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口贾氏先祖纪远
鹅毛口贾氏先祖纪远
我族始祖起源于何人何年?相关史料并无记载,据崞县(原平市)《神山贾氏族谱》记载,明初成府公由定襄迁居神山,之后拓荒耕野、族姓繁延迁居四方,我族即是其中之一小分支。故定襄贾家庄、原平神山两地之贾姓先祖亦同属我族先祖,下列两篇简述了解其梗概。
一、定襄贾氏
定襄县受禄乡贾家庄贾氏家族,可溯至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是年,有开基始祖贾公讳璘者,自太原府迁至定襄,于城西北三十里许,寻得一隅。相其地,依山靠坡,土沃草茂,宜牧宜农;观其境,地平水美,钟灵毓秀,宜业宜居,实乃风水宝地是也。遂率妻儿,搭庐建舍,掘井取水,垦荒种田,自建村邑,取名号曰:贾家庄。
建村之后,即遵先人遗训,耕礼种义,为德守仁,历经七百五十四年,自贾璘公一世起延续至今二十八世。其间外迁族裔遍及华夏,繁衍逾万,我贾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事业宏达。史上历朝移民迁徙,无不参与其中;改朝按代,盖莫置身其外。一家族之迁徙史俨然一部民族之演变史,一家族之兴衰荣辱即为一民族之兴衰荣辱也!
始祖定居之后,适逢天下大乱,灾荒不断。贾家庄地处晋北,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很多族人到口外谋生,俗称“走西口”。明朝末年,特别是清光绪三至五年,定襄贾家庄与山西部分地区一样出现了史称“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连年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据定襄县志记载:明洪武时期,太祖取移民之策,按“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之策而迁徙。吾族奉诏,不断有人流徙。
大明洪武八年(1375),五世祖伯贵之子成府翁(六世)由定襄横山贾家庄(据横山大永安寺碑记:“襄城滹水之北,龙虎凤岗之阳,镇曰横安,编户近千门,垣落十余里。”又据大明万历三十七年重修碑记:“横山为襄北重镇,背山面沱,土广人庶。”以此知,元明时,横山为襄北重镇,其周村应属横山镇所辖)迁于本省崞县(今原平市)神山村;次子成州翁迁于河南,属地未详;三子成县翁留守本村。
(摘自《定襄贾氏宗谱》)
二、神山贾氏
启始于1375年(明洪武八年),始祖成府翁由定襄贾家庄迁居于崞县(今原平市)神山村西。初以垦荒种田,当长工为生,历经三世而渐趋殷富。传五世时远近兄弟达31人,到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九世时,除失传失考者外,远近兄弟达161人,厥后,后嗣倾昌,繁衍生息全国各地。神山旧谱说:本族子姓孔繁,散处各方,北部的宁武、偏关、朔州,内蒙古中西部二十余县、旗,有百余村镇,亦均聚族而居,丁口繁衍,较在原籍者不啻倍蓰。家族昌大,即此略见。
始姐迁崞后,勤劳创业,传承文明,后辈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科甲蝉联,仕宦各方,开设义仓,赈济灾荒,设立义学,帮抚贫弱,修桥铺路,便捷乡帮,拓渠引水,灌溉瘠壤,筑堡御寇,保民一乡,扶危济困,不求报偿。懿行昭著,屡受朝廷懋赏。
神山贾氏宗祠,始建于1819年(清嘉庆24年),由十三世祖天扶、春元公主持兴建,历时五年完工。
其后分别于1842年(道光22年)、1860年(咸丰10年)、1870年(同治9年)、1903年(光绪29年)进行了数次修缮和添建,其间,置祭田22亩,并将族中义学移没于内。1937年抗战爆发,内存家谱被日军全部烧光,宗祠遭到部分破坏。
解放后,先后由神山管理区、医院、大队等单位长期占用。2003年,宗祠重归族人管理。由贾五才等人倡议捐资,对宗祠进行了较大规模修缮,最终使这一宗族古迹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2005年,神山贾氏理事会决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祭祖节。是日,各地神山贾氏族人云集聚会,立灶设宴,祭祀祖先,盛况感人。
(摘自《神山贾氏族谱》)
上一篇:祭祀中华贾姓始祖贾公明辞
下一篇:怀仁鹅毛口贾氏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