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文化研讨会解司马祖茔之谜
温县司马懿文化研讨会解司马祖茔之谜
9月8日,司马故里温县召开“司马懿文化研讨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司马懿传》《晋武帝传》作者朱子彦、河南省政府参事、原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院院长郑太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河南省文物局原领导秦文生、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潘伟斌、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彭恒礼、司马姓氏委员会会长司马众志、河南九鼎旅游规划院执行院长高俊岭、河南省广播电视台总编秦凌杰,温县县委宣传部、文广局、司马懿研究会、司马故里招贤乡、安乐寨村、三陵村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图为:出席司马懿文化研讨会的专家和领导。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是位资深考古专家,曾主持过许多大中型古城、诸侯级陵墓与陵园等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他介绍了近期考察温县“三陵冢”等司马故里的文物遗址的情况。他认为,“三陵”始建于汉魏时期,陵墓周边存在大量的建筑痕迹,可以判断当时陵园的规模比较庞大。他表示说,根据陵墓现处地理环境情况,具备恢复建设的条件。
图为:司马懿文化研讨会现场。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司马氏委员会会长司马众志就温县司马氏祖茔问题发表了研究意见。据介绍,2022年9月6日,司马众志一行曾来到温县,在温县司马懿研究会诸位会长、副会长以及当地的考古、司马懿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司马宗亲的陪同下,考察了司马懿故里安乐寨和省级文保单位司马氏祖茔“三陵冢”,并出席了司马故里建设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司马众志针对司马祖茔墓主尚无确认问题,提出要作为课题进行考证。
司马氏祖茔位于温县番田镇三陵村西,三座陵呈“品”字形排列,三陵村村名由此而来。东冢现存高5米,直径22米;南冢现存高7米,直径30米;北冢现存高6.3米,直径26米,全部用黄土堆积而成。据了解,该墓园初建时规模很大,地面建筑也很雄伟,经过两千年的沧桑,现在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三个巨大的封土堆,上面长满杂树、野草。近百年来当地考古和历史文化专家、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三陵墓主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千年之谜。
司马众志在发言中表示说,规划建设温县司马故里,首先要了解司马家族,了解河内司马氏。古代的河内是指河内郡,是汉代名郡,河内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一带(今焦作、济源、新乡、鹤壁、安阳等地区),与河东郡、河南郡合称三河。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
《司马氏宗谱》以及史籍记载:司马姓是一个以官职为渊源的姓氏。周宣王时期,程国国君程伯休父官至西周大司马,因为征讨异邦有功,周宣王赐他的后人以官职司马为姓。从此,程伯休父儿子就分为两支,长子以司马为姓,次子仍以程为姓。周惠王和周襄王时期,朝廷内乱,司马氏族迁到晋国,之后分成三支,一支在卫国,一支在赵国,还有一支在秦国。
司马氏是掌握军事武装的武术世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司马家族里的著名历史人物基本都是一色的武将和剑客,例如在秦国的著名战将司马错、司马靳,他们为秦国的崛起立下卓越的功勋。在赵国的有著名剑客司马凯、司马蒯聩和他的后代武将司马卬。秦朝末年,司马卬曾担任武信君的部将,率军攻占朝歌(今河南淇县)。巨鹿之战后,司马卬跟随项羽入关,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于是项羽在封天下十八路诸侯时,将魏国土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司马家族从此在河内温县定居。正因为司马卬被封为殷王,举家定居河内温县,历经数百年发展,枝繁叶茂,逐渐形成了以温县为中心的河内司马氏族。
殷王司马卬的八世孙司马钧,为汉征西将军。永元初年(107),藏系羌族大叛乱爆发,司马钧作为主要将领参与了平叛。由于司马钧在战事后期指挥失妥,兵败回朝后被问责,他为避免牵连家人,在狱中自杀谢罪,使他的家人没有受到株连。司马钧是个卓有远见的人,他从小就培养儿子司马量弃武从文,攻读诗书,知书达理。
司马钧儿子司马量,凭着自己卓越的学识和能力做到了豫章(今南昌)太守。郡太守官位并不算大,但司马量担任郡太守对于司马家族却极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司马家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将武将世家的路线,开始往文官系统转型。
司马量的长子司马儁。史书上记载: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举孝廉入仕,加之他外在仪表出众、内里倜傥大度,博学好古,故而受到宗族乡党的信赖与依附,为今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做到了颍川太守。虽然司马儁和他父亲一样只做到太守一级,但这两个太守的实际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语。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著名发祥地之一,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荀彧、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继承了家传人格魅力的司马儁担任了颍川太守,自然是与几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经过司马儁一生的奋斗,河内司马氏跻身于当世一流门阀之列。
司马儁的儿子司马防,他和父亲一样从地方官做起,但是他得到了比父亲更好的资源,仅仅26岁就担任了尚书仆射右丞(掌管朝廷钱粮的官职),之后担任洛阳令、京兆尹等职。东汉“洛阳令”主政国都洛阳,“京兆尹”主政陪都长安,都是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跟一般的郡太守不同,地位和待遇更高一些。
