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李氏宗亲网

祖根三星

时间:2023/9/25 16:39:46 发布:新闻编辑部

祖根三星

区位独特、文化深远的合口河,美丽的乌江和湘江河流域在这里汇聚,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将贵州高原上的遵义、瓮安、开阳三县自然分隔开来,两支河流在这里相拥发力,匆匆急下,在落差最大的构皮滩进发力量,为构皮滩水力发电枢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动能,成为贵州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在这山青水秀、群山拥抱、气候温润的地方,山水交辉相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少有的天然氧吧,三星李氏家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明末清初,相传合口河仅有三户人居住,一户姓史,住在河坎阳司庙,另一户姓鞠,住于檬子树旁,还有一户姓熊,住在石莲花塆处,现有熊氏坟墓记载。因兵荒马乱、条件恶劣,三户人家自然败落,留下了“死绝熊”的传说,但至今已无从考证。

康熙1701年,一世祖茂华,在始祖李时泰墓旁为其守孝,守孝期满后与祖母张氏,二世祖开伦、开仕,迁至合口河畔居住,后来又陆续迁来的田、张、段、朱、王、钱、陈、易等十多户姓氏人家。为了生存,他们搭棚而栖,开荒种粮,整天不掇而作。通过艰苦奋斗,勤俭持家,逐步改变了生活环境,一步一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为李氏家族在合口河畔创建了又一个稳定的故乡。同时与乡邻一道立乡规定民约,捐资助学,设立私塾,凭借文化知识的力量,丰富人们思想认识,开拓家族视野和眼界,发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学习劲头,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雍正1722年,一世祖茂华病故,二世祖开伦、开仕承启父训,弘扬树立以“立德、立功、立言”之家训,培育了学识超群,德才兼备的三世祖李璠,举人李琮。二位获得贵州省巡府授予的官带和顶子,并赐予李璠“三老爷”称号,至今有碑文记载留传。单名八子,即开伦之子琨、玩、琏、碧、璠、琳、珠和开仕之子李琮,弟兄同心协力,弘扬“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为家族创建了良好的家风。主张家族是一棵大树,姓氏是根,世系是干,家风家教是灵魂,余者是枝叶,家谱对家族的源流传承之重要。谱以系其宗,则百世可知。追根溯源,以祖归谱,认祖归宗,是我族人的优良传统。同时,立下以国字辈为首的二十字字辈,以便后代按世系字辈取名问世。

先祖以聪慧的才智为后人作出了“品诣端廉、忠孝传家、积厚而诚、威容德器”的卓越贡献,经过世祖几代人的拼博,在合口河地区从政治、经济上发挥了主导和带头作用。要让古老的合口河彻底改变面貌,先祖们经思考后先更改地名。从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来看,“礅山、高山、鸡冠岩山”做踞群山,雄霸三县,虎视二水,聚合云端,又有“二水汇一河、三县联姻久”之客观存在。以“三山、三河、三县”为基础,“福、禄、寿”三星为主称,这样便将合口河更名为三星,千百年来合口河之名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自古以来,合口河渡口由李严崔田四姓人家自备船只渡送行人,由于缺乏规范管理,随着斗转星移,过河行人倍感不便。清同治末年,七世祖忠孝、忠恕、忠永、忠书、忠发、忠义、忠群、天银等弟兄贤辈,共与乡邻、乡贤协商,吸纳了刘永昌等人的高见,联络遵义、开阳、瓮安三县沿江知名人土,反复与田崔严协商舍私就公,放弃私渡,并报三州县官府,设立义渡,通过募捐修理渡口船只和道路,置买田业,修建摆渡屋招雇渡夫长住河岸,方便看管维修船只,及时摆渡行人。大家经过周密部署、协商议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资修建三县部分路段,造船、设渡(原渡口、老虎渡、慈竹托)”。族人带头捐资,众乡邻同心贡献,清光绪1878年动工至1885年完工,花时七载,耗资善银两千余两,成功修建了到瓮安县的观音庙石梯子路,到开阳县的二礅岩梯步路,到原遵义县的牛王庙石梯子新大路,并开通渡口,打造木船,购置船田,生产船粮,供船工生活之需,实行“义渡”。现瓮安县悬崖石刻“三合义渡”四字及旁边两行小字“班书捨崔李严田各族船,刘江罗万邀朋义渡周全”为据,同时三星场碑群记载了创兴“三合义渡”的历史,共22道,双面刻铭,建于道光和光绪年间,记录了当时筑路、修桥、造船义渡、置产、渡规等活动,此义举受到当时贵州巡府岑毓英赞赏,即传谕遵、开、瓮三县县令联合发布告示,审议通过渡口的管理规则,水上交通安全等告示,示谕三县过往人员,永遵毋违,善助人员名单及告示,刻碑永留,现有16口石碑记载为证。

