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风雅说王家
古今风雅说王家
琅琊王氏家谱序一
杨仲信
早在一年多前与基武相聚,他曾告知我,他正在忙于重修王氏家谱。一年后的2018年2月初的一天,基武又专程赴邯,送我一本印刷精美的《琅琊王氏家谱》清样,并嘱我为其写一序言。
说实话,接受此任务,内心有点犯怵。因为我知道基武出生的王家,确属誉满冀南的名门望族,而且这次修谱的同志又比较用心,他们不仅翻遍了《邱县县志》、《曲周县志》以及两个县的其他文史古籍,而且还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馆藏,了解王家有关人员与孔祥熙互相往来的一些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三易其稿,才终于成书。更有参与纂修人员,除了身系褚庄王家先辈与邱县知名人士外,多是县以上知名专家。其中纂修主笔潘永生,既是王家的姻亲,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完成家谱封面设计的美术大师胡延亭,也是王家的姻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面对如此高手,恐怕评说不准落得班门弄斧之笑话。
但是,又细想,我在邱县人民政府主持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与我同届担任邱县政协主席,出身王家的金至同志,与我无话不谈,相处很好,尤其是与基武同志更是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眼见他由县机械厂厂长,成长为县经委主任、县政府副县长,作为我的助手,对我支持很大,即便在我离开邱县的20多年时间里,仍与基武亲如兄弟,来往不断,念及此,我便欣然应允。
翻看《琅琊王氏家谱》便知,王家后人纂修出版此 谱,完全是出于对家谱资料的抢救。在先祖迁居邱县褚庄的300多年里,并没有留下系统的文献资料,仅有的王氏家谱,也早在清朝末年毁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八世祖王瀧重修《琅琊氏家谱》留存至今已将近百年。这期间历经沧桑,尤其经过上世纪“文革”期间,又差点被红卫兵毁之一炬。今恰逢盛世,只有抓紧抢修,才能保证其承上启下地延续,尤其是在当前家庭单元划小,个别人大家庭观淡薄情况下,更能发挥其教化后人的作用。
该家谱篇幅比较宏大,约有近20万字,叙事记人,有史有今,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十余章的文字记载,又有首页上的图像,以及正文中的世系表与各分支的茔地图,可说图文并茂。更有明显的特色是,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其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围绕两条主线体现两大价值:一条是寻根的价值。通过琅琊王氏渊源与迁徙、家谱简述、以及世系表,悉知家族的渊源。让王家后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身居何等要位,都能知道自己的根在邱县褚庄,增强其向往家乡热爱祖国的意义。另一条是文化的价值。通过人物谱、人物小传、人物简介以及艺文等的阅读,使每个人的眼前又一次浮现出先辈们耳提面命,自己耳熟能详的“孝为先”、“和为贵”、“学为高”、“勤为本”的家训。总之,该家谱立旨高远,释放的都是教育人、鼓舞人的正能量。
琅琊王姓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又充满定力、活力、潜力的氏族。考褚庄王氏,自清代康熙年间,由曲周县大钟寨迁居该村后,先祖王榮依靠自已勤劳的双手置家立业,繁衍后人,并按照勤俭持家,忠厚处世的家规行事,形成了王家风清气正,能人辈出的局面。这里不仅有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在临清州恭迎并恩赐“耆宾”的三世宗周,也有以拳法为邑侯倚重,以乐善好施为里中称道的四世俊、信兄弟,还有俱恩授登仕郎的五世万顷、万良。更有民国名人王宇楣,因与孔祥熙关系要好,参与孔祥熙在太谷县兴办的山西名校铭贤中学的事务管理,后引导王氏后裔在该校求学,最多时全家就有8名子女在此进修学业。后来,受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所邀,宇楣担任中央银行机要科主任期间,因公干乘飞机从香港赴重庆,途中被日本人击落,当时的世界各大媒体均有报道,一时形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从家族的观点来看,可见王氏族人的显赫。从此,也可以看出王氏族人骨子流淌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诗礼传家之风气的效应。所以,后来家族中出现的种田能手、教书名师、从医名匠以及几十个大本以至研究生、博士生的高素质人才,以至在地方有1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并有的在国家机关担任处级领导,还有安居在北京和山西太原、东北沈阳、陕西汉中、四川成都等地很多有作为的王氏族人,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琅琊王氏家谱》的历次纂修,都能顺应社会发展,注入时代元素,力改与时代相悖的旧习惯。早在民国时期纂修时,王家就曾为王氏女儿、王氏媳妇之贤德者立传,改变了旧中国家谱中男尊女卑、女不入谱的旧规矩,彰显了王氏族人开创新风的境界,同时,极尽儿女亲家功名大德的记载,彰显了王氏族人对人生完美的追求。这次纂修,对每个立传、介绍简历的人,突出学历、突出政治面貌、突出对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贡献、突出道德情操等。对族人中的共产党员、革命功臣、建设模范以及道德标兵等,都理直气壮地展开介绍,展示族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追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史书,是最早传承人类文明的信史。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自从有了家族与姓氏的记录,古人说才有了人这个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通过家谱,能够较真实地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了解当时的历史概貌、时代背景和社会风尚。同时,家谱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利用;人类社会要靠文化来支撑。
因此,有了家谱文化的支撑,大家才有了共同的信仰,即有了一个可归属的家。无论身处何地,捧读家谱,都会有回家的感觉。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学校,它教授给大家的内容,有无私厚重的亲情大爱,也有接人待物的基本功课,还有家国天下的浓厚情怀。
琅琊王氏的后裔,无论在哪里相遇,每个人的家就是亲情的港湾。在那里,享亲人的情感,不会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般的斤斤计较,也不会有虚以委蛇,虚情假意。每个人处处感到的是真诚的爱,无私的爱,而不会有锱铢必较的等价交换。只要知道自己是同宗同源,相互间无论怎么付出,都会无怨无悔。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父母无私责任;事亲以敬,则是父母的义务。由亲情出发,便有了“母慈子孝” ,做父母的像做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像子女的样子,这是琅琊王氏几百年来的家规。正是在这种家庭责任和担当的氛围中,王家的世人才知晓了人生大义,读懂了生活哲学。相信以这次《琅琊王氏家谱》出版为契机,王家的好风尚会一代胜过一代人。
家世情怀迷纸上,兴亡苦乐照幻前。回望家族往事,并非夸饰炫耀拾人牙慧,更不是津津乐于晾秘掌故以助谈资,而是彰显情脉缕缕,鉴往知来,昭示后人从中汲 取积极进取的昂扬力量。
是为序。
(作者系第十一届邱县人民政府县长、邯郸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2月6日
下一篇:家谱,成为血脉相连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