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李氏宗亲网

西官路李氏始祖传闻录

时间:2023/8/28 9:45:04 发布:新闻编辑部

始祖传闻录:

始祖五老,名讳已无法考证了,始祖母姓氏亦无从考证。大约生活在明朝初期(一四零零年~一四五零年),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有一个名“王李谯”(音)的村庄,家庭广大,宗亲众多,移民初,首被选中,被迫举家外迁,夫妻搀扶挑着大筐,内担三个幼子,也就是我们的三位二世祖公,始祖夫妻相依相扶蹒跚而行,随着众移民不计日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河南上蔡,在县城南头就地修整,重新编排,由于人口太多,一是补给供应困难,日常生活难保,在此留住了一段时间。

不久,朝廷又产生了新的移民办法,为了防止外迁人口偷跑返乡,造成混乱,下令一家人多者不允许迁移到一个地方,必须按比例异地分迁,我们的三个二世祖公皆未成年,无法独立生存,始祖五老夫妻不得不相别离,始祖母强忍悲痛,老大老二留在五老身边,自己怀抱着幼子,随分迁到北方睢州府地(仪封县境),黄河改道,地广人稀,垦耕可长期不纳皇粮国税,始祖母亦随众不停直到目前居地(仪封县边界处,今属兰考县境)。此地据志载:“吾邑境土乃萑莩茂草之区,芦苇丛长,虎狼潜生,无人耕种”。

此地距瞧县大约一百多里,过去有俗言:“宁走宁陵一百一,不走雕州老九十”,有人曾自黄河岸边南去睢州,走了大约一天,一打听尚有九十里,足证明所传九十里并不确切。

二世祖中,长讳叹,德配范氏,次讳功,德配焦氏,皆在上蔡县城南关附近,后裔从多,三讳吉,德配程氏,随始祖母迁居现地(西官路村),祖茔因河患数迁,所以始祖公五老夫妇二人并未葬在一处,这种情况,在当时比比皆是,只是因年代久远,没人传说,大多数后人并不知晓。此地与上蔡间隔数百里,中间有数条大河相隔,往来并不容易,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祖宗的坚难困苦。上蔡县城南关的“双李村”应该是二世祖后斋,长居“西李村”(当是叹公裔),次居“东李村”(当是功祖裔)祖茔在东李村东,目前已成菜地,祖茔家谱俱毁于文革初期(一九六七年左右)。

三世祖,讳成学,德配韩氏,时已到盛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次祖名讳无考,口传外游,散居在北乡李家滩一带,如若有传,人口亦众。二位祖公各自成家立业时,吉祖公夫妇已年迈。弟兄二人分开负担瞻养,程氏祖母跟随着成学公,吉祖公跟随着二成公(乳名),时间一长二人产生矛盾,二成公领着吉祖公外游,西官路留下成学公,后吉祖公夫妇相继病逝,兄弟二人互不相让,成学公认为自己是老大,长兄如父,二成公应把父亲送回同母亲合幕,兄弟二人各持一辞,相互指责,互不相让,终各自安葬亲人,吉祖公夫妇并未合葬在一块(随着年代的远逝,人们把这种口传典故又附加到东西二个官路村,东官路李氏有祖茔、祖谱、传承有序)。

根据这一线索,我们曾前去李家滩探访,李家滩有李姓人家几家,并不是一个源,后找到一支类似宗家,查看了家谱,听老者讲述了口传故事:始祖二成公讳字变章,配王氏,子二,俊修、俊峰(失传),大成公(乳名)因弟兄不合外游到长恒县境,定居繁衍,成了大户,始祖母心疼游外儿子,曾在一年探亲时把所乘车辆所带物品统统留了下来,轰动四乡八邻,人称“带车李家”,他们也称有一支宗亲在南乡西官路,至于是否是成学公,都隐而不谈。

四世祖共三位,长讳玉贤,次讳玉斌,三讳玉彦,德配孔氏,老谱有记:“明故已卯年文魁”,地方生考时的第一名,据此可知,我李氏祖上已略有根基,可有能力设馆读书以教子弟,算得上“耕读世家,诗礼传世”了,次祖,三祖皆外游后裔不详,唯有长祖玉贤(德配祖母姓氏无考),仅存一支,有一子讳“铎”,五世祖“铎”公,德配雀氏,讳字无考,老谱有记“九江口主士”。自始祖传至五世祖铎公,大约一百二十余年的时间,经百年经营,我祖上已基本上有固定基业,主士”明清属文职,从付六品,这是我们李氏宗亲的骄傲,更是后辈人的榜样。

一五零零年~一六零零年,经百年发展,百废俱兴,移迁到各地的移民后裔出现修谱风气,我们李姓也是在这一时期始订了家谱:

六世祖共三支,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老三门,同时,也是我李姓字辈用字的开始:长门祖讳文祥公,德配张氏,(一支在西官路,一支游外柳林村,一支游外丁坡村),次门讳文秀公,德配崔氏(全部住西官路村,三门一支留西官路,一支游外闫楼村),虽然当时社会稳定,但我们这里,黄患、煌虫、匪盗,干早、癌疫等等自然灾害严重,民亦无法为生,人口增速极缓,我们的六世祖堂兄弟十余人,目前仅六位有后斋,其余皆流外无踪可觅,若不改名换姓,有后裔现在每位后人皆上千口。

上一篇:西官路李氏祖陵开工祭告神文

下一篇:西官路村考

李氏字辈
李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