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陈氏家谱网 >> 陈氏宗亲网

父亲与《宁乡资寿陈氏族谱》

时间:2023/4/7 10:34:08 发布:新闻编辑部

父亲与《宁乡资寿陈氏族谱》

陈天天 陈丁丁

2021 年 11 月 23 日,家族中的陈国荣先生、陈福有夫妇来看望我父亲。因着父亲写的家谱,陌生的脸庞因共同的血脉而热情洋溢,大家一起开心又快乐。姐姐、姐夫在政协宾馆张罗了酒席,父母出席,我和姐姐作伴大家欢聚一堂。看着已 88 岁高龄久病缠身的老父亲孩子般开心的笑脸,想着他那些年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孤独前行,瞬间泪目。

我们姐妹从 1983 年离开故乡已经快 40 年了,对老家的情况知之甚少。后来我才知道陈国荣先生先后担任过县长、书记、市纪检书记等要职。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不平凡的努力,我们衷心地为族人的成就自豪家谱承载了家国兴邦的传承,在国学大兴的今天,它显得那么具体,亲切、细腻,深刻。

家谱的重要性我是在见过社科院的一位教授之后才认识到的。

当时爸爸患脑梗塞已经好几年了,行动不便,委托我和姐去找社科院的一位教授。当时教授正在帮忙整理他们简单写好的文字。

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和姐姐在社科院宁静的小院走过来走过去耐心地等那位教授。直到天黑的时候.才终于见到了真神。

教授 50 多岁,戴着眼镜,个子不高,微微发胖,衣着也很普通,但神态间却透露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他和父亲已经约见过几次了,见到我们很热情。他把我们带到一座大楼里,几间大厅陈列着许多图书教授指引我们看各个地方的名人家谱,细致讲解各自的特点。他说,人是社会性的,大家因着不同的联系,每个人才会得到方方面面的帮助,才会变得更加强大。他对父亲正在整理的《陈氏族谱》评价很高,认为我们的家谱历史绵长,碑文记录完整,很有历史价值。当时虽然对教授讲得很多知识一知半解,但听到一位大教授这样评价父亲所做的工作,内心还是非常高兴。对这本家谱的认识也开始发生转变。

父亲出身于中阳县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爷爷的父亲是一位秀才。父亲完美地继承了陈氏家族的读书基因,小学阶段就被老师看好。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冯恩寿老先生用“三英二庆一条龙”概括中阳县城当时拔尖的几名学生,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庆”。他的中学阶段在汾阳中学完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煤化系。大学期间,父亲除了学习之外,还培养了很多爱好和兴趣,拜了许多师傅。武术、棍术、心意拳、太极拳、游泳、下棋,易经、按摩样样都能来两下。毕业以后成为大型兵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很多理念和认知与国际级大专家相同,在业内挺有影响.退休后还发表了许多论文。

父亲刚刚退休,就开始着手编纂陈氏家谱。他有一个愿望: 以退休后的工资作保障,完成 800 年陈氏族谱的整理,以传承祖先的文化和荣耀。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一走就是 18 个年头。父亲先后拓寻碑石 80 余座,上下联系两万余人。亲身寻访各系陈家人士,去过北京河南、内蒙,探访过陈家湾、韩家山、孟门,走遍了中阳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1情系《陈氏族谱》的陈氏两代人一-陈资寿 21 世孙陈树庆、22 世孙陈国荣.jpg

情系《陈氏族谱》的陈氏两代人一陈资寿 21 世孙陈树庆、22 世孙陈国荣

在立碑这件事上,陈国荣先生评价我父亲的一段话很是中肯: 退休后耗时 18 载,一谱联通 30 辈人、800 年历史。陈国荣先生还写了一首七绝诗,以贺《陈资寿族谱》的问世:资寿辽宁宁邑旋,传承州世谱相连。挥毫数载功留世,励志儿孙永向前。

占道热肠 情系故乡

父亲是一介书生,也不会干些什么,全靠一人工资和妈妈的巧妙应对养活全家 8 口人,生活之困顿可想而知。

父亲在我们的成长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自己把辛苦赚来的看管得很严,却将把这些有限的钱全部用在生活和我们姐弟的学习上。过年的压岁钱,他只准我们看看摸摸,一开学就全部收回,当作学费使用。当时父亲和我们两地生活,我们在中阳,父亲在太原。每次父亲从太原回来,都会带着自己节约下的细粮和大包小包的蔬菜,还会给家族里的老人买一些点心分送过去。我们这些小孩子当时是把父亲与太原的好东西等同起来的其实那时候他自己也很辛苦,大多数时候的伙食是玉米窝窝就咸菜。他自己吃粗粮,把细粮留给我们。生活一直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我们好不容易一个个长大了,日子开始好转,父亲也就差不多要退休了。

