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钦为新野县大于营《于氏家谱》撰写的序言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大于营《于氏家谱》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长流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求源这是人类与自然领域自我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获得进化,超越万物;生息发展者根源也。根源者祖先血脉,得姓氏而繁衍,形成姓氏宗族及世系。
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些宗族世系的记载,就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牒、家乘、房谱、世谱和谱事等。家之有乘,族之有谱,这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家谱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家族史。它同国史、地方史一样,一直以来是我国三大类型的史籍,国史、地方史、家族史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可见家谱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借鉴价值。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存世的 1949 年以前的家谱约有5万多卷,少量的珍藏在省市及中央图书馆,多数珍藏在县及民间,有些精品流藏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家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对姓氏家族的繁衍迁徙,悲欢离合和荣辱兴衰的经历都有详实感人之深的文字记载。记载着中华民族祖辈历代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和征服自然的无畏英雄气概,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每逢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拿出人力、物力、财力,国家撰史,地方写志,家族修谱当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强民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全国众多家庭修谱之风迭起,一派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景象。
恰在此时,我的老同学、族侄连元来找我商谈编修族谱之事,并告知我族兄云湘父子也在积极筹办此事。我们一拍即合,因我早有此意。
我们于营这一支于氏族谱已失,现在重新编写,只有通过走访、考证,根据传说等推断猜测着来进行,编修时力求准确,少留遗憾。今后若有更准确的依据可再予以更正。
相传于营这一支于氏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人的,乃冉氏奶奶之后;再氏奶奶的基冢在新宅子东边那一片高地处,我小时候曾到此处玩过。
听老人们讲,河东、河西,即今之六、七、八三个生产组的先祖是亲兄弟。现考证,河东的先祖叫于凤巢,为兄;河西的先祖叫于凤柱,为弟;还有一位老大,名字已无可考,其后人迁居毕庄。于可仁的慕冢在村西叫“老坟上”的地方,其妻乃扈老太君。
于可仁这一支于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在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的 400 年间,繁衍到现在已延续14代,约 2000 人。而今随着改革开放大潮,部分族人已在新野、南阳、郑州、洛阳、邓州、襄樊、河口、宜城、天门、黄石、荆州、乌鲁木齐、北京等地寻求发展,并定居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前,先祖于可仁的后人仅出过几个秀才;解放后国家普及教育,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几位初高中毕业生;六、七十年代陆续有几位大学生,而改革开放后,大学生便多了起来;现在,于可仁的后人中,有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干部、教师、科技人员数十人之多。
这次编修家谱,得到族人中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拥护,工作进行得尚属顺利。编修族谱意义深远,可上慰列祖列宗,下惠子孙后代,是一项千秋万代继承与发展的向心工程。
我们这次编修于氏家谱的目的是,响应中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激励后人不忘先祖,不忘祖居地,学习先人优点,奋发读书,报效祖国,使国家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我们这次修谱要树立新观念,改掉过去那种修谱只写男不写女的旧做法,要男女平等,商定从于可仁起的第 10 代开始,女的也要写人家谱。
我们还商定,接续第 14 代,排出第 15代以后的新谱来。
我负责撰写先祖于凤柱一支族谱,虽经广征博采,调查座谈,搜集资料,但有的口碑准确度难以把握,待日后发现文物、碑文和其它确凿的证据后仍以文物碑文为准。还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在撰写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漏洞和错误,诚望族人和阅读者批评指正。
于洪钦
上一篇:新野县歪子镇大于营于氏碑林序
下一篇:南阳于营于姓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