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郭氏家谱 >> 浏览文章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郭世科为《郭氏文化》撰写序言

时间:2020/11/23 12:44:5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原本打算,以“成立专号”为第一期的会刊《郭氏研究》编出后,赶在春节编印出第二期,为郭氏宗亲、为全体会员送上一份新春献礼。

然而,面对全国各地郭氏宗亲提供的诸多家谱资料、研究素材;面对研究会刚刚成立经费困难、人手不足的实际;面对郭氏研究领域的诸多误区与争论,就不由产生了新的念头:会刊推后,先出专集。

这样做虽然周期长了些,但专集与会刊不同,不受篇幅限制,可将手头可用资料尽收其中,既可满足大家的要求,又适应了郭氏研究的现实。

随即将此想法告知会长及几位副会长,求得共识,便紧锣密鼓地动起手来。

“研究郭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是组建研究会的宗旨,也是编写这部专集的主题。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郭氏文化完全注入在这一文明之中,世世代代,时时处处,无不体现着这一文明的内涵。

中华文明,创造了华夏,影响着五洲。当前海内外出现的国学热,正是华夏文明之影响所在。

因此,编辑出版这部专集,也为顺应历史潮流、社会发展而动。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郭氏研究也存在好些争论,好些误区。求得共识、求得真实,是摆在我们面前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神圣职责。

当然,由于诸多因素所限,求得的这个共识与真实,也不可能绝对地统一与绝对地准确,但总归为有了主线、有了坐标、有了基础。

四川省筠连县郭士德、郭昭徳所续编的《筠连汾阳郭氏宗谱》,历代先祖世系清楚地表明,该支郭氏并非汾阳王子仪公直系后裔,而也以汾阳郭氏相传,世代续谱都冠以“汾阳郭氏”。

湖北省黄冈市寿人宗亲寄来之《郭氏宗谱卷——怀远堂创修宗谱自序》云:“郭氏发祥于山西汾阳。”

福建省《福州郭氏支谱》载:“郭氏派衍汾阳。”

清宣统二年七月《宁波鄞县郭氏宗谱》云:“其贯盖自汾阳。”

以上四地四谱所云,进一步印证汾阳郭氏源远流长这一史实。

福建省福安宗亲郭泽英所寄家谱资料载:“福安汾阳郡郭氏”,“汾阳郡后裔”。

山东省衮州市高吴桥宗亲郭景华提供的《郭氏族谱》,谱头就冠名“汾阳郡”,世代相传为“汾阳郡郭氏”。如此记载,绝非历代先祖之随意或粗心定与汾阳郡建置相关。

浙江省诸暨市郭武泉主编《诸暨星庄郭氏宗谱》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唐书?公主传》“铦(郭四子,有的谱名镕)最少,自汾州刺史入为殿中监,尚西河之公主……(沈亚郭墓志)。”此段文字不仅佐证汾阳王子仪公后人留居汾阳,还传递了其孙郭铦还是由汾阳在地汾州刺史升迁的这样一个重要史实。

同在《星庄郭氏宗谱》中还载有:《唐?公主传》“暧常与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我嫌天子不作。’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否则社稷岂汝家有也?’因泣ト,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暖,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儿女闺帏之言,安用听!’锡以遣之,尚父杖数十。”

此段文字与赵粼《因话录》所记相合,更证明了戏剧《打金枝》原型的真实性。

西汉古阳曲在地今山西省定襄县郭如孝、郭福祥、郭巨和三位宗亲主编的《凤凰衔谱》中《西邢郭氏源流考略》云:“笔者先赴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中心查阅资料,后赴洪洞县寻根溯源,虽因历世久远,屡经兴衰,辗转流离,谱牒失散,世系难以衔接,但却找到‘唐汾阳王郭子仪由陕西迁往汾阳,嗣后延续发展到洪洞。’‘郭暧后裔于元代前从汾阳迁往洪洞,后又徙沁县,直到安徽凤阳’的记载。”

还有山西省清徐县郭永清宗亲提供的《郭氏家谱东范庄支谱》,内有清康熙三十年、乾隆二十六年、道光七年及民国十ー年等谱序都明确载明:“始祖至刚公昆仲两人,世居汾阳,迁寓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初年随征至梗阳(清徐古称),历年至久,子孙繁衍,建筑尤隆,遂以为家焉。”

以上两谱所记,印证了子仪公封爵汾阳郡王之后,即有子孙由陕西迁回汾阳,其后又有后裔迁徙他地,其中还有由汾阳迁往洪洞,而后从洪洞迁往他地。

这与明代历次洪洞官方移民是两回事。

定襄西邢郭氏与清徐东范庄郭氏的家谱所记,还为古汾州辖县临县郭家塔郭氏源流提供了依据。郭家塔郭氏家谱记载:“西河之有郭氏,由来久矣,其初不知始于何代,说者以为郭公子仪之后,原居洪洞县,自大元元世祖时迁民于临县,遂居郭家塔屯。”

由此说明,郭家塔郭氏,很可能与定裏西邢郭氏或清徐东范庄郭氏同属一支。

河南省安阳市郭震先生正在撰修的《长垣县小务村郭氏家谱》,收录《滑县黄默村郭氏祖传家谱》与《滑县黄默村郭氏祖茔主碑》称:“我始(迁)祖原藉汾阳,寄居洪洞,明洪武初迁滑县黄默村。”

