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家谱馆吴姓展区布展展板内容
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名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名叫吴枢
吴氏起源:
源于姜氏
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 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祝融氏吴回
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重,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 (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橐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氏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位给姬昌。泰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源于少数民族
1、源于蒙古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2、源于满洲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明初蒲寿庚家族改姓吴。
6、鄂伦春族中有吴氏,他们是有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
7、赫哲族人的吴氏,也是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
8、哈尼族中有吴氏,自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吴蚌颇而始。
9、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0、苗族吴氏,出自苗民改用、借用汉子姓。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吴氏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吴姓排在首位。
吴汉 -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吴汉(?-44年),字子颜,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官拜大将军→大司马,爵位→建策侯→舞阳侯→广平侯,谥号:忠义候
公出身寒微,起家亭长,进入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起家安乐县令。率众归顺萧王刘秀,拜偏将军、建策侯。此后,斩杀苗曾、尚书令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忠心支持刘秀称帝。东汉建立后,拜大司马、广平侯,率军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攻打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因病去世后谥号忠义侯,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进行。河南南阳吴姓很多都是吴汉的后裔。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0~759年),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吴画代表作品是《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维摩诘像》、《鬼伯》等。
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
在我国南方福建台湾一带【保生大帝庙】香火鼎盛。
保生大帝-吴本
吴本(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道号吴悟真。宋代神医,俗称吴真人、花桥公,于采药时,羽化飞升,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唐中和四年(884年),因中原战乱,河南吴祭偕兄弟一行三十余人,往福建侯官避乱。吴祭、吴发、吴兴、吴瑞、吴良、吴斌6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入闽六祖。吴氏族谱记载,这入闽六祖为吴猛后裔也是吴夲的先祖。 随着闽南、两广、台湾及海外华人迁徙,保生大帝信仰已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已经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阐述和解读,取得了诸多的成果。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吴氏宗亲加大了联谊交流,在这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深入的挖掘吴氏族谱、各地方志记载着吴真人的资料,是研究保生大帝文化的产生、民间信俗、宋代文学的可贵史料。弘扬、传承好保生大帝的济世救人无私奉献精神。为吴文化家园多增添光彩,为两岸同胞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做贡献。
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是吴祭后裔,祖地固始
吴祭,字孝先,行十二,生于唐长庆四年(824),卒梁开元元年(907),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父建安刺史。公十五岁入国学,会昌五年(845)应举乡魁出身,大中二年(848)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大中十三年(859)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咸通十二年(871)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中和四年(884)为收获黄巢,与王审知同往福建。
吴祭后裔吴凤七十年的人生,四十八年从任公职,服务社会。他呕心沥血,心在民众,舍生忘死,为保护无辜者而殉职,最终使大众觉悟。反观吴凤的公务人生,作为民众的守护人,他把民众的生命看着高于一切,高于自己的境界,所以他最后作出了凌然赴死以保护无辜者的行动。吴凤的崇高品质是至德精神的又一表现形式,谦让于名利,忠诚于职守,行健不息,舍生取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吴凤极其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吴凤在台湾受万民爱戴,流芳至今。他伟大的人生实践,高尚的思想品格,仍然是我们今天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传承的优良品格。
吴其濬,清代植物学家(1789-1847年)
吴其濬,字瀹斋,又字季深、吉兰。河南固始县人。清嘉庆二十二年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并官至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总督或巡抚。宦游各地,酷爱植物,每至一处,必搜集标本,绘制图形,并于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历时七年,将其实地考察及经历所得之真知,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计三十八卷,其中所收之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并有附图一千八百多幅。书中有甚多纠正前人舛误之处,于古代中药本草学之发展,亦具有重要之地位。此书著成之前,先已从其所阅览之各种有关书籍中辑录出植物草本,亦有绘成图形,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此二书在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深受中外学者之重视。
吴其濬,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吴烜,兄吴其彦曾任翰林、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道光元年(1821)其父卒,道光五年(1825)母殁。他家的住宅称“宫保第”。吴姓氏族是前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
吴其濬从小好学,21岁时(1810)考中举人,28岁时(1817)考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以后又出任湖北、江西学政、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抚或总督,还兼任过盐政等高级官员,所以说他“宦迹半天下”。吴其濬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