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氏谱志源流序
邾氏谱志源流序(选自光绪《朱氏谱志》第一篇)
尝思“源远者流自长,根深者叶必茂”。粤吾朱氏之传,系出于邦襄龙飞之后。女娲之典烈,乃邾国为姓。徽在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以来,侠辅鲁为防失国,酮后隶籍江南沛郡永平县松石里,赐氏为朱。其后卓见于世者,朱虚、朱张之贤。朱虚之后有朱买臣,凡三十世矣。有朱、朱冕,在于五季之朝,赐朱得承正统。朱氏之族,于是益彰,又四十五世朱维甫旧略吉水而恢绪。及西汉之末建国元年癸亥岁夏四月,二十六世祖朱云因奏斩腰臣,触上怒取斩。云忠气攀梧,折断帝殿柱,满朝文武惊而保奏,主悔得免。复加级,云退不仕,领家属三千余人迁居江南都省府县村庄卢陵之吉水,徙居迅丰之龙潭,徙居吉阳府兰溪县,由是徙居石城,又徙居宁都、宁化、建宁立业。祖墓多在兰溪。迨而积德累仁。至建炎四年生奈公,居宰相位。后隐居白鹿洞,著书立说,阐扬正道。越数世矣。至宝英公,居输林院,配妣陈氏夫人,生九子,次日朱珍,拔贡生。元朝顺帝六年,徙居赣州府宁都县十五都平田,嗣绩妣,祖读书能文,擢举高科乡宁。荐蒙顺帝皇恩,元太祖高皇帝恩选拔,授任广东惠州府后,拔嘉应州长乐县宰知县,事得洽,政教休明,士庶均沾至规。迨任满,乐邑士庶泣涕咸留。始居于龙岗神潭角之前居焉。是为原籍长乐县之世祖也。配妣陈、沈、王、刘、莫五老孺人,生三子。自后宗支蕃衍,族众丁繁,分为十三户,以便完粮输差自一户起,至第九户,是真乡之派下也;第十户以至十一户是君乡之派下也,十二户至十三户是文彡支派下也,是我谱脉派,居列第十三户籍,祖讳名朱臣、朱侃,分住李大塘、高竹园、高坑,恢复之弥祖也。
至振兴三世祖讳明亮,又为高竹月园高坑恢复之弥祖也。遐邈朱氏源流至我珍公创业乐邑后,闻传谱注,真、文、君、乡等回居江右。有友光配妣刘氏,生二子:长曰德海,次曰德瑜,皆珍公携持祚胤而建传也。所以序云真彡三子光辉,仍任长乐县宰。后辞职隐,不知去向。据此,则真彡回江右者信矣。
盖选官无本邑之例。鸣呼!世远漫星处,莺散祠祀,各别祖茔,未同共醮者,不无囊短世数,以失尊卑之伦序。余也,幼习诗书,云程不偶,无所著述。每怀先绪,不忍一解能固,悉素诸列谱遗,文也多失散。从有称之引修篱补缕之注,恐无实跡核据,因寻讨江右旧牒,云公发引故事,细按自粤新珍公旧瓶丕基流览,派余支历弥参订,曼(汇)集瓜陡云称玉谱,未尝不据闻知二推知一,余千百耳。犹恐无徽不信,乃深心返想,顾子蒸尝,治奇之将,宝惟昭彰,故于无茔无醮者,虽有名纪亦不冒列世绪,盖(盖)不敢紊代数,而亦不忘先人也。至上世以来,只叙绵绵如绩(绣)流也。
珍公以后,现有佳城遗址,箕裘缵(zuan继承)序,祭扫昭彰者,铭订实落第辈数也。变(guai,同“央”央,“分决”之意)然世代无紊乱之规,昭穆有联络之序,上不忘先祖,下不瞒后离,宗支万年永垂不朽云。
附注:本文选自光绪《朱氏谱志》第一篇(“八六谱”已载),由于老谱找不到封面,根据序言的表述,“光绪谱”叫做《朱氏谱志》(八六谱,也把光绪谱叫做《朱氏谱志》)。
本序:一是区城管辖不新发生变化(古谱记述的“粤”,当时覆盖了江南大部——古时候,“粤”通“越”,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都称越,为了方便又分了“南越”和“东越”,统称“百越”,包括了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大禹治水时期,天下分“九州”,秦时,分为三十六郡,到东汉增至十三州,后来“国”成为各诸侯的封地(所以又叫“郡国”。朱氏多为“沛国郡”)。南北朝时期,州的区域缩小了。至唐代,全国三百多个州,宋代基本一致。明清,州改为府,并将元代的三级行政机构(路、府、县)简化为府、县两级。二是文章括号里的文字主要属于读音或释义。三是本文主要是溯源。另外,所选序文,均为编者重加标点(以下,均同)。
上一篇:滇黔川边区《朱氏族谱》编委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