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忠撰文回忆袁隆平与河南袁姓的往事,深切缅怀袁隆平宗亲
日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袁姓委员会会长袁学忠撰文回忆袁隆平与河南袁氏的往事,深切缅怀袁隆平先生。
下面是文章全文:
长沙下着雨。得悉袁老仙逝,与袁老秘书杨教授联系后,急急赶往长沙,又急急赶往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往来都是吊唁人群,街道、树木、人群都在哭泣之中。一种肃穆沉重的情绪在生长。随排队的人群引导,向前走,路好象很长很长,约一公里外,才到队伍的尾端,转入前往吊唁的队伍。
知道您的名字,崇敬您,在中国十四亿人中十分正常。但是,我们能直接拜见并聆听他的教诲,确是因“袁”而起。2017年9月,全国几个地区的袁姓家人实现了心愿,前往湖南拜见您。那天,我们是怀着崇敬、虔诚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您的办公室。见到您老人家,比电视中看到的更朴实,更亲切,更平易近人。您对家人来看望非常高兴,逐个询问每个人的情况。您说话有些气力不足,中午刚从外地赶回,显得疲惫。我们很关心您的健康。之后,您理解我们的心情,让我们在亩产1000公斤水稻的大幅图片前合影。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吊唁的队伍像一条流动的河,河水慢慢流动。天空下着雨,伴随着我们的思念。
当我从回忆中转回,迎着我们队伍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流。我突然注意到,我的身边,我们的队伍,迎面一直涌来的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许多年轻的夫妻带着襁褓里的孩子。在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在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都蕴含着神圣和悲伤!我们年轻的一代,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曾有过彷徨,曾受到质疑,在这一刻,在您的面前受到洗礼,是您用生命检验了人心的质量。
随着人流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吊唁的广场。灵堂设在您曾经工作过的办公楼门前。对面是杂交水稻展览馆,左前方是杂交水稻培训中心。灵堂的左边,不足50米,就是您的家,家的后面是一片水稻试验田。办公室、家、稻田,您是舍不得离开啊!广场都是鲜花,不知道长沙哪里有这么多鲜花,用鲜花组成了哀思的海洋。
抬头远远能看到您大幅照片。面容坚毅、阳光、自信,还稍有点调皮的微笑。这是您自己决定的用这幅65岁那年的照片。我想,您是让我们看到您还正青春,正在和我们一起继续往前走。您在看着今天来看您的人,满含着嘱托,满含着希望……我们虔诚地跪下叩三个头,心中油然生起一股力量。
与您第二次相见,是2018年。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更是华夏姓氏大省。由于历史上农耕文化的原因,中国很多姓氏发源于河南。据统计,现全国人囗最多的100家姓氏中,祖根源于河南的有80多个姓氏。姓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每个姓氏又成立了专姓委员会的二级组织。袁姓委员会筹备成立,根据众愿,拟请您任荣誉会长。我们于10月10日前去拜访。您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袁姓委员会终身荣誉会长的证书。欣然题下”天下袁氏,根在河南”八个大字。您说,老家也在河南。听老人讲,大概是明代迁移江西的。虽然近几年多次到河南看杂交水稻,但到祖根地周口还是很早以前。听着您深情的回忆,我们热情的邀请您再回河南看看,作为家人回来看看。您愉快的答应了我们的邀请。从那一天起,我们由衷地盼望,盼望这一天能够实现。但没想到却成了永久的遗憾。而此时,只能在这里见最后的一面。
哀乐低回。悼念大厅肃穆庄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敬献的花圈摆在左侧。您安静的躺在百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人们缓缓的走来,深深地鞠躬。此时无言,此时又万语千言。是您太累了。还有谁能像您这样,在田野整整劳作了七十年,九十一岁高龄还在稻田。以至两个月前在田埂上摔伤骨折住院,每天还关心天气,询问稻苗的生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忍惊醒您,您太累了啊!
因疫情原因,更因地方所限,能进入追悼会大厅亲自见您一面的很少很少。当走出追悼大厅,看到围绕殡仪馆外,四周前来悼念的人海,我被彻底震撼了,彻底感动了!从5月22日下午1时07分始,在湘雅医院,再从湘雅医院到明阳山殡仪馆的长街上,在您工作过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置的灵堂里,在明阳山殡仪馆……应该是整个长沙都在为一个可敬的老人送行。自发的、发自内心的、满怀悲伤和崇敬的吊唁人流如一条一条大河,沉默而澎湃的向前涌动,最后汇成海洋。这是对英雄的崇拜,高扬着信仰的旗帜,展示年青一代的觉醒和力量。让世界瞩目:中华有魂,未来有望!
送别,别亦未别。您辛勤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已经广泛种在世界各国的土地上;您高尚的精神品质凝结成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年青一代的心中。您在天堂,在禾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可能是对您的最好的告慰!
长沙还在下雨,那是全国人民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