此段文字,证实了黄默村郭氏正是明初官方移民于汾州的汾阳郭氏。


除以上一些具体事例,有几宗大事也须澄清。

一是就虢仲、虢叔封地,虢仲封在西虢,虢叔封在东虢;西虢东迁为南虢,郑灭东虢周平王封虢叔裔孙序为北虢。

对此史实,古东虢在地河南省荥阳市《荥阳县志》有载:

“东虢,周武王十三年封置。子男封国。城址在今荥阳市城区东北13公里广武镇附近。时其兄虢仲封邑在陕,故称虢叔封邑为东虢。平王东迁后,为郑武公所灭。”

二是晋国先灭北虢后灭南虢“迁其民于此”所指,是包括汾阳、孝义两市在内的古瓜(虢)衍县,所迁虢国之民应为北虢、南虢即虢叔、虢仲的后裔,历史上所以只称虢叔为郭氏始祖是因为虢国的宗庙社稷在北虢,北虢亡即虢国亡。

三是虢叔为郭氏的得姓始祖,但改郭姓并非由虢叔而始,而是在北虢、南虢相继灭亡之后,由改为郭氏的虢国后裔尊虢叔为得姓始祖的。

四是郑灭东虢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有说年限不对,认为郑灭东是周平王四年即公元前767年,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是周定王元年即公元前606年,因而将平王求虢叔裔孙序的时间也认定是公元前606年。

对此,只能推断史书、史料所记载的楚庄王有误,而公元前767年之年限应该是准确的,因为到公元前606年诸虢国早已不复存在,最后一个虢国即南虢灭亡也已过了59个年头。

五是“序封阳曲”之阳曲及得姓之地。

今之阳曲,是公元220年曹魏将西汉时地在定的阳曲之民越过系舟山迁入时称狼孟的地方改称阳曲的。

定襄称阳曲距“序封阳曲”有560年,狼孟称阳曲距“序封阳曲”更长达980年。

“序封阳曲”时代在中国版图上还未出现有“阳曲”这样的具体地名。

而史书已明确载明:“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日阳曲。”这里所指的阳曲,山西省社科院李吉、马志超所著《郭氏史略》中作了具体破解:“河,历史为黄河的专用别名”,“周平王封虢序于阳曲之地理位置,在汉代以前应理解为‘黄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的地域泛称,而非某一专设行政建置。”

今山西省平陆县所在位置,“可谓‘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堪称名实相符的阳曲。”

而平陆县正是虢叔裔孙受封即“序封阳曲”的封地北虢所在。《郭氏史略》还写道:“相比之下,自汉代以来即作为行政建置,并相沿至今的太原市阳曲,不仅在地理特征上与“河千里一曲”的论述不尽相待,而且在《山西通志、《太原府志》及《旧曲县志)中,也均缺乏为虢叔裔孙序所封的明确记載。”

何况,东、西、南、北再加小在内的诸虢国,今之阳曲县出现过哪一个?一个既未建过虢国又未有过虢国诸侯的地方,又怎么能成为虢改郭姓的得姓之地呢?

六是改郭姓之前有无郭姓?对此一说,应肯定。可是历史发展形成的结果是:现今天下郭氏,人人都认定自己是虢叔之裔,虢叔是其始祖。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追溯而且无法追溯,特别是无人承认的先祖呢?

如同华夏民族共为炎黄子孙一样,天下郭氏同根共祖,早已成为郭氏家族古往今来的共同认定。

七是汾阳王封地。笔者据《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及郭时礼主纂《环球郭氏宗谱》《郭氏源流》,郭裕怀主編《汾阳王郭子仪谱传》,李吉、马志超主编《郭氏史略》等大量史书、史料、郭氏家谱,以及近年来汾阳出土的唐代墓志铭并诸多遗迹找到的大量史证,在撰修出版的《汾阳郭氏郭村支谱》和《郭氏源流考》中,做了充分肯定,本专集收入的吕世宏所撰《郭子仪封爵汾阳郡王的“汾阳”含义及封地考》,又有新的考证。

还有同属古瓜(虢)衍县地城紧靠汾阳的孝义胡家窑村郭后裔祖茔石碑记载:“先祖远至唐朝从陕西华阴县迁入汾阳。”

再将古阳曲在地山西定襄与山西清徐子仪公后裔的迁徙记载连在一起,就会更加清晰可辨。

八是对世系的认定。

由轩辕黄帝至虢叔公,史书记载为27世,隔代过长,似有不准,但此系之外又无他考,因而只能以此为据。

虢叔公至子仪公,有60世谱,有68世谱(笔者《郭氏源流考》中误为67世,顺作更正),有71世谱,还有其他谱,何为准确?

笔者几经查对,发现一个共同点:两头即前10世和后10世,谱与谱差异不大。

鉴于此,笔者认为,前人修谱,因支系不同而异,在同辈排名中,有的取其父而不取伯、叔;有的取其官职、地位而不问直系与否。一般来说,族内修谱取其直系,官方修史取其官职、地位。加之年代久远,旧谱失传,更造成世系、名讳的混乱。因此,后人在认宗续谱中,对历祖历宗同辈谁名及世系误差无须拘泥,只要根本不乱,大谱一致,即可认同。

本文之论述,本专集之考证,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及郭氏宗亲深入探讨,予以补正。

丁亥年仲夏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jpg

上一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吉为《郭氏文化》撰写序言

下一篇: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郭沟村郭氏家族源流考

郭氏字辈
郭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