑齐向祠堂聚集。待人员到齐,鸣炮烧纸,开始摆供烧香,大家双膝跪地,叩头作揖,祭天祭地祭祖人,完毕后由族长带领到北地祭祖坟。

郭氏的祖茔地在贾庄村的西头,离当时的大路往北约一百多米,是祖上对钱购买的几亩老坟地(解放后全收归集体所有)。到了茔地,族长带领在祖坟转了一圈,然后摆供烧香,点鞭叩头,算是祭了祖坟。

礼毕重返祠堂,全体族人规规矩矩站立门外,听族长口令三鞠躬,接着按辈分高低,依次去到屋内享受晚辈的叩拜礼。

祭祖仪式结束了,族长将事先准备好的花生、核桃、干柿、红枣、麻花糖等,分给大家,孩子多的家庭就多给些,孩子们都很高兴。

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孩子们都闹着跟大人们去祠堂,末了还余兴未尽,恋恋不舍。

昔日庄严肃穆的郭氏祠堂,它是全体郭氏族人的精神依托和美好愿望,它虽然不复存在,但也曾一度辉煌,因时代的变迁,也使它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1958年成立公共食堂,祠堂里的东西全部搬光,能用则用,能烧尽烧,只剩下满屋空荡荡。

食堂过后又改成生产队仓库,后又将生产队的驴,骡、马、牛在里面饲养。即便如此,旧房依存,旧址依在,还有东山再起的幻想。

可在九十年代,郭氏祠堂的灾难终于来了,它被时任村支书贾某某将祠堂房卖掉,旧地址划成了宅院,它犹如一声炸雷,将东山再起的梦想彻底破灭。

从此,先祖留下来的郭氏祠堂在地球上完全消失了。

沇河郭氏家谱的由来

沇河郭氏家谱的由来,还得从一块石碑说起。

此碑立于明崇祯十年,立碑人为七世子郭孟秋,时任河南布政司通吏,亲率八世孙郭国重、郭三重、郭三变、郭三畏、郭三捷,九世重孙郭文焕、郭文灿、郭文炳,十世玄孙郭卫境、郭持境、郭振境、郭国境,为六世父亲郭汝吉所立。

在新的沇河镇生活居住稳定下来后,建祠堂、修家谱便提上议事日程。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沇河村郭氏家族史 (3).jpg

先祖们按照石碑记载为根,立六世郭汝吉为氏祖,建立家谱。六十年代初,十七世族人郭景新,受族人委托,购回苏州绸缎一块,亲手执笔精心抄录整理,将旧家谱细细致致抄录下来,新旧家谱交于十七世族人郭有新保存。

文革期间破旧立新,让郭有新将家谱交出,郭有新清楚的知道,如家谱交出,意味着郭氏历代将无据可查。他灵机一动,将旧家谱拿了出来,将来人哄走,随及又将新家谱用报纸包住,外加塑料布包裹好,藏到了鸡窝里,才免遭灭顶之灾,才有了今天家谱的再现。

郭有新为沇河郭氏家谱的传承立下了大功。

时光如穿梭,几十年转眼即逝,郭氏家谱也开始出现字迹不清,布面风化。为挽救郭氏家谱,由族长郭有新倡导捐资,自己带头捐资100元,随后郭福堂、郭明学、郭长江、郭治洋、郭年生、郭劲松都各自捐资100元。委托郭长江、郭治洋二人办理此事。

两人当时在吉利区孟州一建公司工地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理,电灯下面看不清,用手灯照着逐字逐行细细致致一字不错地抄录下来。

整理当中发现不认的繁体字就查字典,遇到字迹模糊不清的,更细心辨认,尽量保证准确。因风化原因,个别看不清的,只能用问号代替。

经过十几个夜晚的加班,终于全部抄录下来,并交于洛阳打印公司塑制,新的沇河郭氏家谱诞生了。

沇河郭氏家族古今优秀人才

(1)据家谱记载,七世郭孟秋,在明崇祯年间曾任河南省布政司通吏。

(2)郭太新,中共党员,十七世族人,生于1941年,1964-1970年间任沇河村大队长和副支书,1971-1979年任沇河村党支部书记。

(3)郭海新,中共党员,十七世族人,生于1946年,1968年入伍,曾任团政治处书记。1978?年转业,曾任孟州市统战部干事,经科委副主任,商业局副书记等职。

(4)郭福堂A,中共党员,十八世族人,生于1948年。1967年-1969年间任黄庄大队会计,1970年-1973年间任村副村长、副支书,1974-1995?年间任黄庄村村主任、副支书。

(5)郭福堂B,中共党员,十八世族人,生于196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调鹤壁市工作,历任技修学校校长、训练中心主任、市委督查室主任、淇滨区区委副书记、人社局副局长、调研员。现任鹤壁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主任,正处级。

(6)郭明堂,中共党员,十八世族人,生于196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任孟州市南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大定办事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农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自

上一篇:江西赣州南康赤土窑前郭氏万祥公祠举行庆典活动

下一篇:郭德才主持召开《中华郭氏总谱》审稿会议

郭氏字辈
郭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