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源流
贺氏源流
贺姓,是一个仅有1893年历史的年轻姓氏,为中华姓氏的第97大姓, 目前人口约220多万人,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2%。
贺姓来源
1.庆氏改姓
原本庆姓,避汉帝父名讳而改为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贺氏,即庆氏也。”而庆姓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公族,乃“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前716一前643)的支庶后代。桓公姓姜,名小白,其始祖乃辅佐西周文王定天下的姜子牙(前1156一前1017)。另据《左传》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即姜姓又可追溯到比黄帝更早的炎帝神农氏。
齐桓公生公子无亏(?一前642),无亏生公孙庆克(?一前 574),庆克生庆封(?一前538),庆封以父名命氏,遂有庆氏。庆封,字子家,又字季,齐灵公时任大夫,后庄公时与崔杼曾同为上卿。公元前548年,崔杼杀后庄公,拥立景公,庆封与崔杼为左、右相国,执掌国政。因与崔杼产生矛盾,便乘崔氏内乱,攻杀其子,并以弑君罪灭掉崔氏, 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后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一前545), 自己则高享安乐,这引起朝野上下不满。齐国大族田氏、鲍氏、栾氏、高氏联合,乘庆封外出,发动政变,攻杀庆舍及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走奔鲁国,又奔吴国,吴王余祭便将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赐给庆封为食邑。已,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奔来聚居,于是庆氏便在吴国繁衍。
至西汉末,庆封子孙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传至经学家庆普,仕东平思王刘宇,官太傅,著有《庆氏学》。东汉时传至汝阴郡令庆仪,仪孙、侍中庆质生庆纯,纯公学富五车,名扬居里。东汉永 初元年(107年),清河王刘庆子刘祜登大位,招贤纳士,庆纯公经策论殿试,被擢为近臣。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安帝刘祜追尊帝父刘庆为帝,为避刘庆名讳,特诏侍中庆纯公,以“庆”、“贺”二字意义相近而赐其改姓“贺”。因此,贺纯公为贺姓鼻祖。
此乃江苏贺氏,汉族,史称中华贺姓正宗。
2.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中华贺氏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有资料显示,一千多年来,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数十个姓氏融入贺氏大家庭,他1们原本的多字姓氏,便简单地汉化为单字“贺”姓。
(1)源于鲜卑族 据《魏书·官氏志》等记载,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民族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姓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其后,鲜卑族“贺若”氏,也汉化为“贺”氏。此为河南(今河南洛阳市)贺氏,并形成河南郡望。
(2)源于土族 土族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将该部的“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贺郳”氏等姓氏,也多改为汉字单姓“贺”氏。
(3)源于蒙古族 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或“忙努德”氏。明清时,部分“忙忽惕”氏改用汉字单姓“贺”氏。
(4)源于满族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约于清朝中叶分别冠以汉姓“贺” 氏、“何”氏、“赫”氏、“郝”氏、“高”氏、“康”氏等姓氏;“赫叶勒”氏,亦称“赫叶呼”氏或“何雅礼”氏,其后人也有以谐音汉字“贺”氏为姓者。
(5)源于苗族 苗族“吉学”氏,在明朝的“改土归流”中,分别汉化为“贺”氏、“杨”氏、“欧”氏等。
(6)源于锡伯族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记载:锡伯族“何叶尔”氏迁徙新疆后,有人以谐音汉字“贺”为其姓氏;世居辽宁的“贺在尔”氏,后人也有以谐音汉字“贺”为其姓者。
(7)源于裕固族 裕固族“呼郎嘎特”氏,在明朝的“改土归流”中,汉化为“贺”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在布依族、撒拉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人改姓“贺”氏。
上一篇:丹阳贺氏南召支系始迁祖达材公和始迁祖母窦太君生平简介
下一篇:贺姓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