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家谱就是同自己的家族历史对话
武安活水刘氏家谱序言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国公认的三大历史文献系列。也是中华文明连绵数千年不断、一直延续至今的重要支撑。
据武安村典(武安政协出版)记述,我祖刘国恩自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从管陶川的东沟村迁移到活水村居住。至今约有200年左右。从一家一户开始,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现在已有170多户, 600多口人。这是一部蔚为大观,欣欣向荣的历史篇章。其中有不少优秀人物和动人故事,值得追述、记载。载入家谱,以告后人。古人云:“先祖有善而非知曰不明,知而非传曰不仁”。此话很有道理,发人深醒。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领导人对家谱、族谱的作用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1957年,毛主席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在全国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与家乡淮安代表谈话中说:“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爱家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谱,乡情,是懂得国家的开始。只有了解了乡情,懂得了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2020年9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领袖们这些高屋建瓴的论断,为我们运用家谱文化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历史。编写家谱就是同自己的家族历史对话。这一次,我们活水刘氏人员缅怀前辈,追颂祖德,编修家谱,其目的就是跟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向而行。从爱家、爱乡开始,走向爱国的光明大道。
在中国,家谱文化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谱文也形成了一些传统内容。一般包括:家族来源、祖先像、堂号、恩荣录、谱名、谱论、字辈排行、家法、家训、传记、礼仪、风俗、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等等。我们刘家此次编谱,并没有照搬上述栏目。而是顺应时代发展,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做法,即:“尊重传统,坚持创新,删繁就简,与时俱进”。一方面还延用了古来的大框架。另一方面,删去或改革了其中栏目内容。比如,谱中没有设立祖先像、堂号、恩荣录、家法、艺文等诸多内容,而把“传记”栏目改成了“记事”。因为一直以来,“传记”要求写族中的英贤、名臣、能工巧匠等。还要历述其职务、党派、功绩、著作等许多细节难以把握。在第一次立会时,秋兴提出要写“记事”。就是追记家族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或者是为人处世的做法。不是立传,而是介绍具体事实。力求反映前辈们勇敢、坚强、智慧、勤劳、真诚、厚道的正能量。这是谱文中的一大亮点。
众所周知,编写家谱是一项庞大、复杂、严谨的工作。从立项、启动、调查、询问、走访、收集资料、查找文献、了解历史背景、编写草稿、再征求意见、修改核实、成文定稿、编委同意、交付印刷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所写的记事,还要照顾全面,平衡各方关切。头绪繁多,工作量大,并非易事。后来,又遇上了新冠疫情。人们出行、聚会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速度。加之,几位核心人员并没有住在一地。有的在活水,有的在武安城,还有的在邯郸、天津、北京等地。见面的机会很少。只能用电话、微信,交流沟通。不过,血脉和责任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工作并没有停止。2021年初,我们又建起了“活水刘氏家谱群”。进一步明确了编委会组织机构,责任分工等。在网上遥相呼应,发稿、审稿,集思广益,克服了各种困难,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任务。现在可以印刷出版,送到亲人手里。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了。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可以影响子孙后代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倘若如此,我们真心希望,刘氏家族的后辈们,能以此谱为镜子,对照自己,学习祖德,传承家风。多做睦邻利乡,济世安邦的好事。
我们全体成员衷心祝愿:活水刘家千秋万代永远兴荣!
家谱编委会
202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