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甯氏家谱网 >> 甯氏宗亲网

为甯氏正名——甯姓被误作宁姓

时间:2024/6/22 16:16:22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为甯氏正名——甯姓被误作宁姓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之子季亹(wěi),食采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其后裔以邑为氏,此为甯氏来源。

然而,现中国大陆甯姓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已大部份用“宁”字所代替。这与甯氏的历史事实不符,并造成有些甯姓年轻人,已不识祖姓为“甯”。更有很多人认为,“宁”是“甯”的简化字,用“宁”代替“甯”也没有错。

现就“甯”被误作“宁”作专题论述,还甯姓以正本清源。

一、不作姓氏时,宁是寧的简化字,甯是寧的异体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寧,愿词也,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亦云:“甯、寧音义皆同”。不作姓氏时,甯与寧的确是相通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二者相通的场合大都用于人名和地名,如春秋人物公孙寧,《公羊传》作公孙甯。

而在古汉语中,“宁”字一直读作zhù,如贮藏、伫立,大门与屏风之间曰“宁”。至实行简化字时,因其生僻少用,被借用为“寧”和不作姓时“甯”的简化字。

清朝为避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寧)讳,除姓氏之外的“寧”字,都被刻意改成“甯”字,如辽甯、海甯、建甯等地名;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将“寧静致远”写作“甯静致远”。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1986年重发的《简化字总表》中,将“寧”简化为“宁”。而同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甯”列为“寧”的异体字,但另有说明,作为姓氏使用的异体字可以保留。

二、作姓氏时,甯、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得姓祖季亹之后,甯氏在 2800 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包括寗、(宀必冉)等异体字),普通话读nìng四声。甯氏各支系现存的老家谱,以及出土的各种甯氏碑刻,从未用“寧”字作姓。《四库全书》中提到的甯氏人物,也都是用的“甯”,而非“寧”。

然而,由于“甯”字不作姓时与“寧”相通,所以自古就有人随意误用“寧”代“甯”。如《史記》记述西汉酷吏“寧成”,在班固《汉书》中已纠正为“甯成”;《史记》中的六国谋士寧越,司马迁引自《贾谊新书·过秦论》,其原文为“甯越”。

清朝之前的《百家姓》,只有甯姓而无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云:“寧,史传无闻”。而现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由满族寧古塔氏、寧尔佳氏改姓而来,读作níng二声。寧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寧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三、秦憲公误为秦寧公,不存在秦嬴寧氏

学术界曾有一种说法,“寧氏与秦同姓(源于嬴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载文称:“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为“秦憲公”。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石鼓铭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刺邵文公、静公、憲公。不坠於上……”(见《文物》1978年第11期)。

这足以证明“秦寧公”为“秦憲公”之误。既然没有“秦寧公”,所谓秦寧公之后的“寧氏”,就是子虚乌有。不但清前史书从未出现过“寧”姓,也没有家谱自称本族源于秦寧公。

四、简化字误导“甯姓”错为“宁姓”

国家最初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只说明“寧”简化为“宁”,标准总局实施的《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后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又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因此,“甯”作为姓氏仍作“甯”,与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09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首见“氾、仝、谿、缐、甯”等姓氏得以正名,这些原本的姓氏,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而今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综上所述,“甯”作为姓氏时,从历史来源的角度,汉族甯氏与满族寧氏不能混同;从国家文字规范的角度,“甯”已成为姓名专用字,不能再简化为“宁”。

上一篇: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钊武公支系甯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下一篇:“甯”错为“宁”所造成的影响

甯氏字辈
甯氏名人