父亲一个人在太原生活时,老家的人常在他的住处投宿。他酒肉款待,抽烟喝酒,豪情行侠,俨然一大佬。父亲言语幽默,风趣健谈,又不计较得失,主客皆欢,积攒了许多人气。

我们全家迁徙太原后,亲朋好友也常常来借宿。有一次,只有几十平米的家里竟然同时接纳 17 个人过夜地上、箱子上躺的都是人。虽然我们自家人都没地儿睡觉,父亲却乐呵呵的,丝毫没有不开心。

父亲脑梗塞后,行动不便,就很少外出了。但常常有人来看望他,还是一样的茶水浓浓,情谊深深。父亲的豁达、开朗、幽默、亲切的性格,使他在耄摹之年依然很有魅力。言语不很流利,表情和笑脸却总鼓舞着人畅所欲言。虽因病困守家中,有络绎不绝的访客,父亲倒并没感觉多少寂寞。辛苦的是我们的母亲,她要负责招待各路人马,要面对杯盘狼藉,要不停地收拾洗涮。母亲辛苦着、抱怨着,但也与父亲一起分享着大家带来的快乐。

2前排左起梁侯猪、冯永清、陈庆生、陈国荣、陈福友.jpg

前排左起: 梁侯猪、冯永清、陈庆生、陈国荣、陈福友

后排左起:郭保宏、陈丁丁、欧阳梦、陈天天

父亲脑梗塞后再回老家就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也回去了5次。他们带着轮椅,带着保姆,住李小花酒店,住陈蛇柱的房子,也在寅柱家住,还在北街租达喜院住过回到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故土,穿街走巷,感受这座小城所有的熟悉和陌生,对于老父亲而言就是最好的消遣。父亲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一刻都舍不得将时间浪费在家里。2009 年,十几年不遇的大雪覆盖全城,虽寒风凛冽,道路泥泞难行,轮椅推不动,人冻得受不了,但父亲还是不肯停步,乐呵呵满街跑。我们的鸡成姨夫一次正好碰见他们,才将两位狼狈不堪却又精神头十足的老人连人带轮椅带回了住地。

当时煤炭贵,大家生火多用煤泥。父亲他们的煤泥由蛇柱帮着做。但煤泥的火力差,温度根本起不来,一到晚上家里温度更低。两位老人一宿一宿地冻得睡不着。直到我舅永林把他家的火筒子拿来,家里才算有些温暖。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父母住宿的地方也常有亲朋好友去聊天。所以每次回去住着,两个老人都兴奋得像小孩子。

寻根之苦 感天动地

事实上,还没有等到 1995 年退休,父亲就开始了他写家谱的“大业”,每天爬山涉水到处跑。生活费我们姐妹担负,他的工资全用到了家谱上。

3病中的陈树庆坚持上山考察.jpg

病中的陈树庆坚持上山考察

那个年代,交通住宿都很不方便。他回老家坟地寻石拓碑,每一次回去就得半个多月。他在落脚的村里花钱雇人挖掘石碑,挖一块石碑的费用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本家的村民对他干的事不了解也不理解,还以为他是骗子,经常把他拒之门外。一开始,他到村里尽量不打扰大家,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可晚上总要住的,那就要看人家脸色了。每天挖土拓碑,又不带换洗衣服住的时间长了,经常蓬头垢面如同乞丐。

拓碑完成后,父亲立即开始张罗着整理家谱。他先是请了一个学校辅导员来搞,但他太认真了,要字字推敲,人家嫌他太罗嗦,干了几天就不干了。他又找比较听话也会写字的保姆来干,但保姆的文化程度低,又满足不了他。他也有心思让我们帮忙,但当时因为花钱的事,妈妈经常跟他置气。为了表明支持我妈的态度,我们见了他就躲。他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母亲对他一意孤行搞家谱这件事当时真是深恶痛绝。但她再生气,也阻止不了父亲的行动。母亲是个要面子的人,家里总是来人,她即使心中再不满,作为家庭主妇,她也得招呼客人,端茶倒水,伙食伺候。

