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姓家谱展区布展方案正式公布!
经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与司马姓氏委员会、洛阳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的多次沟通交流,最终敲定了司马姓家谱展布展方案。
第一版块:
大标题:北宋名相——司马光家谱展
画像: 温公司马光神像
楹联内容:脚踏实地学到至诚,海宇被泽夷夏共知。(出自《明刻历代帝贤像》)
展厅中间设“司马光著谱”雕塑。
文字内容: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迁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祖籍河内(今河南温县),世称“涑水先生”。 朝廷赠封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崇高声望,一直被誉为圣贤。“以高才全德,大得中外之望”、“风节弥高,盖似孟子”著称。他的人格魅力无以伦比,品德光耀千古。
在宋代,司马光深受人民的爱戴,“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之曰君实;下至闾阎匹夫匹妇,莫不能道司马”。 司马光虽因无力阻止王安石推行变法,坚辞不赴枢密副使之任,而退居洛阳编著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但他的威望却日益加重,乃至“名震天下如雷霆,如河汉”,在民间被誉为“真宰相”。
历代朝廷给予司马光极高的待遇,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配享哲宗庙廷;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1265—1274),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一度被尊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第二板块
标题:百姓称颂 光耀千秋 (暂定)
文字内容:
苏轼在《司马温公行状》中,对司马光如此评价:“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司马光受家庭熏陶,忠厚笃诚。
以诚为本
据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五岁那年,有人送来一些青胡桃,他和姐姐想吃,却剥不开皮。姐姐有事走开后,家里仆人用热水烫开了青皮。不一会姐姐回来了,问他是谁想出的办法,司马光逞能说是自己。事情的经过正好被父亲看到,他厉声斥责他“小小年纪怎能说谎。”,严厉的批评让幼年的司马光记忆深刻,从此牢记在心,再不说谎。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司马光将“君实”作为自己的字,也许正是提醒自己做到时时、事事要“实”。后来有学生请教他修身之道,司马光说:“其诚乎!吾生平力行之,未尝须臾离也。”
破瓮救友
司马光7岁时,与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孩子拼命挣扎。其他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果断勇敢,挽救了小伙伴的生命。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插图:破翁救友
君子之交
司马光与王安石这两位中国历史上的鼎鼎大名、光耀千古的人物,从亲密无间的挚友到难以共事的政敌,只因政见不合。近代有人将王安石冠以“改革家”,将司马光称为“保守派”予以贬低。
真实的司马光绝不是顽固保守之人,其变通思想从幼年“击瓮救友”中就能体现,他在仁宗、英宗、神宗朝曾多次上书主张对朝政进行改革。
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但均是竭诚为国之人,只因政见不同成为“对头”。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司马光回绝:王安石没有私心。
王安石去世。噩耗传来,司马光深为悲憾。他担心王安石可能会遭受小人的鄙薄和诋毁,立即抱病作书,告诫主政的右相吕公著,恐小人借机诋毁王安石,要求以朝廷的名义给予王安石优加厚礼。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予以厚葬,使王安石死后免遭诋毁。
于物无好
司马光生在官宦之家,但父亲的清廉与俭朴对他影响深远。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自败”。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司马光为人简素,不喜华糜,《宋史》载其:“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节约下来的大笔钱财,大多用于周济落魄亲友与救济贫困之人。当爱妻因病故亡之时,竟一时连丧葬费也拿不出,只好把洛阳的三顷良田卖了以解燃眉之急。
好友范镇来洛阳看望他,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褥十分破旧,让人感到寒酸。范镇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床新被子,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并一直用到去世。
于学无所不通
于物无所好的司马光,却“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司马光传》中曾记载过他童年读书的一个片段:“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司马光生著作甚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诗文、书法、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留下了《潜虚》《涑水纪闻》《司马文正公集》《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医问》等著作。《宋史·司马光传》称司马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
大忠大义,横绝古今
司马光是一位历史学家,对治国安邦的方略有深入的研究,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施政理念。宋代的科举制基本上是承袭唐制,注重辞赋的优劣。司马光认为辞赋是文人的事,当官要德才兼备,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政事,最后才是艺能。
司马光除了关注皇帝修身、皇位继承、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也把注意力放到民众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这种心系民众的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
司马光二次回朝为相后,更是以身报国,不分昼夜地劳累工作。不少人见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少管多身心疲惫的例子,劝他引以为戒。司马光却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事,别去管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弥留之际,司马光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名相韩琦当初盛赞司马光“大忠大义,充塞天地,横绝古今”。
鸿篇巨制,光耀千秋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体例严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具有非常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历来与司马迁《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之绝笔。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17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司马光使华夏历史生辉溢彩,《资治通鉴》使司马光名垂千古。
以民为本,深受拥戴
司马光的执政思想是以民为本,以先增加民利为出发点,“养其本原而徐取之。”就是说要着重于减轻农民负担,养民、富民之后国家府库自然得以丰满。司马光在《辞免裁减国用札子》中指出:“今国用所以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主张养其本原就是“开源”,减损浮冗就是“节流”。“节流”是首先减少权贵诸费。
司马光忧乐系于万民,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去世,引起全国轰动。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过世,“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 “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 “画像以祠公者,天下皆是也”、“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公道自在人心!谁为民谋利,谁得民心,一目了然。正因为司马光是广大平民利益的维护者,所以才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爱戴!
第三版块
标题:司马光家风家训
《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为后世留下修身、齐家之作《家范》和《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的后人,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司马光所著 《温公家范》《训俭示康》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规范”,历来被奉为治家、修身之经典。 &
上一篇:湖北公安司马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