司马防是被历史遗忘在一角的真正牛人。司马防慧眼识人,他在担任尚书右丞期间,曾荐举了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市北区公安局长),奠定了两家关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司马防应该是曹操的恩人。在东汉荐举制度下,荐举人和被荐举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司马防有着惊人的谋略和智慧,早在他当侍御史时董卓乱政初期,就预感到会有战乱的发生,把儿子司马朗、司马懿等派回家乡组织宗族避难和自卫,这对司马氏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司马防是对汉朝更有感情,次子司马懿曾任河内郡上计掾,被荀彧作为人才向曹操推荐,司马防没有让司马懿接受曹操的征辟。后来,曹操强征司马懿后,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开始疏远,司马防甚至给司马懿娶汉皇室外戚伏氏为妻,即使曹操称魏王宴请司马防,他在言谈中也没有对曹操歌功颂德和讨好。曹操在一次酒宴上问司马防:现在的我是否还是只能做个北部尉呢?司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当日举荐大王的时候,北部尉确实是最合适的选择!
司马防一心向汉,曹操对他这位恩公没有办法笼络,只好解除尚书右丞的职务,任命他为骑都尉的闲职,将他排挤出朝廷。司马防毅然辞官回乡,从此闭门不出,远离政坛。司马防一生是成功的,培养了八个杰出的儿子,被誉为“八达”,活了七十一岁,在当时也算是高寿。《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卷十之“乡贤祠”中的乡贤名录,将司马防列为第一。
司马防教子有方,八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 长子司马朗,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人逃离董卓,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之处皆有政绩。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征伐东吴期间,军营发生严重的流行病,他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次子司马懿带领子孙辅佐曹魏,征战南北、建功立业。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都于洛阳,一统三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大业。三子司马孚,自曹操时代起,历仕魏国五代皇帝,官至太傅,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司马防的其他儿子也都是曹魏重臣。
千百年来,河内司马氏人才辈出,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为司马孚之后。据《温县志》载,在温县县城还建有一座“温公祠”,清顺治、康熙年间由官府分别重修。道家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禅宗四世祖道信等圣贤以及诸多司马氏名人志士大都出自于温县司马氏,河内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据史料考证,汉代征西将军司马钧以下三代子孙均累官为太守,即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都是在太守官位上卸任,之后卸甲归田,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安享晚年。史籍对曾祖父司马量的记载甚少,仅有“官至豫章太守”一说。而对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和父亲司马防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司马儁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卒于温县,享年八十四岁: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在他被解除京兆尹官职,便隐居故乡温县,闭门不出、谢绝交际,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在温县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司马众志会长为查清司马氏祖茔“三陵”的墓主问题,查阅了许多地方志、族谱以及历史文献,对温县司马氏的先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他认为,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祖孙三人处于同一时期的东汉,他们告老还乡后都居住在温县,祖孙关系密切,家庭和睦。他们祖孙在河内司马氏族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一脉相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立庙祭祖,以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三昭三穆。从司马氏家庙所列祖先的排序,亦可佐证了温县司马氏祖茔墓主的身份。
司马众志会长根据《司马氏宗谱》《温县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提出温县司马氏祖茔“三陵”的墓主分别是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祖父司马儁和父亲司马防的判断。
温县司马氏祖茔——“三陵”,不仅是河内司马氏家族的祖茔,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家族的陵园,墓主祖孙三代都担任太守,而且由于家教严谨,家风纯正,三个太守自小都聪明好学,为官清正,名声极佳,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可称唯一。
司马众志建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建议,温县在实施司马故里项目的建设中,通过恢复河南省文保单位——司马氏祖茔,突出司马氏家族家风家教的文化内涵,为新时代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