清光绪末年的三星,展现在人们眼里的是新的渡口,新的石梯人行道,严格的渡口规章,为修建三星场街道奠定了的基础。民国甲戌年,由八世祖李鑫选、金选带头选址,并修建了第一家木结构街房,随后殿选、应选、玉选、会选等人,与四邻八乡居民陆续筹资修建了两排三百多米长的梯形街道,搬进清光绪末年的三星,展现在人们眼里的是新的渡口,新的石梯人行道,严格的渡口规章,为修建三星场街道奠定了的基础。民国甲戌年,由八世祖李鑫选、金选带头选址,并修建了第一家木结构街房,随后殿选、应选、玉选、会选等人,与四邻八乡居民陆续筹资修建了两排三百多米长的梯形街道,搬进了四十多户人家,二十多个姓氏人家均在此居住。后来易先生出资修建了“易家祠堂”,是铁厂镇内唯一尚存的祠堂建筑。集资修建了“迥龙寺庙、碑房”。错落有致的街道建筑,各种配套设施,令人久盼的梦想终于圆满实现。随后众择吉日,请李金选与姚伯其二人到贵阳市大十字偷泥填街心,启动兴场赶集,三星场街市在众望所归的欢呼声中营业了,迎来了四面八方客人。街市的开业,带动了十里八乡及沿江居民经济发展。兴场期间,外地客商来此未销售完的布匹,部分百货由市场组织者按价购进,让远处客商受益不浅,既留下商家的笑容,又拓展了市场的兴旺。沿江两岸之客逢集必来,在贸易上,频频交流,互惠互利。在自然和谐上,难忘清茶一口,美酒一杯。沏茶酌酒间,乡间风土人情油然而生,让勇敢、智慧的三星人民,李氏族人在新朋相交、旧友重逢间,举杯换盏,共叙“江湖风雨、世态浮华”。这是三星场兴市赶集以来最繁华的时代,异常热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三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物,其中有十一世祖李泽明(曾任乡长、书记等职),带领父老乡亲们发展生产,奋发图强,奔向小康。在自由市场开放时,又组织掀起了三星场赶集,热闹非凡的场面。“常伴风雨,喜渡朝阳”是船工十世祖李长久几代人渡船辛劳的真实写照。

三星赶集期间热闹非凡,每逢赶集,商家云涌,生意火爆,有“李家缝纫铺、李家茶馆、李家屠铺、李家饭店、老胡百货店、赖家羊肉粉,田家酒馆、罗家布匹店、罗林均杂货物资收购站、王家旅馆”等等。三星场成为周边商家喜爱之地,尚嵇、团溪等地曾在此贩运猪、牛、羊。收购茶叶、禽类、蛋类、粮食类及各种农产品转运交易,由于三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正常渠道买不到的违禁品,在三星市场上常有暗销。

时光任苒,转眼到1985年秋,正逢赶场日,下午听见田家酒馆内有酒友猜拳饮酒,其中一人喊道“五指亏亏呀!”另一人应道“三星场赶不成呀!”。沉思其意,一时难解。第二年冬天的一场天火,腾空而起,烧尽三星场大部分房屋,仅剩几户幸免,唯有“易家祠堂、迥龙寺庙、三星碑房”毫发未损。火焚后,三星逢场天,无客商往来,无酒友光顾。1996年,原遵义县驻村工作组牵头,组织村民,舞龙玩狮,敲锣打鼓,恢复街市,然而以失败告终。1999年,由十一世祖李泽耀带头,在易家祠堂内设牌桌、供茶水,成立老年协会,挂牌当日傍晚,街邻老翁妇妪,有好玩牌者,齐聚茶楼,默默举杯追寻曾经的记忆、苦恋往日的繁华,激动的心情难以抑表。

2000年新年刚过,原遵义县移民局带领相关人员到三星摸排调研,宣布了国家建设构皮滩水电站,需将两江截流,将三星场淹没形成库区。消息公布,三星场居民沸腾了,有难舍难分不想迁走的,有闹情绪起冲突的,但是都难以阻挡历史发展的洪流,印证了“三星场赶不成!”更是天意,三星场被淹没的历史已将注定。

2008年冬月,构皮滩库区管理机构宣布:“构皮滩水库关闸蓄水”。关闸以前,三星场库区迁徙居民近百户,其中李氏族房最多,迁徙名单附表详录。

当构皮滩库区水位达到最高水位630米时,三星街道,祖坟墓、粮田、道路、迥龙寺庙、易家祠堂、三星碑房、石刻悬崖陡壁的“三合义渡”,以及儿时的记忆,多年的乡愁,曾经的故事一览淹没在水中,三星场的兴旺与没落便划上了难忘的句号。如今,留给我们的是渡口三县的石梯子路,它记载着多少年来多少人用汗水浇湿行走的历史。多少年后,人们倘若看到了记忆久远的石梯路,自然就想到了“三星场的由来”,仿佛是在播放“三星历史的记录片”。

追忆一世祖茂华,迁来三星(原合口河)居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孕育后代延续至今十六代,三百多户。三百多年中,世祖们发挥正能量,传播精气神。三百多年中,他们是合口河的拓荒者,是三星名称的孕育人,是三路一渡的建设者,三星场诞生的缔造人,为国家建设的贡献者,更是新时代建设的带头人。飞龙湖水下所葬的祖坟,将“永驻根塚、望族长兴”。李氏后人“掩卷长思、祖根祖恩”。“感恩先祖、孕育后人”。“立德立法、善教后生”。世祖拥有三星的创举,更留下永恒的根基。吾迁居何处?不论贫富,都是根上的枝叶,不管顺境、逆境都离不开魂牵梦绕的家乡。每当夜晚仰望天空的明月,就思念着“祖根三星”。

本次修谱时,特绘制了“祖根三星”画图留传。

二水交流合口河,三星高悬万万年。

李氏春秋今何在?黔北大地创家园!

李世芳

二〇二〇年春

上一篇:三星李氏家谱修谱疑虑问题及处理说明

下一篇:三星李家来龙去脉

李氏字辈
李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