1999 年,父亲突然患脑梗塞,从此以后行动不便了,思维也缓慢了,一天只能想一点东西。但他续写家谱的信念从无衰减,工作从无停滞。母亲心疼他,只得亲自上手帮忙。但两个老人哆哆嗦嗦,每天大动干戈,楼都不下,一上午也只能写 19 个字,有时候搞错了还得重头再来。两位老人的艰难我们做儿女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也折服于父亲百折不挠的执着,于是儿女、保姆、侄儿、亲戚齐上阵,贴钱的贴钱,跑腿的跑腿。写家谱终于由父亲一个人的理想,变成了我们全家人的事业。

4编写家谱.jpg

图谱最初准备用硬纸做。姐夫从厂里拿了绘图纸、三角尺,大家齐上阵,分门头,接传代,填人名,全家总动员。做图谱是一件极为精细的工作,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得完全推倒重来,常常搞得人头晕眼花。那时候电脑还很稀缺,只有少数好单位才有。最终动用了表哥的力量在他们单位打印,才终于使那一堆乱七八糟的手稿变成了正式文字。

由于年代久远,家族中并无家谱可考,很多地方出现大面积断代,整理族谱的工作常常陷入困境之中。正在族谱工作一筹莫展之际,中阳县电业局在修建变电站的过程中,无意间挖掘出了古坟。这位明代四品官员陈漠墓葬的完整文字记载,严丝合缝地填实了那段空缺的历史。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也许陈氏先祖真的被父亲的执着感动了,才在这样一个最重要的节点,以这样一种方式神奇地出现,《宁乡资寿陈氏族谱》得以有了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收集、整理工作结束我们高价聘请社科院教授进行汇编。2013 年,耗时18 年之久记述中阳陈氏族人近 800 年历史的族谱终于完成,看着厚厚的样本书稿,全家人一时间感慨莫名。

5锦州市档案馆收藏《宁乡资寿陈氏族谱》荣誉证书.jpg

锦州市档案馆收藏《宁乡资寿陈氏族谱》荣誉证书

初稿完成,我姐陈火星和家族的稳住哥哥、族人前辈陈福有,立刻发动族人分别进行核对。看到族谱初稿的陈氏各支族族人,积极拥护,团结一致,各门头主动筹款。很快进入族谱印刷阶段,《宁乡资寿陈氏族谱》大功告成。

看着终于变成印刷品的族谱,最开心的当然是父亲2013 年,80 岁高龄,已患脑梗塞在轮椅上生活了15 年的父亲,亲自参加家谱发放仪式。参会族人百余人,盛况空前。书一本本发到了陈氏各族人手中。理想终于照进现实,父亲热泪盈眶。

2008 年,为了给中阳县陈家始祖陈资寿立碑,父亲精心挑选最好的石料,请了最好的工匠,造价达 3700 元块石碑用了他几个月的工资,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好事多磨,工匠刻碑时错了一个字,将老大、老二两兄弟的次序颠倒了。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被脑梗折磨了 9 个年头已 70 多岁的老父亲,一次次去和老板交涉,要不和妈妈打车去,要不让姐姐、姐夫开车陪着去。他们和老板反复理论,在漫天风沙中,一家人在石料库中一次一次地僵持,但终没有任何结果。实在没办法,只能以原价重新又复制了一块。为此母亲都气脑梗塞了,幸亏发现得早,要不也和爸爸一样坐轮椅了。那两块几乎一模样的碑,如今一块立在沙会梁,另一块立在了青云塔,成为彰显陈家子孙香火鼎盛的象征,耸立出陈家 800 年的威严。

6费尽千辛万苦为陈家老祖宗立的新碑.jpg

费尽千辛万苦为陈家老祖宗立的新碑

父亲考证并详细整理了中阳县陈家近 800 年的血脉传承,先后立碑 80 余块。他做这些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他身边的儿女们来说,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太多感觉。但直到族人们纷纷响应,自发筹款印书,分发族谱,感受到中阳城内、陈家湾、孟门等村村寨寨流着相同血脉的陈氏族人的热情,看到了他们眼里对父亲 18 年来无私执着付出的感恩和感动,父亲的形象才一下子在我们心目中高大起来。他让我们感觉到的是陈氏整个家族血脉的凝聚力,沐浴到的是祖先们的荣耀和光辉。我们在父亲身上看到了乐观的力量,执着的坚持,倔强的使命感。这些精神的传承,如同我们的家谱一样,会永久传承。

2022年10月15日

上一篇:陈宗慧:齐国陈氏被称田氏考

下一篇:没有了

陈氏字辈
陈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