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刘氏家谱网 >> 刘氏宗亲网

汶上村及其三家寨的形成和现状

时间:2023/8/2 9:43:59 发布:新闻编辑部

汶上村及其三家寨的形成和现状

位于北冲腹地的汶上村及其三家寨,座落在几字形的大山和Y字形的大河相融合的山弯里,东、南、北三面被满山、红花林大山、响山和明家大山等高山环绕,发源于沙地村大龙洞的三家寨大河和发源于麦地洼子的徐家大河,分别从东北和东南流经三家寨脚和背阴山脚,在峡窄的村西口(今汶上街子处)汇合,向西流经下方田坝子,约15千米后汇人怒江。两河中游的两岸多是缓坡,两河与东山脚之间是三角形台地,东山脚有多处山泉。630年前,群山被原始森材覆盖,台地是芦苇荡,偶有守猎者外,没有人烟。

秦以前,北冲属哀牢地,归汉后,距郡县治所偏远,至元末未予开发。明洪武年间,明军南征后,沫英奉命镇守云南,开展军垦养军1389年,明军中有朱姓和李姓士民在汶上落籍(参见《汶上乡志》),经300年繁衍、开发,逐步在三家寨大河下游北岸形成了以朱姓为主的桥头(旧时称“大河边”)群落,和在徐家大河东岸形成了以李姓为主的大园群落,汶上村初具雏形。1685 年,刘正海迁居汶上,后沿三家寨大河北岸上移,最终定居于三家寨大河边,便于开发附近的土地,利用丰沛的水资源,当时就是他独家村。约百年后,又在先后开辟的宅基上新建房屋二处,分别为其祥、其禄、其祯三兄弟居所,称为三家寨。1730年,车姓迁入汶上(见《汶上乡志》),此后岁月中,又有张、徐、高、杨、陈、余、赵、黄、石等姓居民先后迁人,相继开发芦苇荡,先建成大寨,多年后向东南坡扩展,又建成新寨,同期,有朱姓、杨姓两户先后迁入三家寨,汶上自然村及其三家寨初步形成。

在接下来的年代里,各寨向周围延展,相互连接,逐渐形成整村。朱姓为便利在2公里多的马鹿塘耕田种地,搭棚建房,逐渐生成了马鹿塘村。李姓向大园周边和徐家大河南岸扩展,形成背阴山村。刘姓因社会和经济多种原因,也为便利生产生活,分支向1.5公里处的沙地迁移,逐步形成了沙地村。近30年来,村民繁衍分户,又向周边扩展,又生成了沙拉子、白米饭树、大龙洞、岩臂脚等小片区。三家寨本身已非原刘姓三户或后来的三姓人家,1950年以来,高、黄两姓因姻亲关系迁入,三棵树附近朱姓数户因生产组织关系行政划人,其地域扩大了,人户也增加了。

汶上村曾是北冲行政中心,1935年保山县第五区设于此,辖汶上、瓦窑、老营、上江、瓦房、瓦马6乡镇,此后辖区趋小,2005年撤乡其17个行政村中,7个拼入瓦房乡,10个拼入瓦马乡,汶上村成为市区北进瓦马乡的第一村。如今的汶上行政村,由汶上、沙地、马鹿塘3个自然村11个组组成,共500多户2000余人。汶上自然村又包括桥头、三家寨、大寨、大园、新寨、背阴山等6个片区9个组。刘姓居民除背阴山有第十代孙刘金相子孙3户17人,大寨有第九代孙刘加寿、刘加祥之子孙5户22人外,都集中居住于三家寨和沙地村。2018年末三家寨(桥头3组)居民28户107人,刘姓占13户67人,分别占47.83%和51.4%,沙地村共31户132人,其中刘姓26户114人,分别占85.18%和86.36%。

为改善交通条件,村民们先后在徐家大河上建了1道石拱桥,在三家寨大河上建了2道木桥,在两河汇合处建了1道风雨桥。20世纪80年代,政府出资把3道木桥改建成混泥土桥,近年又提级改造了途经汶上的沙瓦线县乡公路,修筑了通往沙地、马鹿塘的简易公路。路桥的修造改善,把村寨和村民紧紧连结在一起,村东的小学和村西的中学,校园宽校舍新,师生尊师重教,学风好。村中的汶上街店铺连绵,商品满目,每逢集日,更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交易兴旺。她就像一位张开两臂迈开双脚起跑的健将。呈现一派和谐发展的新气象。汶上村和沙地村都实行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小山村越发优美了。

上一篇:汶上刘姓派字

下一篇:刘炳昌:一棵柿树的寄语

刘氏字辈
刘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