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田启礼为《商丘牛氏家谱》撰写序言
序言癸卯年春节刚过,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牛姓文化研究会会长牛永政先生,给我送来厚厚的《商丘牛氏家谱》“清样”,并嘱我为之作序。
当时,我纠结为难,不好应从。修谱,乃是一个家族几十年才兴办一次的大事、盛事。我自感人微言轻,且对牛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及播迁发展不甚了解,恐难以完成“任务”,故推辞不敢担当。可是,牛永政会长一再恳求,加之他为修商丘牛氏家谱,执着寻根几十年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况且,我们都是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班子成员,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已成为常态。如今,永政会长起念修谱,完成商丘牛氏家族史上的一大伟业,我本应全力以赴给予支持,所以,我最后还是应允了。
说到家谱,俗称谱牒、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虽然不同,但其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少不了序文、条例、祖宗功德、先贤人物、族规家训、世系世表、大事记略、跋语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分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家族维系之纽带。有家必有谱。司马迁说过:“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不立谱,则昭穆混乱。人不知祖则姓氏紊乱,与禽兽何异焉?”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为昧。”“昧”即为糊涂,不明白。一个人连自己的祖根来源、血脉传承都不明白,稀里糊涂过一生,岂不悲乎?寻根敬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弄懂姓氏来源、血脉传承、来龙去脉,只有靠家谱。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国史”即正史,是专门记载国家之大事;“方志”即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情况。家谱的有些资料是对国史、方志的补充,以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家谱之修,一向与地方之志和国家之史并称,一国不可无史,一地不可无志,一家亦不可无谱,故家谱、方志和国史构成了家族、地方和中央(国家)三个写“史”层次。常言道:欲亡其国,必亡其史,该史为国之所系,谱之于家也是如此。家因谱而系,因谱而聚,因谱而传。
我国谱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姓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被奉为传家之宝。
据有关史料显示,牛姓主要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微子后裔、宋国司寇牛父。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之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启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的记载。二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官职。在牛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牛氏。三是源于民间以职业技能为氏,有的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就以牛为姓;有的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还有一种说法,在明代大移民时,由于要迁往不同的地域,一户牛姓人家摔破自家的锅分给了自己几个孩子,以摔破的锅为以后相认的信物,后来这些牛姓人家被迁往河南等地,俗称“砸锅牛”,故有“十八兄弟砸锅牛”,“砸锅牛是一家”之说。四是源于改姓。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的牛弘,其父为寮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还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冠汉姓为牛氏等。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姓氏和姓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三皇”之首的燧人氏,万年之前在商丘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而且首创了中国最古老的“姓”——风姓。谓之“中华第一姓”,成为万姓之源头。五帝之一的帝喾生于商丘,长于商丘,建都于亳(商丘),死后葬于商丘,现有高辛帝喾陵。帝喾之后,经数千年的分化,或以祖先名字为姓,或以国为姓,或以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或以封谥为姓,或为赐姓等。仅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500个,其中姬、子、祁、辛,挚、閼、周、商,稷、契、实、汤等单姓970个,高辛、商丘、司马、皇甫、东方、太史、上官、诸葛、慕容、令狐、公孙等复姓530个。在汉族人数最多的100个大姓中,帝喾之后竟占63个。在宋《百家姓》504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高辛氏四妃八子中,仅契、后稷、唐尧兄弟三人就派生出姓氏1208个,其中单姓774个,复姓434个。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在商丘奠定了华夏第一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契是帝喾与妃简狄之子,被尧封于商,赐为子姓,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其部落为商部落。即为最早的殷商之地。夏朝末,商族逐渐强大起来,到契十四世孙汤时,早有问鼎之心,有意取而代之。经过“成汤革命”,一举灭夏,建立商朝,“都于亳,从先王居。”商丘成为“商朝第一都”。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王,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约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延续了近600年的商王朝宣告灭亡。商朝被周覆灭后,忠臣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孙以“商”为姓。商代后期,盘庚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至帝辛时被周所灭,被称作“殷”。殷商后裔大多以殷为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帝辛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商丘成为宋国的国都。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这就是宋姓的由来。天下宋姓源于商。由此可见,汤姓、商姓、殷姓、宋姓同为商族成员,子姓分支。宋国第11位君主子摇,死后被谥为戴公,亦称宋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商丘西郊三陵台,即为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祖孙三代之陵墓。为世界戴姓的发源地、寻根拜祖之圣地。自戴公之后,先后分化出戴、宋、武、牛、宣、萧、钟、穆、边、褚、桓、华、乐、仇、谈、向、鱼、支、庄、宗、皇甫等80余姓。从大量的史料来看,牛姓乃为商族子姓、宋微子之后裔,与宋、戴、武、宣、穆、庄等姓氏一脉相承。商丘即是牛姓的起源和祖籍地,亦是牛姓寻根拜祖之圣地。所以说,这次牛氏家谱的续修,溯源流,记变迁,知兴衰,序世次,承前启后,功德无量,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修谱并非易事,要修一部上不愧祖宗,下不误子孙,正本清源,经得起历史检验,精准完整的家谱更难。古人云:“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永政会长修谱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年来,对牛永政会长续修《商丘牛氏家谱》所做的工作及付出的心血,早闻一二。在有幸阅读牛永政会长撰写的《执着寻根几十年,修成家谱心自安》之文后,对其为修家谱而不辞劳苦、走南闯北、入村串户、寻根问祖、采集信息、登记造册、整理资料、撰写谱文等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了更多的了解。十几年间,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奔山西、跑河南、去安微、下山东,自驾车辆,自带干粮,自掏费用,行程数万里,奔波五省十八个县,仅商丘市区域内就走访调查了200多个有牛姓人居住的村庄,以及多家档案馆、县志办、地名办、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为修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为家族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值得世人称赞和学习!
我作为《商丘牛氏家谱》修订中的一名关注者、支持者、祝福者,真诚祝愿商丘牛氏家谱早日成集出版,以便更好地弘扬牛氏家族优良传统,增强商丘牛氏族人之凝聚力,更加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谨书此文,是为序。
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田启礼
公元二零二三年岁次癸卯正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